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目标与内容:侧重于发展整体阅读素养
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在扩大学生阅读空间、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思维品质、发展整体阅读素养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年版课标对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如下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1)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等浅易的读物,体会读书的快乐。
(2)阅读、朗诵优秀的儿歌集,感受儿歌的韵味和童趣。
(3)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
以下,我们先以表格形式对第一学段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内容加以归类梳理,再从目标、内容、方法等三个维度加以逐点说明。
表1“整本书阅读”第一学段学习内容分析
1.关于阅读目标
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第一学段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是:“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总的来说,第一学段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快乐地读书,体会读书的快乐。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心智特点,该学段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实现从阅读图画到阅读文字的顺利过渡。要达成读图到读文的成功衔接,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桥梁书”概念。桥梁书介于图画为主的书与纯文字书之间,旨在实现从读图到读文的跨越,推进儿童独立阅读。第一学段的整本书阅读,可以经由“桥梁书”的辅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愉悦感,为他们爱上阅读奠定基础。
2.关于阅读内容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设置的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符合该学段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阅读水平。阅读内容安排螺旋上升,从图文结合的图画书,到短小有趣的儿歌,逐步过渡到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阅读要求循序渐进,从体会读书的快乐,感受儿歌、童谣的趣味,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逐渐认识阅读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养成与书相处的习惯,为流畅性阅读奠定基础。
3.关于阅读方法
要重视整本书阅读前的指导,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书籍,看看封面、插图和目录,看看整本书的结构,了解作者写的是关于哪方面的内容,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试着学习把故事讲给同学、家长、老师听。要让学生读得开心,不必苛求字字落实,句句较真,如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跳着读,猜着读,大致能懂就一气呵成读下去。读完一本,再读一本,慢慢建立读整本书的信心。
第二学段(3~4年级)
(1)阅读表现英雄模范事迹的图书,如《小英雄雨来》《雷锋的故事》等,讲述英雄模范的动人故事。
(2)阅读儿童文学名著,如《稻草人》《爱的教育》等,感受作品传达的真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故事大意。
(3)阅读中国古今寓言、中国神话传说等,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口头或书面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
以下,我们先以表格形式对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内容加以归类梳理,再从目标、内容、方法等三个维度加以逐点说明。
表2“整本书阅读”第二学段学习内容分析
1.关于阅读目标
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是:“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从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5万字,到第二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40万字,有了大幅度提高。这就要求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速度要有较大提升。三年级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阅读水平发展的分水岭。年版课标在第一学段提出“学习默读”的要求,到了第二学段,则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研究表明,越早学会默读,阅读速度就越快,通过阅读获取的信息量也越大。“PIRLS认为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的学生)是阅读发展的关键期,在此之前是‘学习阅读’,三年级之后则要‘通过阅读来学习’。如果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还没有培养出阅读兴趣和阅读技能,以后将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也将影响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三年级这一阅读能力的敏感期、窗口期,通过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初步学会默读,顺利度过阅读成长的关键期。
2.关于阅读内容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设置的第二学段学习内容,以阅读故事性、情节性强的书籍为主,同样契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规律。根据加拿大学者基兰·伊根的研究,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神话认知”向“浪漫认知”的过渡阶段。一方面,故事、比喻、神秘感、心理成像、游戏与玩耍等依然是他们重要的认知工具。所以,这个时期的阅读材料,情节依然是关键,那些故事性强、充满神秘感、有矛盾冲突和张力的书籍,能引起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英雄主义联想、惊异感、知识及人文内涵等逐步成为他们的优势认知工具。所以,这个时期的阅读材料,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