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笺注

外篇史官建置第一

夫人寓形天地[1],其生也若蜉蝣之在世,如白驹之过隙,犹且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闻[2]。上起帝王,下穷匹庶[],近则朝廷之士,远则山林之客,其于功也,名也,莫不汲汲[4]焉,孜孜[5]焉。夫如是者何哉?

皆以图不朽之事也。何者而称不朽乎?盖书名竹帛[6]而已。向使[7]世无竹帛,时阙史官,虽尧、舜之与桀、纣[8],伊、周之与莽、卓[9],夷、惠之与跖、蹻[10],商、冒之与曾、闵[11],俱一从物化[12]。坟土未干,则善恶不分,妍媸[1]永灭者矣。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14]。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15],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16],南史至而贼臣书[17],其[18]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19]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20],其可缺之哉!故备陈其事,编之于后。其一条

盖史之建官,其来尚[21]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22]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按《周官》、《礼记》,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2]之名。大史掌国之六典[24],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25]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曲礼》[26]曰:“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27]。”《大戴礼》[28]曰:“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29],则有司过[0]之史。”《韩诗外传》[1]云:“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太史令也。”斯则史官之作,肇[2]自黄帝,备于周室,名目既多,职务咸异。至于诸侯列国,亦各有史官,求其位号[],一同王者[4]。

至如孔甲、尹逸[5],名重[6]夏、殷,史佚、倚相[7],誉高周、楚,晋则伯黡司籍[8],鲁则丘明受经[9],此并历代史臣之可得言者[40]。降及战国,史氏无废[41]。盖赵鞅[42],晋之一大夫尔,犹有直臣[4]书过,操简笔[44]于门下。田文[45],齐之一公子尔,每坐对宾客,侍史[46]记于屏风。至若秦、赵二主渑池交会[47],各命其御史书某年某月鼓瑟、鼓缶。此则《春秋》“君举必书”之义也。然则官虽无阙,而书尚有遗,故史臣等差,莫辨其序[48]。按《吕氏春秋》曰:“夏太史终古见桀惑乱,载其图法出奔商。商太史向势[49]见纣迷乱,载其图法出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亦以其图法归周。”又《春秋》晋、齐太史书赵、崔之弑[50];郑公孙黑强与于盟,使太史书其名,且曰七子[51]。昭二年,晋韩宣子[52]来聘[5],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54]与《鲁春秋》[55],曰:“周礼尽在鲁矣。”然则诸史之任,太史其最优乎?至秦有天下,太史令胡母敬[56]作《博学章》[57]。此则自夏迄秦,斯职无改者矣。

汉兴之世,武帝又置太史公,位在丞相上,以司马谈为之。汉法,天下计书[58]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叙事如《春秋》[59]。及谈卒,子迁嗣[60]。迁卒,宣帝以其官为令[61],行太史公文书而已[62]。寻[6]自古太史之职,虽以著述为宗[64],而兼掌历象、日月、阴阳、管数[65]。司马迁既殁(没),后之续《史记》者,若褚先生、刘向、冯商、扬雄之徒[66],并以别职来知[67]史务。于是太史之署,非复记言之司。故张衡、单飏、王立、高堂隆等[68],其当官见称[69],唯知占候[70]而已。其二条

当王莽代汉[71],改置柱下五史[72],秩如御史。听事,侍傍记迹言行,盖效古者动则左史书之[7],此其义也。其三条

汉氏中兴,明帝以班固为兰台令史[74],诏撰《光武本纪》及诸列传、载记。又杨子山为郡上计吏[75],献所作《哀牢传》,为帝所异[76],征诣兰台。斯则兰台之职,盖当时著述之所[77]也。自章和[78]已后,图籍盛于东观[79]。凡撰汉记,相继在乎其中,而都为著作,竟无它称。其四条

当魏太和[80]中,始置著作郎[81],职隶中书,其官即周之左史也。晋元康初,又职隶秘书,著作郎一人,为之大著作[82],专掌史任,又置佐[8]著作郎八人。宋、齐已来,以“佐”名施[84]于“作”下。改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旧事[85],佐郎职知博采[86],正郎资[87]以草[88]传,如正、佐有失,则秘监[89]职司其忧[90]。其有才堪撰述,学综[91]文史,虽居他官,或兼领[92]著作。亦有虽为秘书监,而仍领著作郎者。若中朝[9]之华峤、陈寿、陆机、束晳[94],江左[95]之王隐、虞预、干宝、孙盛[96],宋之徐爱、苏宝生[97],梁之沈约、裴子野[98],斯并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也。而齐、梁二代又置修史学士,陈氏因循,无所变革,若刘涉、谢吴、顾野王、许善心[99]之类是也。其五条

