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化楠综合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何承天()是南朝宋的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天文学家。他原为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后侨居京口。他五岁丧父,在母亲徐氏的抚养下成人。何承天从小就喜欢读书,曾跟随他的舅舅——著名学者徐广学习,这为他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进入官场后,他先任南蛮校尉桓伟的参军、长沙公陶延寿辅国府参军、浏阳令、赵恢的宁蛮校尉、寻阳太守等职,后任太尉刘裕的行参军,兼太学博士。义熙十一年(),为世子征虏参军,又担任西中郎中军参军、钱唐令,后出任尚书祠部郎,与傅亮共撰朝仪。南朝宋建立后,他出任南台治书侍御史。山东郯城谢晦镇守江陵时请他担任南蛮长史、咨议参军,领记室,行南蛮府事。元嘉七年()到彦之北伐时,请他担任右军录事。后补尚书殿中郎兼左丞,出任衡阳内史,因此被后人称之“何衡阳”。他还担任过著作佐郎、太子率更令、御史中丞等职,参与编纂过国史。元嘉二十四年(),他升任廷尉,还没到职,宋文帝又让他改任吏部尚书,但由于他在尚未正式任命之前就将这一消息泄露了出去,触犯了朝规,遂被罢官免职。何承天对天文学很感兴趣,他继承其舅徐广的习惯观测天象数十年,发现当时使用的景初乾象历法有不准确的地方,就上书给朝廷说,天体现象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又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应当根据天象的变化来确定历法,而不能让天象的变化来符合我们的历法。他订正了旧历中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新历史称《元嘉历》,一直通行于宋、齐及梁天监中叶,在我国天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还精通天文术算之学,曾把圆周率的近似值计算到约为3.的精度,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何承天何承天学识渊博,对经史子集均有涉猎。从其存世的书目和著作考证看来,他的著作很多,属于经部的著作有《礼论》卷、《三礼札大义》3卷、《春秋前传》10卷、《春秋前杂传》9卷、《孝经注》1卷、《纂文》3卷等;属于史部的著作有《姓苑》10卷、《何承天说》1卷;属于子部的著作有《灵棋本章正经》2卷、《连珠注》1卷、《历术》1卷、《验日食法》3卷;属于集部的有《宋御史中丞何承天集》20卷、《宋何衡阳集》1卷等。《弘明集》和《广弘明集》中也收录了他撰写的不少文章,如《达性论》《与宗居士书》《答颜光禄》《报应问》等。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从自然科学常识的角度指出“报应”违反事实,“来世”没有根据,“无欲”是虚伪的。他同佛教徒宗炳和颜延之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认为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形体不存在,精神也就消灭了。他用“有生必有死”的观点驳斥佛教的“神不灭”,他说“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谢,奚有于更受形哉?”(《性达论》)批判了“神不灭”的唯心主义理论。他还特别强调,日月运行、风云雷电,都是自然现象,不是什么神的指使。例如,鹅只吃青草,不吃荤腥,可最终要为人所食;例如,燕子捕食飞虫为生,人们却都爱护它。这些也都是自然现象,并不是神的指使。何承天的曾孙何逊也是南朝齐梁间一个杰出的诗人。唐代大诗人杜甫对何逊非常推崇,称他“能诗何水部”。何逊,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侨居京口。《梁书·本传》载,何逊八岁就能写诗,20岁左右就在当地成为秀才。当时的名流范云看到他的试策,大加称赞,与他结为“忘年之交”。梁代文坛领袖沈约也很欣赏何逊的诗歌,曾对他说:“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给他的诗歌以极高的评价。南朝何逊的仕途却很不得志。梁武帝天监中,他担任过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任记室,故称“何记室,并随萧伟去了江州(今江西九江)。后来回到健康(今江苏南京)后,被推荐给梁武帝,又任安成王萧秀的参军事,兼尚书水部,故又称“何水部”。何逊以写离情诗见长,擅长通过对景物的刻画,以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其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的主观感受,如“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与胡兴安夜别》)等句,在写景中表达处惜别和惆怅的心情。南京其特点之二,就是非常注意用流畅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描摹自然景物,起到了绘声绘色的效果,如“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游鱼乱水叶,轻燕逐风花”(《赠王左丞》)等句,既入木三分,又对仗工整。他的诗与同时代的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又因其诗与阴铿相似,世号“阴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