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到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现象级的人物,白袍将军陈庆之绝对说得上是其中的翘楚。
陈庆之(—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杰出的军事家。现代很多人认为他是中国古代的军神,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绩。陈庆之早年不得志,在四十一岁的时候才第一次作为主将带兵,在徐州以两千兵马大胜北魏两万兵马(《南史》记载是陈庆之以两千破敌十万)。在荥阳城,陈庆之以三千大军,打败敌军三十万(《南史》记载陈庆之以三千兵马破敌四十万)。也曾领兵七千,打败敌方五十万大军。更牛的是,陈庆之4个月之间,历47战,拔32城,皆以少胜多。事实上其实并不是这样。陈庆之取得的辉煌战绩,是出自《梁书》和《南史》。南北朝时代的史书水平跟《隋唐演义》差不多,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大军。
公元年,陈庆之出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南齐。那个时候南朝遗传了魏晋时代不好的风气,男子流行贴花打扮,文章喜好辞藻华丽而思想空洞的骈文,上层豪门喜欢炼丹求长生,社会腐朽没落。
陈庆之出身并不好,乃庶族出身,当时国家资源都被士族门阀所控制,寒门书生没有做官的途径,只能经商或者做做地主。陈庆之自幼体弱,也不能提枪上战场,所以拿命拼军功往上爬的路子也行不通。但是他并不甘心就这么沦落为社会底层,于是他就决定投靠豪门贵胄,寻找跨越阶层的机会。
南齐的皇族姓萧,是汉朝开国相国萧何的后人。在南朝时期,士族盛行互相通婚,他们的后代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低能儿,萧衍非常幸运,生下来就是一个聪明的正常人,后来成了南齐权势最大的皇族。他手下门客众多,熙熙攘攘。陈庆之也看中了萧衍的权势,做了他的门客。
萧衍是一个大儒,各个方面都有不俗的造诣。他不光精通儒学,还是一个史学家,堪比司马迁;他的佛学造诣也很深,一般的高僧大德也难以望其项背,《西域记》中唐三藏在取经路上经常念诵的《梁皇忏》,就是萧衍写的。这些陈庆之都仅仅略知一二,入不得萧衍法眼。但陈庆之棋艺不凡,靠这一才能他在萧府有了一席之地。
后来萧衍建立了南梁王朝,成了皇帝,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梁武帝。而梁武帝的好棋友陈庆之,也一步登天,当上了主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秘书处书记。
陈庆之四十一岁的时候,北魏徐州刺史归降南梁,梁武帝派他带两千人马护送儿子萧综去接管徐州。他第一次领兵作战,就打败了北魏前来征讨的两万人马,顺利接管了徐州。
当时北魏一盘散沙,诸王为争夺权势一片混战,北海王元颢在混战中处于下风,在国内难以立足,于是就投靠了梁武帝,希望梁武帝能够出兵帮他打回去,扶植他当个儿皇帝。梁武帝并没有重视,仅派陈庆之带领七千人马送北海王元颢回去。
陈庆之领军到了北魏之后,发现中原一片空虚,北魏头号大将尔朱荣领军在外,二号大将元天穆东征邢杲的十万叛军,于是就大举进攻中原。先是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进逼梁国(今河南商丘)。在梁国,陈庆之率军一天之内攻占三座城池,迫使魏将丘大千投降。之后梁军直扑洛阳,所到之处,魏军无不望风而降。到了五月,北魏皇帝元子攸分派属下扼守荥阳(今属河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等地,以保卫京都洛阳。元颢攻占梁国之后,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继续督军西上攻荥阳。当时荥阳有七万魏军,防守严密,陈庆之没有攻下来。北魏二号大将上党王元天穆大军率军30万回援,对梁军进行合围。
当时荥阳还没攻下来,梁军将士都比较胆怯,陈庆之他解下马鞍,喂饱马匹,然后集合将士,对大家讲道:“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仇。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梁书·陈庆之列传》)。于是亲自擂鼓攻城,只擂了一通鼓,梁军中的勇士宋景休、鱼天愍就首先登上城墙,其余梁军紧跟着杀了上来,于是攻下了荥阳,俘虏了魏将杨昱。不久之后,元天穆等人引兵围城,被陈庆之率精骑背城而战击败,鲁安于阵前投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陈庆之随即进攻虎牢,尔朱世隆不敢和他交战,弃城逃跑,梁军俘魏东中郎将辛纂。
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又以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克城池32座,所向无敌。
梁武帝萧衍赐手诏褒扬陈庆之说:“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硃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之后尔朱荣带着从洛阳逃走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进击洛阳。陈庆之带领人渡过黄河,驻守在北中郎城(约在今山东莱州境内)。陈庆之虽然处于绝对的劣势,但他仍然在北中郎城阻截了尔朱荣三天,最后,因为损失惨重而被迫撤兵。尔朱荣最终击败了元颢政权,陈庆之带领手下的人马返回梁国。到了嵩高(今河南登封北)时,因为河水上涨,山洪暴发,梁军士卒全部死散。只有陈庆之一个人化装成僧人,抄近道回豫州,在豫州人程道雍的帮助下,回到建康。
陈庆之攻魏的作战虽然因为孤军深入,没有后援而以失败告终,但这不能否定陈庆之的军事才能,陈庆之仅以人马北伐,接连打败魏军,以少胜多,占领了洛阳等座城池,自古以来从未有过。所以梁武帝在陈庆之回建康后,仍封他为右卫将军,永兴侯,邑一千五百户。
梁大同二年(公元年)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0人侵略楚州(在今江苏省境内),俘虏了南梁的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信劝陈庆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陈庆之,援军刚到黎浆,陈庆之就已经击破侯景。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使得大部分的灾民得以度过饥荒。因为此事,以李升为首的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予以批准。
梁大同五年(公元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赐鼓吹一部,谥号“武”,还诏令义兴郡发人为他会丧。陈庆之的长子陈昭袭封他的职位。
李延寿《南史》评价说:“陈庆之初同燕雀之游,终怀鸿鹄之志,及乎一见任委,长驱伊、洛。前无强阵,攻靡坚城,虽南风不竞,晚致倾覆,其所克捷,亦足称之。”
南北朝的史书记载的数据虽然不太真实,略有夸大,但陈庆之4个月之间,历经47战,攻克了包括洛阳在内的32座城池,这足以使他位列南朝名将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