至若偏隅僭国[],夷狄伪朝[],求[]其史官,亦有可言者。按《蜀志》称王崇补东观,许盖掌礼仪[10]。又郄正[]为秘书郎,广求益部书籍。斯则典校无阙,属辞有所矣。而陈寿评云“蜀不置史官”[]者,得非厚[]诬诸葛乎?别有《曲笔》篇,言之详矣。吴归命[]时,有左右二国史之职,薛莹为其左,华覈为其右[]。又周处[]自左国史[]迁东观令。以斯考察,则其班秩[]可知。其六条

伪汉嘉平[]初,公师或[11]以太中大夫[]领左国史,撰其国君臣纪传。前凉张骏[]时,刘庆[]迁儒林郎、中常侍[],在东苑撰其国书。蜀李与西涼二朝记事[],委[]之门下。南涼主乌孙[]初定霸基,欲造国纪,以其参军郎韶为国纪祭酒[],使撰录时事。自余伪主,多置著作官,若前赵之和苞,后燕之董统是也[]。其七条

元魏初称制[12],即有史臣,杂取他官,不常厥职[]。故如崔浩、高闾[]之徒,唯知著述,而未列名号。其后始于秘书置著作局,正郎二人,佐郎四人。其佐参史者,不过一二而已[]。普泰[]以来,参史稍替[],别置修史局,其职有六人。当代都之时,史臣每上奉王言,下询国俗,兼取工于翻译者,来置史曹[]。及洛京[10]之末,朝议又以为国史当专任代人[11],不宜归之汉士。于是以谷纂、山伟更主文籍[12]。凡经二十余年,其事阙而不载。斯盖犹秉夷礼,有互乡之风[1]者焉。其八条

高齐[14]及周,迄于隋氏,其史官以大臣统领者,谓之监修[15]。国史[16]自领[17],则近循[18]魏代,远效江南,参杂其间,变通而已。唯周建六官,改著作之正郎为上士、佐郎为下士[19],名谥虽易,而班秩不殊。如魏收之擅名河朔[],柳虬之独步关右[]。王劭、魏澹展效于开皇之朝[],诸葛颖、刘炫宣功于大业之世[14],亦各一时也。其九条

暨皇家之建国也[],乃别置史馆,通籍禁门[]。西京则与鸾渚为邻,东都则与凤池相接[]。而馆宇华丽,酒馔丰厚,得厕[]其流者,实一时之美事。至咸亨[]年,以职司多滥,高宗喟然而称曰:“朕甚懵焉。”乃命所司曲加推择[],如有居其职而阙其才者,皆不得预于修撰。诏曰:“修撰国史,义存典实,自非操履忠正,识量该通[],才学有闻,难堪斯任。如闻近日已来,但居此职,即知修撰,非唯编辑讹舛[],亦恐漏浅史事。自今宜遣史司,精简堪修史人,灼然[]为众所推者,录名进内。自余虽居史职,不得辄闻[15]见所修史籍及未行用国史等之事。”由是史臣拜职,多取外司,著作一曹[],殆成虚设。凡有笔削[],毕归余馆。始自武德,迄乎长寿[],其间若李仁实以直辞见惮,敬播以叙事椎工,许敬宗之矫妄,牛凤及之狂惑,此其善恶尤著者也[]。其十条

又按《晋令》[],著作郎掌起居集注[],撰录诸言行勋伐[]旧载史籍者。元魏置起居令史[],每行幸[]宴会,则在御左右,纪[16]录帝言及宾客酬对。后别置修起居注二人,多以余官兼掌。至隋,以吏部散宫及校书、正字[]闲于述注者修之,纳言[]监领[]其事。炀帝以为古有内史、外史,今既有著作,宜立起居。遂置起居舍人[]二员,职隶中书省。如庾自直、崔浚祖、虞世南、蔡允恭[]等,咸居其职,时谓得人。唐氏因之,又加置起居郎[]二员,职与舍人同。每天子临轩[],侍立于玉阶之下,郎居其左,舍人居其右。人主[]有命,则逼阶延首[]而听之,退而编录,以为起居注。龙朔[17]中,改名左史、右史。今上[]即位,仍从国初之号焉。高祖、太宗时,有令狐德棻、吕才、萧钧、褚遂良、上官仪[];高宗、则天时,有李安期、顾胤、高智周、张大素、凌季友[]。斯并当时得名,朝廷所属[]也。夫起居注者,编次甲子之书[],至于策命、章奏、封拜、薨免[],莫不随事记录,言惟详审。凡欲撰帝纪者,皆称之以成功。今为载笔之别曹,立言之贰职。故略述其事,附于斯篇。其十一条

