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诗歌欣赏一首诗,写尽他的半生时光

魏征的这首诗,可以称为初唐名篇的代表,盛唐诗风的源头。

公元年,瓦岗军兵败,瓦岗军首领李密逃到长安,投奔了唐高祖李渊,跟随他的魏征和他一同归降了唐朝。

魏征一向很有韬略,之前跟随李密的时候,他曾经对李密提过不少建议,可惜李密虽然当时夸奖说好,可是却一直都没能实行。现在魏征投奔了大唐,李渊很赏识他的才能,对他提出的意见经常很认真地听取并执行,这让魏征很有成就感。

魏征像,网络图

诗歌言志

历史上的魏征,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有很多著作传世。除了那些大部头的著作之外,魏征也创作了不少诗歌,他的诗歌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在那个乱世之时勇于救世的思想与情怀。

其中《述怀》一首称得上是魏征的代表作:

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魏征的这首诗就创作于他投奔唐朝之后,准备出关去山东招降瓦岗军残部之前,所以此诗又名《出关》。

诗人正是有感于唐高祖对自己的重用由此而抒发心中的感慨,这首诗也可以看作他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表达了想要安邦定国的宏伟志向,以及重承诺、轻功名的人生价值观。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两句,是魏征对自己在隋末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境况自述,他先后跟随不同势力,虽然很有谋略,但可惜一直没有遇到明主,所以难免有怀才不遇之感。

魏征的祖籍是巨鹿郡下曲阳县(现在的河北邢台巨鹿县),他的父亲魏长贤早年曾在北周担任著作郎,后来因为性格耿直得罪权贵,被贬为地方县令。

魏长贤博览群书,很有学问。魏征出生的时候,魏长贤已经60多岁了,他老来得子,欣喜异常的同时更对魏征寄予厚望,为他起名“徵”,字玄成,(现在习惯称为魏征)。幼年时期的魏征不仅在学习方面深受父亲影响,性格发展也与父亲极为相像。

魏征从小就很聪明,深受父亲教诲,一向都很有志向,非常喜欢读书。不幸的是,到年,魏征只有11岁的时候,他年迈的父亲溘然长逝;魏征16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因为魏长贤很早就已经辞官不做,带着家小在内黄县一个村庄隐居起来,所以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太好。父母双亡之后,魏征的家中除了堆积如山的书籍之外,再没有其他值钱的物品。

魏征虽然处于贫困之中,但是却一直胸怀大志,他没有把自己的时间用于普通的营生之中,而是饱读诗书,修习道法,为以后步入仕途、辅佐帝王成就一代霸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隋末大业年间,天下纷争,群雄割据,武阳郡(现在的河北大名)郡丞元宝藏邀请魏征担任典书檄,专门负责写军中的文书材料。年,李密起兵造反,元宝藏起兵响应,魏征也随之投奔了李密。

李密之前就多次看到过和元宝藏的往来文书,知道元宝藏的帐下一定有奇才,当他知道魏征就是那个写文书的人后,表现出十分欣赏的态度。魏征当时也是全力辅佐,曾经为李密献上10条壮大瓦岗军的计策,可是李密称赞归称赞,对这些计策却一直搁置不用。

这难免让魏征心中闷闷不乐。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中的“杖策”是拄杖、执马鞭,追随、顺从的意思,这句描写的是魏征投奔李渊时的情景;后面几句表达他主动请缨,出潼关去山东招降瓦岗军残部李勣(jì)时的悲壮而豪迈的心情。

“请缨系南越”中的“请缨”用的是西汉时期的少年外交家终军的典故:汉武帝的时候,南越的割据政权还没有归附西汉,终军为了国家能够统一,于是主动请缨前去招降。可惜他此行没有成功,虽然说服了南越王,可是南越丞相造反,把南越王和终军一起杀害了。

“凭轼下东藩”也是西汉时的故事,说的是西汉初郦食其(lìyìjī)为汉高祖游说齐王来归顺的典故。郦食其此去游说的结果也是没有成功,最后被齐王田广烹杀。

魏征此时接连用了两个游说失败的典故,显然对于此行他并没有多少成功把握,但是明知不可行而行,因此颇有些悲壮和豪迈的气概。

但是事实却出乎他的意料,他的游说成功了:李勣很快就前来归顺了大唐!

