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策芳泽梁书ldquo时来天

按语: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国学就像一缕古老的乡愁,即使远隔迢迢山水,也依然萦绕心头,仿佛从未曾离开。如欲亲近国学,第一莫若读书。然而自古迄今,国学典籍浩如烟海,不可胜计,仅《国学宝典》中便收录近万种,倘若茫然闯入,难免转向迷路。“典策芳泽”栏目,每期介绍一种国学典籍,以期能略尽佐学知津之效。典者,经典也,读经而后知,非读经无以养性;策者,史策也,读史而后行,非读史无以明志。芳者,馨芳也,明德惟馨,志洁行芳;泽者,润泽也,润诸一心,泽及四海。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发展进程的见证,是中国人追溯来源、面向未来的文化宝库。

文韬武略盖世的太平天子,为何却被活活饿死。

在中国古代的皇帝当中,梁武帝萧衍算是光彩耀眼的一个。他的前半生,文韬武略,交相辉映,足以称得上盛世明君,晚年却渐趋昏庸,最终国破家亡,饿死台城,子孙凋零。梁武帝萧衍博学、崇文、侫佛、高寿(86岁),晚年的好大喜功却奏响了他死亡的丧钟。(萧衍的故事,见姚思廉《梁书》。)

南梁武帝——萧衍

引狼入室

侯景原是东魏大丞相高欢的创业功臣,为人城府极深,高欢死后,因与其子高澄有过节,怕遭暗算,于是动了“跳槽”的打算。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逻辑,侯景于太清元年携河南十三州,准备投奔西魏,但宇文泰怀疑他的人品,拒绝了他的请求。于是侯景又请求归顺南方的梁武帝萧衍。对于是否接受北齐重臣侯景的归顺,朝中大臣发生了重大分歧,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潜在的政治风险,主张坚决拒绝;然而一小撮阿谀奉承的权贵,却怂恿萧衍接受侯景的归顺。好大喜功的梁武帝萧衍最终没有听从良言,接受了侯景的归顺,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并派军队接应。

八十高龄的梁武帝萧衍,对于国事渐渐失去了关心,侯景的势力不断做大。后来,侯景以诛杀朝中弄权的朱异为借口,发动叛乱,围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长期的歌舞升平腐化了梁朝将领的斗志,他们主动打开了城门,侯景率军耀武扬威的挺进都城。

同室操戈

皇帝蒙难,京师垂危,勤王的诏令发向了全国,但是没有见到一支救驾的王师。对于父皇的危难,梁武帝萧衍八个儿子竟然全都无动于衷,大家的想法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保存实力,浑水摸鱼,乘机谋取皇位。

梁武帝萧衍身着布衣,不好酒色,自五十岁起不再娶后宫;提倡后宫节俭,不衣锦绮。又始终以正人君子的标准约束自己。但是对于自己的兄弟子侄过于放纵,埋下了乱亡的种子。

次子豫章王萧综,母吴淑媛,原为齐东昏侯宠姬,入宫后七月,生下了豫章王萧综,宫中多怀疑不是梁武帝的儿子。后来吴氏宠衰,怨望,私下对萧综说:“你是七个月出生的孩子,怎么能与诸位皇子相比呢?”从此,萧综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日夜想着为父(齐东昏侯)报仇,后来终于以徐州投奔北魏。对于萧综的叛国,萧衍不但没有处罚,反而优待他的儿子们。

后来萧综死后,萧衍又追封了王号。这种无原则的处理亲族关系的做法,造成了极坏的政治影响。当萧衍被困台城,儿子们却无一人前来搭救的时候,不知他是否想到了这一天?

饿死台城

太清三年五月,被困一百三十多天的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在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今江苏丹阳市陵口)。梁武帝萧衍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可以说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古代最有学问的皇帝。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梁武帝萧衍的故事,受到后代人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