又按《诗·邶风·静女》之三章,君子取其彤管。夫彤管者,女史记事规诲之所执也。古者人君,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内之与外,其任皆同。故晋献惑乱[],骊姬夜泣[],床第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楚昭王宴游,蔡姬对以其愿,[18]蔡姬许从孤死矣。”夫宴私[]而有书事之册,盖受命者即女史之流乎?至汉武帝时,有《禁中起居注》[];明德马皇后撰《明帝起居注》。凡斯著述,似出宫中,求其职司[],未闻位号[]。隋世王劭[]上疏,请依古法,复置女史之班,具录内仪,付于外省[]。文帝不许,遂不施行。

大抵自古史官,其沿革废置如此。夫仲尼修《春秋》,公羊高作《传》。汉、魏之陆贾、鱼豢[],晋、宋之张璠、范晔[],虽身非史职,而私撰国书。若斯人者,有异于是,故不复详而录之。其十二条

  夫为史之道,其流[]有二。何者?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勒成删定[19],归于后来之笔。然则当时草创[]者,资乎博闻实录,若董狐、南史[]是也。后来经始者,贵于隽识通才[],若班固、陈寿是也。必论其事业,前后不同。然相须而成[],其归一揆[]。其十三条

观夫周、秦已往,史官之取人,其详不可得而闻也。至于汉、魏已降,则可得而言。然多窃虚号,有声无实。按刘、曹二史,皆当代所撰,能成其事者,盖唯刘珍、蔡邕、王沈、鱼豢[]之徒耳。而旧史载其同作,非止一家。如王逸、阮籍[]亦预其列。且叔师研寻章句,儒生之腐者也;嗣宗沉湎曲蘖[],酒徒之狂者也。斯岂能错综。时事,裁成国典乎?

而近代趋竞[]之士,尤喜居于史职,至于措辞下笔者,十无一二焉。既而书成缮[20]写,则署名同献;爵赏既行,则攘袂争受[]。遂使是非无准,真伪相杂[],生则厚诬当时,死则致惑来代[]。而书之谱传,以为美谈;载之碑碣,增其壮观。而自历行事,称其所长,则云“某代著某书,某年成某史。加封若干户,获赐若干段,”诸如此类,往往而有。遂使读者皆以为名实相符,功赏相副[]。昔魏帝有言:“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此其效欤!其十四条

[1]寓:《说文》云:“寄也。”居住,寄住之意。寓形:寄托其形体。此句意为:人活在天地间。

[2]疾:恨。此句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匹庶:平民。

[4]汲汲:急切的样子。

[5]孜孜:勉功不怠之意。

[6]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乘。这里指史书。

[7]向使:假使,假如。

[8]尧、舜:指圣明者;桀、纣:指残暴者。之:虚用,无是实意,此句皆同。

[9]伊、周:伊尹、周公,指贤能者;莽、卓:王莽、董卓,指示篡位者。

[10]夷、惠:伯夷、柳下惠,指仁善者。柳下惠,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以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为“和圣”。跖、蹻:盗跖(zhí)、庄蹻,指暴虐者。盗跖:春秋末鲁国人,姬姓,展氏,名跖,又作蹠、雄,又名柳下跖、柳展雄,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盗跖”和“桀跖”,中国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率领盗匪数千人的大盗。庄蹻(qiāo)(?-公元前年)。又作庄豪、庄峤、企足。战国时期楚国将军,楚庄王之苗裔。楚顷襄王在位时率领楚军夺取巴郡和黔中郡以西的地区,占领滇地。后来秦国攻打楚国,庄蹻无法返回,遂在滇地称王,建立滇国,定都在今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是有史料记载的中国内地第一个开发云南边疆的历史人物。(关于庄蹻的介绍来源百度百科,存疑。因为此处跖、蹻并列,其性质应是一样的,故而庄蹻也应为大盗。网名为《庄蹻到底是“将军”还是“大盗”》的文章无法打开阅读。)

[11]商、冒:商臣、冒顿,指弑君父者;曾、闵:曾参、闵损,指纯孝者。商臣,《左传》中记载:“楚世子商臣弑其君”。冒顿,冒顿单于(前24年~前年),挛鞮氏,匈奴族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军事统帅,于公元前年(秦二世元年)杀父而自立。他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曾参,曾子(前年-前45年),姒姓,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闵损,闵子(公元前56年—公元前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以孝闻名。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2]俱:都;一从,一概听从遵从;物化:去世。联系前文“向使世无竹帛,时阙史官”,此句可译为:身体与名字都一起消亡。

