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无论在历史文献还是民间都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是“吴越后裔”。中国古籍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比如《梁书》记载:“倭者自云泰伯之后。”《晋书》记载:“日本户有七万,男子无大小,皆鲸面纹身,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资治通鉴》记载:“今日本又云吴太伯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
除了自称泰伯之后外,还有一种自称少康之后。《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记载:“夏后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水人好沉没捕鱼蛤,纹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
不仅在中国人的史料中,在日本以及西方人的史料里,关于日本人是“吴越后裔”的说法也很盛行。14世纪,日本僧人中岩圆月在其所著的《日本书》中写道:吴太伯的后裔最先来到九州,被当地土著奉为神明,后来成为《日本书纪》里的国祖神“国常立命”。及至江户时代,儒学家林罗山对日本人是吴太伯后裔的说法做了更多演绎:吴太伯的后裔迁移到九州后,先征服当地酋长,随后向东进发,占据了大和地区——后来成为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
颇有意思的是16世纪,葡萄牙人J·Rodriguez(-)在日本传教30多年,在其《日本教会史》一书中,对日本的历史写道:“日本最早的移民来自中国浙江,日本国王即其苗裔。”J·Rodriguez继续写道:吴太伯没有子孙,后来传位于他的弟弟仲雍,吴国灭亡后,仲雍的子孙迁播到日本,自称为姬氏,传承到第六代子孙的时候开始自称国王,也即神武天皇。
这也是在中国史书中,又称日本为“姬氏国”的原因。“姬”是周朝的姓氏,太伯实为姬姓。周朝的始祖为古公亶父,亶父生了三个儿子,太伯是长子。三弟季历贤德,亶父想立季历为继承人,但传统上有“立长不立幼”的说法,因此亶父很为难。同样很贤德的太伯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于是与弟弟仲雍以采药为名逃到荆蛮之地,断发文身,与土著混杂的一起,表示自己不可用。太伯来到荆蛮后自号勾吴,因为他的贤德,土著纷纷归附他,这是吴国的由来。
由此可见,日本自称为“吴越后裔”的历史认同感很长,乃至于连葡萄牙人对吴太伯的典故都很熟悉。
按理说,中国历代史籍多记载日本为“吴太伯后裔”,日本众多学者也认同这一观点,甚至认为天皇家族传承自吴太伯,属于姬周王朝的海外支脉。为什么基因检测不支持这种说法呢?
在上一个章节,我们已经从人类体质学和人类分子学的角度,对现代日本人群的基因构成做了分析。其中权威的两项检测结果颇引人注目。一份是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发布的超过1万人的高深度全基因测序,另一份是中科院古DNA研究所主任付巧妹团队的研究成果。
两份报告都得出一个结论:现代日本人群的基因构成与中国北方汉族完全重叠。汉族分为七个亚群:北方汉族包括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西北汉族包括甘肃和陕西。东部汉族包括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湖北独自构成中部汉族。南方汉族包括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江西。福建独自构成东南汉族。岭南汉族包括广东、广西。
而在另外三份关于日本人的基因测序中,检测出胶辽成分、闽台成分、东北锡伯成分以及少量的蒙古成分,唯独没有检测出“吴越成分”,其“浙江”一栏显示的数据为0。(详见上文。)
这是为什么呢?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