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还比较靠谱,发表的吉克木呷的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68801_0.shtml

《民族文学》今年是创刊40周年纪念,才刚刚举办了座谈会,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并讲了话。而《民族文学》是目前仅有的15家文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之一,比中国作协主办的《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等都要强。

也许是40周年纪念的缘故,就看到中国作家网推荐了年《民族文学》汉文版第9期的诗,作者是彝族人吉克木呷。这组诗以“在我的故乡”为题,主要描写的就是作者故乡的人和事。

图片来源于中国作家网

我一直觉得,少数民族是有诗歌天赋的。他们说话就像唱歌,就像在朗诵诗歌。一些日常的话语,他们总能说出诗意来。一些普通的道理,他们总能形象地比喻出来。而吉克木呷的这些诗,似乎又一次验证了我的看法。

图片来源于中国作家网

上面展示了《在我的故乡》、《籍贯》和《指纹》三首诗。《在我的故乡》作为这组诗的标题,确实具有代表性。这首诗用一些寻常之事,就写明了故乡的特点。洋芋很多,猜疑很少,汗水浇灌的丰收,承载思念的炊烟。当然,怎么离得了酒?酒可以化解猜疑,可以包容一切。

如果说《在我的故乡》是宏观上的,那《籍贯》和《指纹》就是微观上的了,具体到了某个人身上。“当我写下那四个字时,它咯吱地打开,许多人便出现在门口。”“能读出她们指纹的,也只有家里那一口三分地了。”

吉克木呷

吉克木呷这些诗,确实挺日常的,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诗人在这些小事中,总能找到入诗的契机,并加以升华,便有些不寻常的味道了。这确实是诗该有的样子,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不为了写诗而写诗。

现在的诗坛,确实让不少人诟病,甚至让人都觉得有些绝望了。我的一位老读我文章的朋友给我留言:“一直在读你的文章,诗坛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却一直没有解决,因此是一次又一次的绝望。没有办法,以后不再读你的文章了,抱歉,不是不喜欢,实在是不忍心读下去了。”

秦立彦

但是,在现在的一些年轻诗人的的身上,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希望。比如秦立彦、梁书正,还有这吉克木呷,他们在平凡的生活里找寻诗意,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一些哲理,在字里行间抒发着感情,追逐着梦想。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年轻。

希望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不是为了接地气而接地气,不是为了苦难而苦难,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当然,可能他们的诗并不是完美的,但路子方向走对了,一直走下去,也许就会让诗歌走出现在的窘境。

梁书正

所以,虽然目前诗坛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应该还是要抱有希望。而发现诗坛的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当然,这不是我等能解决得了的。不过揭露一些,发现一些,就像挤破脓疮,也是为了更快地恢复健康。

诗坛有人在呼风唤雨,有人在喝酒吃肉,有人在默默前行,有人在吆五喝六。其实不仅仅是诗坛,哪个领域不是如此?我们要找寻希望,并且善于发现希望,给自己以继续下去的动力。《民族文学》发表的吉克木呷的这些诗,但愿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让他们明白,诗坛并不都是那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