[1]妍媸:同妍蚩,指美好与丑恶。

[14]星汉:银河。

[15]披:打开,散开,此取批阅之意;囊箧,犹囊笥。古代读书人多用以装书籍文稿,故亦借指书籍。

[16]若乃:至于;逆子:乱臣贼子。

[17]贼臣书:乱臣贼子的行径都被记载了。

[18]其:这里指史官。

[19]其:这里指史书。

[20]有家:.指卿大夫。有。词头。有国有家者:国君和大臣。

[21]尚:古,久远。

[22]沮诵:相传为皇帝的四个史官之一。

[2]大史、小史、内史、外史:见《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左史、右史:语出《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又《礼记·王藻》则谓“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24]六典:谓古代六方面的治国之方法。

[25]使乎:本为赞叹使者之语,后遂以“使乎”代称使者。

[26]《曲礼》:为古代作品,是《礼记》的一部分。《曲礼》是指具体细小的礼仪规范。曲为细小的杂事。《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中国典章制度书籍。

[27]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语出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策,连编的竹简。

[28]《大戴礼》:前人据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所引郑玄《六艺论》“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之语多谓其书成于西汉末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之手。

[29]保傅:古时人君常拔取优良贤能官员,充任教养子女的人,统称为“保傅”。

[0]司过:劝善规过。

[1]《韩诗外传》:是汉代韩婴所作的一部传记。其以儒家为本,因循损益、以传资政,从礼乐教化、道德伦理等方面阐发了其思想。

[2]肇:开始,初始。

[]位号:爵位与名号。

[4]一同王者:一如周王室。

[5]孔甲:一说为皇帝之史,一说为夏初之史。此当指夏初之史。尹逸:当是殷末史官。

[6]名重:名声显赫。

[7]史佚:周初史官。倚相:春秋时期楚国的左史。

[8]伯黡(yǎn)司籍:伯黡,春秋时晋之史官。《左传·昭公十五年》:“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

[9]丘明受经:《春秋左氏传》杜预序云:“左丘明受经于仲尼。”

[40]可得言者:获得讲话机会的人,指杰出者。

[41]史氏:史家;史官。史氏无废:史官设置延续不废。

[42]赵鞅:即赵简子,春秋末晋国执政上卿。

[4]直臣:直言谏诤之臣。

[44]简笔:简和笔。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板。

[45]田文:(?-约公元前年),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齐宣王田辟疆之侄,战国四公子之一,号“孟尝君”。

[46]侍史:古代官员手下任文书工作的侍从。《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47]秦、赵二主渑池交会: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8]史臣等差,莫辨其序:意为由于古籍湮没缺佚,史臣的尊卑等次和职能分工很难辨析清楚。

[49]向势:疑为“向挚”误,商朝太史。纣王无道,殷祚将终,向挚负典而归周。

[50]赵、崔之弑:指“赵盾弑其君”和“崔杼弑其君”的记载。

[51]郑公孙黑强与于盟,使太史书其名,且曰七子:事见《左传·昭公元年》,郑国由于游楚作乱的缘故,六月初九日,郑简公和他的大夫们在公孙段家里结盟。罕虎、公孙侨、公孙段、印段、游吉、驷带在闺门外边私下结盟,盟地就在薰隧。公孙黑硬要参加结盟,让太史写下他的名字,而且称为“七子”。

[52]韩宣子:韩起(?—公元前年),姬姓,韩氏,名起,谥号宣,史称韩宣子,韩献子韩厥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六卿之一,政治生命超长的政治家。晋国韩氏第六位宗主。

[5]聘:访问。古代指代表国家访问友邦。

[54]《易象》:是文王、周公演《周易》的核心秘本(观象系辞、益卦演德,穷理尽性),《易象》不传诸侯,只藏于周王室与鲁大史氏。

[55]《鲁春秋》:是先秦时鲁国编年史。鲁太史所记。

[56]胡母敬,又作胡毋敬,姓胡毋,是中国秦朝人物,著名书法家,担任太史令。

[57]《博学章》:《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小学类序云:“博学七章者,太事胡母敬所作也。”

[58]计书:古代州郡年终向朝廷汇报情况的簿书。

[59]叙事如《春秋》:意为太史记述事情如同《春秋》,编年记事。

[60]及谈卒,子迁嗣: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继父职,任太史公。

[61]宣帝以其官为令:汉宣帝把太史公改为太史令。

[62]行太史公文书而已:其职能仅为发布太史公公文而已。文书:公文,案牍。

[6]寻:探究,研究。

[64]宗:主要的目的和意图。

[65]历象:推历观象,观测推算天体的运行。日月:代指整个天体。阴阳:关于天地运行的学问,战国时有“阴阳家“学派。管数:研究天地阴阳的学问。

[66]褚先生:褚少孙,生卒年不详,宣帝时博士,事大儒王式,故号为先生。刘向(前77年~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玄孙,阳城侯刘德的儿子,经学家刘歆的父亲,中国目录学鼻祖。冯商:生卒年不详,西汉末任,官待诏著有《镫赋》等九篇,亦受诏续写《太史公书》十余篇(见《汉书艺文志》及《艺文类聚引别录》),今不存。扬雄:(前5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名士严君平弟子。

