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胶东半岛北部的黄县(烟台龙口市),历史相当悠久。
历史悠久的体现之一,就是当地姓氏的源远流长。胶东其他县市的姓氏,大多相传是明初迁来,不过数百年历史,而黄县境内有些姓氏,可追溯至秦汉乃至战国,可逾两千年时间,并且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姓氏,还都是复姓。
淳于和太史,是黄县境内两个古老的复姓,至今仍有分布。淳于氏的名人,是战国时的淳于髡,太史氏的名人,是东汉末的太史慈。
关于淳于髡的具体籍贯,《史记》其实没有明言,学界或许还有不同说法。但太史慈的出生地,就没有太大的争议,《三国志》的记载相当明确:“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
实际上,因为去世较早(赤壁大战之前),太史慈在《三国演义》当中的戏份并不多,他出场较晚,退场很早,除了与孙策的交集之外,他大部分的人生细节都不为外人所知。太史慈的家世如何?为何从胶东去往江南发展?后人分布在哪里?本文就在史料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番。
(配图主要是龙口市羊沟营村周边场景,该村有太史姓人)
1、家世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正如文天祥的《正气歌》所言,太史这个姓氏,来源于古代的官职名称“太史”。
齐国太史秉笔直书的历史,发生于春秋“崔杼弑君”时期。当时齐国国君为姜姓,从古代的礼法制度来推测,齐国太史出身姜姓公族大夫的可能较大。
一朝国君一朝臣,田氏代齐之后,原来世袭齐国太史一职的太史家族,应该也受到波及。战国时期提及齐国的太史氏,出场地点已经从国都临淄转到了莒城。
齐湣王的儿子田法章流落到莒城,与居住在此的太史敖之女结缘,后者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君王后”。
虽然太史敖对这门亲事并不满意,但在女儿成为“君王后”之后,太史氏与齐国王族田氏之间,毕竟已经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而秦汉之际,齐国多次被外敌入侵,田氏一族命途多舛,据此推断,太史氏很有可能是在这一背景下,为了躲避战乱,选择向当时位置偏僻的胶东半岛迁徙,在黄县定居。
经过两汉期间的发展,太史氏应该在黄县已有较大影响力。太史慈之前,黄县太史氏虽然没有名人见于史籍,但从《三国志太史慈传》的记载来看,他“少好学,仕郡奏曹史”,这应该是地方世家大族才会有的待遇。
不过,太史慈传中多次提到他的母亲,而没有介绍他的父亲,由此推断,太史氏总体的地位也不算太显赫。
2、从胶东到江南
“自非北海孔文举,谁识东莱太史慈。”这是数百年之后,北宋时期曾任登州刺史的苏轼写下的一句诗,诗中描述的就是太史慈从一位胶东子弟成为国内名将的转折点——北海救孔融。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太史慈年轻时,东汉局势还未大乱,因此他的勇猛暂时无用武之地,只是普通的郡县小吏。虽然在州郡的奏章之争当中,他表现出机敏干练的办事风格,但也因此得罪上峰,只能一度到辽东避难。直到汉末黄巾之乱时,他才在北海救孔融时展露军事本领。
(太史慈主要是以勇武见长)北海之战结束后,太史慈南下投奔刘繇。这是因为当时刘繇担任扬州刺史,而他的籍贯为东莱郡牟平县,与太史慈同是胶东老乡。或许一开始前去的时候,太史慈并未打算扎根江南,但风云际会,此后天下三分,他投入东吴阵营,自此未能北归。
孙策击败刘繇之后,太史慈成为其麾下大将,两人之间的故事在《三国演义》当中演绎得相当精彩,在此不再赘述。而孙权统事之后,“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对太史慈也是颇为信任。
当时,东吴统治的核心区域在江表(沿江)及三吴区域,而江南广阔的丘陵地区(现在江西和浙江交界处的山区)其实尚未归心。太史慈的主要任务,就是平定这些地方,他的表现也相当称职。以至于北方的曹操能听说他的事迹,给他写信,但太史慈为示忠于东吴,并未理睬。
3、后裔分布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太史慈卒于建安十一年,年四十一岁。关于他的安葬地点,史料中有不少说法,有乌程县说,有奉新县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未归葬胶东。
在太史慈去世之后,孙权追念他的功绩,提拔他的儿子太史亨(有的史料写作太史享)入仕,官至越骑校尉。
在后世编撰的《姑苏志》当中,也提到太史亨其人。志称:“太史亨,字元复,东莱黄人,建昌都尉慈之子,历官尚书、吴郡太守、越骑校尉。”
值得一提的是,太史亨的主要人生经历都在江南度过(甚至很有可能就出生在江南,没有到过胶东),但史料在记载他的籍贯时,仍称他是东莱黄县人。
在太史亨之后,江南这支太史后裔长期不见于史籍,等到下次出现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在《梁书》中有太史叔明传,记载称:“太史叔明,吴兴乌程人,吴太史慈后也。”从汉末建安年间的,到南朝梁时期,经过了大约年时间,按照年4代人计算,太史叔明与太史慈之间可能相差了至少10代人。
从上述记载还可以判断出的一点,就是太史慈的直系后人应该世居吴兴乌程(浙江湖州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很讲究门第出身,吴兴当地有名的士族,就是吴兴沈氏。而在史料当中,还可以找到出身吴兴沈氏的沈文阿称呼太史叔明为“祖舅”的信息,说明太史氏与吴兴沈氏之间互为姻亲。当时的人很讲究门当户对,这也从侧面证实乌程太史氏,也算是当地的世家大族了。
不过有趣的是,太史慈本人以勇武见长,而他的后人太史叔明则是以儒学有名,也算是有张有弛了。
4、黄县太史姓与太史慈的关系
综合史料记载来看,太史慈的直系后裔应该主要分布在江南,原籍所在的黄县太史族人,只是他的同宗,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有直系分支留在故乡的可能性。
民国版《黄县志》也曾讨论过当地太史姓与太史慈之间的关系,但因为缺乏史料记载,也难以下肯定结论。不过,黄县民间对此却大多持肯定观点,认为现今黄县境内的太史姓,也是太史慈的后人。
后来修撰的《龙口市志》就引述了这种观点,称:“太史姓,系土著,三国吴太史慈的后裔。散居羊沟营、南枣市、战家夼、南乡城、东营史家、王马史家、庵儿夼等村。”
其中,羊沟营村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前几年该村新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介绍就提到了太史慈故里。该村现在姓氏种类较多,虽然仍有太史姓,但户数不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