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马上要结束了,娃的英文原版阅读,也只剩下了《神奇树屋》2阶的最后4本。
老母亲心中暗吁一口气:可算要翻篇了,这套书读得可真是磨人呐。
《神奇树屋》2阶,是我今年3月买的,一套25本,当时断断续续看了4、5本,当时因为有其它书看,加上要考试,就缓下来了,打算留着暑假再重点看。
结果,暑假过去了六周,娃才读了10来本。
2阶每本比1阶要长,每本约10个章节,页数约在-页左右。粗翻下来,特别艰深的词汇倒也没有增加太多,但句式更长,蓝思指数为-L,整体难度比起1阶来说,还是有缓慢上升的。
起先,我安排娃每天读3章,差不多3天完成一本。
可这家伙跟我各种磨叽偷懒,经常拖进度,以致到了近期,我严肃要求他了,才老实收心的读起来,专注的时候,一个晚上花1个多小时就看完一本了。
其实倒不是那么在意娃读书速度的快慢,最让我奇怪的就是娃这种读书要我催的态度。
奇怪一:他读其它英文书不用催,相反很主动。
娃从小读英文原版读物,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放松、是一种娱乐,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基本不用催不用管,老妈只管买书就行。
在这个暑假,娃还穿插着读了其它中章,罗尔德-达尔的起步几本,《哈利波特之魔法石》的彩绘版,都挺乐,都没见着类似的不情愿。
奇怪二:他读《神奇树屋》1阶时,状态比2阶好。
《神奇树屋》1阶属于初章,我们是在三年级上学期看完的,当时感觉还挺顺利。
1阶有28本,每本约80-页,也是10个章节,蓝思指数为-L。
当时,一面听音频,一面看书,经常问我书里的细节,比如泰坦尼克号的沉没。看到兴头上,还跟我讨价还价要在临睡前多看一会。到了尾声,也进入一次看一本的速度。
为什么才隔了大半年,就有些厌怠了呢?
要知道,老母亲对这套书可是相当的认可啊。
走原版路线的家庭,一定对《神奇树屋》这套书是不陌生的。
特别是刚进初章选书的时候,《神奇树屋》1阶可是顶着“初章书敲门砖”的高帽子啊,不仅是获奖无数的经典虚构类小说,更是得到众多家长的口碑高赞。
然而2阶也不错,尽管风格依旧魔幻,但内容还是超正:什么达芬奇、莫扎特、狄更斯、林肯、南丁格尔等等,名人名事,结合编排,很有教育意义。
更有娃读国际学校的家长跟我分享,说这套书文字编排也很棒,章节均衡,句式工整,难词不多。多读多感受,对于起步的英文写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话说,把它做当阅读里的一套小教材都不算过分啊。
那么,我家娃“不爱了”的原因,可能会出在哪儿呢?
单词?
是因为2阶难了么,毕竟从初章进中章了,又是另外一个阶段了。
可我家娃现在词汇约是4,按理说,读《神奇树屋》2阶是够得上的,而且同时还在读《老鼠记者》(我个人觉得这里面的单词更难一点)、罗尔德-达尔的《魔法手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哈利波特》1,都没啥问题,顺利读下去了。
题材?
《神奇树屋》系列主要讲的是一对兄妹通过一个神秘的树屋,满世界历险的故事。
2阶内容更是在前期基础上,结合了很多名人故事,历史、科普的细节内容很丰富,也相当正面的。
这种类似世界冒险主题的书,其实很多,包括牛津树、《老鼠记者》、《丁丁历险记》等等。
我家娃基本上照单全收的(还是个爱看故事的娃啊),甚至《老鼠记者》里的历险情节,我觉得更加夸张些。
音频?
现在读的书基本上都是带音频的,还经常会裸听(因为听的速度通常比看的速度要快)。
而有些家长会反映,《神奇树屋》系列的音频会比较平淡,平铺直叙,没什么起伏。
我没有刻意去挑哪个版本的音频,反正现在听的是一位女声的音频,语速比较缓,平淡倒也说不上,只能说远远没有《淘气包亨利》、《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老鼠记者》、《哈利波特》(油炸叔配音版)那么有戏剧性。
那种戏剧性的配音,刚听时才叫人不习惯呢,拿腔拿调,气势夸张,但又不得不说,确实和人物特色很般配,听着故事,仿佛那个人物就站在你眼前,难怪小孩子要听得入迷。
形式?
纯文字的黑白章节书,确实就和之前的色彩丰富、图片精美的绘本、桥梁书,在视觉效果上差异很大。
我家娃又是偏视觉型的,特别喜欢漂亮的插图,令人印象深刻的图例标识(我家娃连背字典都喜欢背DK的人人字典,熟悉的家长就知道DK的视觉设计做得有多棒)。
现在正读着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也正是从插画超级神秘精美的彩绘版大书入手的(内容和纯文字小说一模一样)。
更就别提那套《老鼠记者》了,这套书令人称赞的排版水准,是专门在国际上多次拿过大奖的,我家娃从第一本开始就喜欢得不得了,一直买到第30本。暑假里看《神奇树屋》看不下去时,就发现他偷偷把《老鼠记者》又翻出来看。
怎么办?
难道真的是还没有进入纯文字的状态?
难道真的是还停留在图文结合、甚至更爱看图的阶段?
可为什么同样是看中文书,密密麻麻的黑白文字,现在也能看到五年级推荐书目去了?
老母亲真是想得,起了一脑袋包。
因为接下来,很想入手一两套合适的科普读物(用来平衡虚构类的阅读),娃这种状态和喜好,会直接影响我对科普读物风格的选择。
是选《神奇树屋》的科普呢?
内容丰富,特别长知识,但还是一贯的黑白文字和图片,排版老土。
还是选牛津的阅读与探索发现系列?
老出版社的严谨,分级科学,有家长称它简直属于科普中的教材,还特别适合听抄练习。
还是国家地理的科普?
小黄框出品,图片和排版那是没得说的,至于内容,百科当家的水平也不用我们这些普通家长去操心了。
有经验的家长们,来帮帮忙,给点选书的建议吧。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