[67]知:担任。

[68]张衡:(78年—1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蜀郡太守张堪的孙子。单飏:生卒年不详,汉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王立:汉代人,生平不详。高堂隆;生卒年不详,汉末魏初任,天文学家。

[69]见(jiàn)称:受人称誉。

[70]占候:指根据天象变化预测自然界的灾异和天气变化。

[71]王莽代汉:王莽(前45—2),字君臣,汉远城(今河北大名)人。汉元帝皇后之侄。平帝九岁即位时,以莽为大司马。平帝死后,篡夺帝位,建立新朝(9—2),2年,农民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

[72]柱下五史:《汉书·王莽传》云:“居摄元年正月,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

[7]动则左史书之:《通释》注云:“当有‘言则右史书之’,今缺。”

[74]兰台令史:兰台,本为汉代宫廷藏书处,设御史中丞掌管,后置兰台令史,掌书奏。

[75]杨子山为郡上计吏:《后汉书·杨终传。记载: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显宗时,征诣兰台,拜校书郎。计吏,即掌计簿的官吏。汉时,专掌记录人事,户口、赋税等事务。

[76]异:奇怪、奇特。这里指受到皇帝赏识。

[77]所:地方,处。

[78]章和:汉章帝年号(87—88)。

[79]东观(guān):东汉洛阳南宫内观名。明帝诏班固等修撰《汉记》于此,书成名为《东观汉记》。章和二帝时为皇宫藏书之府。后因以称国史修撰之所。

[80]魏太和:三国魏明帝曹睿由年至2年的年号。

[81]著作郎:史官名。三国魏明帝始设,隶属中书省,掌修国史,其属有佐著作郎、校书郎等。

[82]大著作:史官名,晋武帝时设置。

[8]佐:辅助,帮助。

[84]施:设置,安放。

[85]旧事:旧例;以前的典章制度。

[86]博采:广泛采取。这里指广泛搜采资料。

[87]资:凭借。

[88]草:粗糙,不细致。

[89]秘监:官名。即秘书监。

[90]司其忧:“司”应为“思”,思考忧虑的事情,指要承担责任。

[91]综:总集;聚合,贯通。

[92]领:兼任。

[9]中朝:《通释》注云:“曹魏、西晋”。

[94]华峤、陈寿、陆机、束晳:华峤(?—29年),字叔骏,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高唐县固河镇大华村)人。西晋学者、史学家,曹魏太尉华歆的孙子,华表之子。陈寿(2年~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陆机(年-0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束皙(~0)字广微,西晋文学家、文献学家,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

[95]江左:代指东晋。

[96]王隐、虞预、干宝、孙盛:皆为东晋史学家。

[97]徐爱、苏宝生:徐爱,(7--7年)字曰仁,号横山。明余姚之马堰(今属浙江)人。正德进士。任祁州知州,升南京兵部员外郎,转南京工部郎中。徐为王守仁妹夫,亦为其最早及门弟子.苏宝生,名或作宝。南朝宋人。出自寒门。

[98]沈约、裴子野:沈约(-51):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所著《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裴子野: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幾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曾祖裴松之、祖裴骃,均为著名史家。曾据沈约《宋书》删撰为《宋略》二十卷。所作《雕虫论》,强调儒家的文学观,对当时诗赋“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及注重藻饰表示不满,主张作品应做到“劝美惩恶”、“止乎礼义”。原有集,已散佚。

[99]刘涉、谢吴、顾野王、许善心:刘涉,应为刘陟,《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均著录其撰《齐纪》(《齐书》)。谢吴,疑问为谢昊误,南朝梁中书郎,曾撰记《梁书》。顾野王,(-),原名顾体伦,字希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朝梁陈间官员、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许善心,(年—年),隋朝史官,曾补撰史学士。其父许亨,南朝陈史官,历官太中大夫,领大著作。撰梁史未就而殁。许善心继承父业,成《梁史》七十卷,已佚。