李勣归顺前后

李勣,原名是徐世勣,他曾经在李密帐下担任右武候大将军,很得李密重用。

当李密投降李渊的时候,徐世勣还占据着李密原来广阔面积的领土,势力仍然很强大。

虽然领土辽阔,势力强大,但是徐世勣一向是征战疆场的武将,此时又顾忌这片领土之前曾经是李密所属,此时没有李密的指令,他一时不知道何去何从。

李渊这边呢,忌惮徐世勣的势力强大,又想要将其收服,但却苦于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李密新降,又怕两个人里应外合,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魏征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就主动向李渊请缨,请求前去山东说服徐世勣来降。

李渊欣然答应。

魏征成功劝降徐世勣,李渊了解了徐世勣的本意之后,觉得他心思纯正值得嘉奖,于是在大行封赏之后,又赐姓李,徐世勣从此改名李世勣,后来李世民登基后避李世民的“世”字,又改名李勣。

李勣归降大唐后立下不少功劳,成为唐初名将之一。这其中魏征的作用不可磨灭。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中的“郁纡”形容的是山路盘曲、崎岖不平的样子。

魏征此时从长安去往山东,路途遥远,再加上天下刚刚平定,沿路之上还有不少残余流寇,先不说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成败还没有确定,这一路上的凶险就已经不少。于是古老的森林中传来寒鸟的声声悲啼,空旷的山中响起猿猴的阵阵哀鸣,都让旅途显得如此荒凉凄楚,衬托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而孤寂。

诗人之笔仿佛是有灵性的,此时的四句好像在预示魏征此去的命运:虽然说服李勣来降,可是归降之路走起来也并不顺利,他先是和李勣一起被窦建德俘虏,来到窦建德手下,又做了一段时间的官。直到李世民击败窦建德,才得以再次返唐。

经历离奇而又曲折。

乱世之时的个人命运,又岂是他自己能够左右的?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一边向东行进,诗人一边忍不住回望长安,心中伤感,眼中含泪,可是魏征显然并不仅仅只是一位多情敏感的诗人,他还是一位富有远见、胸怀天下的政治家,所以在伤感之余又表现出不畏艰险、一定完成使命的决心和气度。

魏征的形象从来就不是单薄孤立的,透过记录历史的文字,我们仿佛仍然能够领略到这位大唐名相立体饱满的风采。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季布和侯赢都是历史上信守承诺的人物。魏征引用这两个人的典故,表明自己一定信守诺言,既然向唐高祖请缨要招降李勣,就一定要完成使命的决心。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一句非常明确地表达了魏征的价值观:做事重意气,并不在乎功名。

综观魏征的为人做事也的确如此:当他被派到太子李建成麾下担任太子洗马时,他尽心为太子筹划,甚至还曾经劝谏如何才能更好地对付李世民。

等到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成功,抓住他并审问的时候,魏征对自己之前所做过的事并没有任何隐瞒,反倒是据实以告,丝毫没有把个人生死放在心上。

他是如此坦诚,反倒让一向杀伐决断毫不手软的李世民手下留情,不仅赦免了他,还将他留在自己身边,丝毫没有怀疑地予以重用,听取他的进谏达十几年之久。

而魏征,辅佐李世民期间尽心尽力,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形象或者名声,只是全心全力、及时矫正帝王的行为,从不隐瞒,从不迟缓,为大唐、为盛世不惜鞠躬尽瘁。

智慧与忠勇,刚直与强韧,不计浮名与利禄,如此难得地集中在一个文人的身上,真正称得上是千年之良相能臣!

魏征主持编撰完成隋书、梁书、陈书等

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共6册)(精)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旗舰店¥.66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