今天要说的是发生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事情,公元年,南梁梁武帝派太尉、临川王萧宏率领众军队攻打北魏,萧宏命记室官丘迟私下里给敌方主将陈伯之写了一封劝降书,陈伯之随后就率领士兵归降梁朝,这封劝降书成就了梁文学家丘迟的大名。《与陈伯之书》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名作。历来评价这封书信时,普遍认为丘迟在书信里对陈伯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诱之以景,最终感动了陈伯之,使他率众来降。其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更是脍炙人口,让人津津乐道。其实情果真如此吗?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大家自己做个判断吧。先来看看陈伯之其人。陈伯之小时候家境贫穷,以盗劫为生。他十三四岁的时候,瞅着邻里的稻子成熟,就去偷割,结果被主人发现,大喝一声:“小子别动!”陈伯之回答:“你的稻子这么多,还在乎这一担吗?”拿起刀就去刺主人,主人吓得逃走,陈伯之就担着稻子大摇大摆地走了。后来陈伯之又去偷人家的船,被船主人发觉,砍掉了他的左耳。后来陈伯之从军,作战玩命,因为功劳,升任江州刺史。这时梁武帝萧衍起义师讨伐东昏帝,从雍州杀过荆州,来到江州,陈伯之看到梁武帝势大,就背叛朝廷,归附萧衍。等军队杀到朝廷京都建康时,陈伯之又害怕起来,又打算投降朝庭,萧衍怕他再有反复,就召他来秘密地说:“听说城中将吏对你投顺一事非常恼火,想派刺客来杀你,你应当慎重考虑,务加小心。”又设计使人吓唬他,陈伯之才不再背叛。后来梁武帝攻下建康称帝,仍命陈伯之镇守江州。陈伯之又想背叛萧衍,他与手下褚緭、朱龙符密谋,公开反叛,梁武帝派王茂领兵镇压,陈伯之就率领10万人投降北魏。梁天监四年(公元年),梁武帝派兵讨伐北魏,丘迟写信劝降陈伯之,就发生了本文开头一幕,陈伯之又归降南梁。陈伯之自己归降了,却把亲生儿子虎头留在北魏,被北魏人杀死。由以上可看出,陈伯之就是一个反复无常不知忠义的人。而且,《梁书》记载,陈伯之不过是一介武夫,不识书认字。每当接到公文,只会嘴里说“只道了”。这样的人怎么会欣赏丘迟用四六骈文写成的书信呢?又如何被其中的艰深用事与文学语言感化?所以我们揣测陈伯之投降的主要原因,一是迫于形势;二是知道梁武帝笃信佛教,总是宽容待人,不会杀他;三是此人有投降的嗜好,想必这次是“降瘾”又犯了。当然这无碍丘迟这位文学家的大名,毕竟这封劝降书是陈伯之归降的直接原因,而且这封骈体书信确实文采华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