[]偏隅僭国:割据一方的非正统王朝。偏隅,偏僻的地方。僭国,割据对立的王朝,也指未封号的国家。

[]夷狄伪朝:夷狄,旧时指未开化的民族,此泛指汉族之外的民族。伪朝,非正统王朝的贬称。

[]求:探索,考察。

[10]王崇补东观,许盖掌礼仪:《三国志》及裴注均无王、许的记载。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二云:“述作,蜀郡太守王崇,字幼远。”又《三国志·蜀书·许慈传》记载:慈字仁笃,南阳人。慈、潜(姓胡)并为博士,与孟光、来敏等典章旧文。孙毓修《史通札记》认为“许慈”即为“许盖”,待考。二人“补东观”“掌礼仪”事,无考。

[]郄正:(?——):字令先,三国时蜀国史官。博览坟籍,入为秘书吏,转为令史,迁郎至令。《三国志》有传。

[]蜀不置史官:语出《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评曰:……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炎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厚:深,重,引申为极力。

[]吴归命:吴归命候,吴孙皓降后,封归命候。

[]薛莹为其左,华覈为其右:薛莹,(~年),字道言,沛郡竹邑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文学家,太子少傅薛综之子,交州牧薛珝弟弟。华覈(hé)(,年—年五月),字永先,以文学入为秘书郎,迁中书丞。后迁东观令,领右国史。

[]周处(26——):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卒赠平西将军。仕吴时,为东观左丞。传说有“周处除三害”。

[]左国史:官名。三国吴置,为史官,与右国史同掌修国史。多以他官兼领。

[]班秩:官员的品级。

[]嘉平:前赵刘聪年号(11——14),相当于西晋怀帝、愍帝时。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10年,子刘聪即位。19年刘曜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11]公师或:公师彧,十六国时襄陵人。善相人。见刘渊,惊其相貌非常,深相崇敬,推分结恩。汉主刘聪时为太中大夫,为聪所杀。

[]太中大夫:官名。秦官,掌论议,汉以后各代多沿置。

[]张骏:(07——46):字公庭。叔父茂卒,无子,骏嗣立,称凉王,尽有陇西之地。在位二十二年。私谥文,年号太元。

[]刘庆:《晋书·张轨传》附其子张骏传,有云“骏命窦涛等进讨辛晏,从事刘庆谏”之语。其生平不可考。

[]中常侍:中常侍,西汉时皇帝近臣﹐给事左右﹐职掌顾问应对。

[]蜀李:指成汉政权。《通释》注云:“蜀李者,国号成,后改称汉。”西涼,西凉,十六国之一,汉族李暠(hào)所建。都酒泉,一说敦煌。历三主,共二十二年。

[]委:任,派。

[]南涼主乌孙:“涼”同“凉”,“孙”疑为“孤”误。《晋书·南凉载记》:“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

[]参军:即参军事,本参谋军务之称,中国古代诸王及将帅的幕僚,官名。郎韶:郭韶,“郎”疑为”“郭”误。祭酒:.汉魏以后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清末始废。后亦以泛称文坛﹑艺坛或学术界﹑文化界的首脑人物。

[]和苞:和苞,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史官,封平舆子,撰有《汉赵记》十卷,已佚。董统,十六国后燕人,慕容垂建兴元年(86),受诏草创《后燕书》,著本纪及佐命功臣王公列传,合三十卷。

[12]元魏:即北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本姓拓跋为元,故史称“元魏”。称制,皇帝即位执政:帝崩,即日太子立,称制。

[]厥职:克尽厥职,意思是能够尽到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高闾:北魏人。《魏书·高闾传》记载:“高闾字阎士。少好学,博综经史,文才俊伟,下笔成章。本名驴,司徒崔浩见而奇之,乃改为闾。高组曰:‘卿为中书监,职典文词‘好为文辞,谥曰文候,集为三十卷。”此言崔浩、高闾虽从事历史著述,然无史官名号。

[]其佐参史者,不过一二而已:晋至梁、陈、齐、周、隋,佐著作郎多为八人,亦有四人。但多为辅助和资料搜采,不参与撰史,故“其佐参史者,不过一二而已”,即真正参与修史的只有一二人。

[]普泰:北魏节闵帝年号(51—52)。

[]参史:参与修史;稍,渐渐,稍微;替,衰废。

[]史曹:《魏氏·官氏志》云:“尚书三十六曹,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译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

[10]洛京: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今属河南)。

[11]代人:指继任者。这里指鲜卑族人。

[12]谷纂,字灵绍,北魏官员,谷颖之子,有学识修养。山伟,生卒年不详,字仲才,河南洛阳人,北魏、东魏时期大臣。祖上为代人,后移居河南洛阳。祖父山强、父亲山稚之,都在朝为官。

[1]互乡之风:语见《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互乡,乡名。意为互乡之人多固执己见,很难倾听别人意见。此讥讽北魏鲜卑贵族朝士的民族偏见。

[14]高齐:即北朝时期的齐国。以皇室姓高,史称高齐。

[15]监修:自北齐以来,以大臣领修国史,称监修。唐贞观三年(),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此后皆由宰相监修国史。

[16]国史:史官。

[17]领:接受,负责。国史自领:史官自己负责撰修国史。

[18]循:遵守,依照沿袭。

[19]正郎为上士,佐郎下士:《隋书·百官志》:“秘书省又领著作省,郎二人,佐郎八人,校书郎二人。”“周太祖改创章程,内命:三公九命……上士三命,下士一命”。改九品为九命,并倒着设置。但官阶和待遇和原来一样。

[]魏收:出身巨鹿魏氏,机警敏捷,颇有文采,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南北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擅名:享有名声。河朔:代指北齐。

[]柳虬(~年),字仲盘,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县)人。北魏到西魏时期大臣,颍川太守柳僧习之子。专精好学,博涉经史,雅好属文。独步:指超出同类,没有可以相比的。关右:代指西魏、北周。

[]王劭(生卒年不详),字君懋,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人。隋代历史学家,北齐御史中丞王松年之子。魏澹(生卒年不详),字彦深,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县)。北齐-隋朝大臣,北齐大司农卿魏季景之子。展效:出力报效。开皇:隋文帝年号(——)

[14]诸葛颖(56——):隋文学家。刘炫:刘炫,隋经学家。字光伯。河间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刘献之的三传弟子。开皇(-)中,奉敕修史。后与诸儒修定五礼,授旅骑尉。旋任太学博士。卒于隋末,门人谥为宣德先生。

[]暨:到,至。皇家:这里指唐朝。

[]通籍:汉制,将记有姓名、年龄、身份等的竹片挂在宫门外,经核对,符合者乃得入宫内,后即以记名于门籍称通籍。禁门,皇宫大门。

[]西京:唐显庆二年﹐以洛阳为东都﹐因称长安为西都﹐一称西京;鸾渚:门下省的别称。因中书省又称凤池,门下省与之相对,故称。

[]厕:参与,混杂在里面。

[]咸亨:唐高宗年号(——)

[]曲加:详细考察;曲,周遍;多方面;详尽。推择:推举选拔。

[]识量:识见与度量。该通:博通。

[]讹舛:错误,舛误。

[]灼然:明显貌。

[15]辄闻:擅自阅读。

[]曹: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

[]笔削:笔指记载,削指删改,古时在竹简、木简上写字,要删改得用刀刮去,

[]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长寿:武则天年号(—)。

[]李仁实:汉族,唐魏州顿丘(今清丰县)人,官至左史,曾参与修撰国史。敬播(?~66年),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人,唐朝初年历史学家。许敬宗(~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东晋名士许询后代。牛凤及:生卒年不详。王维俭《史通训故》云:“牛凤及,长寿中撰《唐书》,自武德终弘道,为百有十卷。”弘道为唐高宗李治年号,公元68年。

[]《晋令》:《隋书·经籍志》和新、旧《唐志》均著录“《晋令》四十卷。”

[]起居集注:《通释》云:“汇集而记注之。“《隋书·百官志上》云:‘秘书省置著作郎一人,佐郎八人,掌国史,集起居注。’”

[]勋伐:指功绩。

[]元魏置起居令史:《魏书·官氏志》云:“太和中,高祖诏定百官,著于令。于秘书著作郎、秘书著作佐郎外置起居注令史,从第七品上。”起居注,即帝王生活起居的详细记录。

[]行幸:古代专指皇帝出行。

[16]纪:为“记”。

[]校书、正字:校书,官名,掌典校藏书。正字,官名,掌校雠典籍。

[]纳言:官名。掌接受大臣对帝王的意见,并宣达帝王意旨。

[]监:监督;领,统领。

[]起居舍人:掌记起居注。

[]庾自直,颍川人也。父持,陈羽林监。自直少好学,沉静寡欲。仕陈,历豫章王府外兵参军、宣惠记室。陈亡,入关,不得调。晋王杨广闻之,引为学士。崔浚祖,生卒年不详。《唐书·姚思廉传》略云:隋炀帝时,诏与起居舍人崔浚祖修《区宇图志》。虞世南(年~6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朝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蔡允恭(年~年),字克让,济阳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人。隋末唐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西梁太常卿蔡大业之子,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起居郎:职责与起居舍人通,掌记起居注。

[]临轩:天子御临正殿前面的平台。

[]人主:君主,皇帝。

[]逼:靠近;延:伸长。逼阶延首:靠近台阶伸长脖子。

[17]龙朔:唐高宗李治年号(—66)

[]今上:当今皇上。

[]令狐德棻:(58—)唐初政治家、史学家。吕才:(—)唐代思想家、音乐家。萧钧,唐朝官吏。萧瑀兄子,南海王萧珣之子。褚遂良(年~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上官仪(年-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

[]李安期,〔公元?年~年左右〕,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隋朝礼部侍郎李百药之子。顾胤(?-66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也。唐朝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大素,(约公元六六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魏州繁水人。生卒年均不祥,约唐高宗乾封末年前后在世。龙朔中,(公元六六二年左右)历东台舍人,兼修国史。卒于怀州长史。凌季友,《通释》注“季友无传”,其生平不详。

[]属:古同“嘱”,嘱咐,托付。这里指被朝廷器重。

[]甲子之书:逐日记录皇帝言行并按岁月编辑的书册。甲子,即代称岁月。

[]策命:皇帝命令之一种,多用于封土授爵,任免三公。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驳、议之别,后通称向皇帝上陈文书为章奏。封拜:帝王授予臣子爵位。薨免: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死称薨、罢职称免。

[]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相传周制天子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个,内朝两个,即宴朝,治朝。外朝有朝士掌之,为议政事之朝。内为后妃所制,处理皇族亲戚等事务。

[]晋献惑乱:晋献公小老婆骊姬干政祸国的故事。骊姬生子奚齐,为了儿子能立为太子,无所不用其极。先是挑动晋献公把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派到外地去镇守。既如此还不放心,恐怕“一朝不朝,其间容刀”生出变数,便对晋献公说:你儿子要杀你。“为民与为父异。夫杀君利民,民孰不戴。苟父利而得宠,除乱而众说,孰不欲焉。”如此的挑拨父子关系,真是令人发指。太子申生终于被骊姬暗算,自缢而死。随之引起的“骊姬之乱”,五世之后才得以平息,晋献公的儿子们几乎都死在这场内乱之中。

[]骊姬夜泣:刘向《列女传》:“骊姬既远太子,乃夜泣。公问其故,对曰:“吾闻申生为人,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胡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

[18]蔡姬对以其愿,四库本无此句,王顾谓史:“书之,此十二字旧木无之,必是脱文。无此十二字不成语矣。”

[]宴私:游玩闲谈的私事。

[]《禁中起居注》:有记载的最早的起居注是汉武帝时的《禁中起居注》

[]职司:职责,职务。

[]未闻位号:没有听说过有名号地位。

[]王劭(生卒年不详),字君懋,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人。隋代历史学家,北齐御史中丞王松年之子。

[]具录内仪,付于外省:《周礼·天宫》云:“女史八人,书内令。”又《春官》云:“凡内事有达于外官者,世妇掌之。”世妇下有女史二人。

[]陆贾:(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鱼豢(生卒年不详),长鱼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著名史学家。

[]张璠,魏晋时期史学家,晋朝建立后,张璠与虞溥、郭颁皆为晋朝之令史。撰《后汉纪》三十卷,为未完成之作。此书流传不广,散亡亦早。范晔:(98年~年)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史学成就突出。著作《后汉书》。

[]流:类别,做法。

[19]勒成删定:指撰写著作。勒,刻写。删定,删削改定。

[]草创:开始创建;开始进行。

[]董狐(生卒年不详),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周太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五十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南史》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年)。

[]俊识通才:见识非凡,学识广博。

[]相须而成:语出《礼记·昏义》:“故天子之于后,犹日之于月,阴之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意谓互相依靠配合以促使成功。须:依靠。

[]揆(kuí):道理,准则,目的。

[]刘珍:生卒年不详,曾参与撰写《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蔡邕(1年-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王沈(?—年),字处道,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汉护匈中郎将王柔之孙,东郡太守王机之子,司空王昶之侄。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史学家。鱼豢(生卒年不详),长鱼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著名史学家。

[]王逸:(生卒年不详),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县)人。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中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楚辞学者所重。

[]曲蘖:幼芽屈曲

[]趋竞;奔走钻营;争名夺利.

[20]缮:修补,整治

[]爵赏既行,则攘袂争受:当皇帝奖赏时,就捋起衣袖去争抢。袂,衣袖,袖口。

[]是非无准,真伪相杂:指史书撰成献上,挂名的和实际修撰史官混杂不分。

[]生则厚诬当时,死则致惑来代:活着的时候欺骗当代人,死后又蒙蔽后人。

[]副:相配,相称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云:“王升坛即阼。”裴注引《魏氏春秋》云:“帝升坛礼毕,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阼,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指帝位,如践阼(皇帝),即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