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江南悠久河山,黄鹤楼

大家好,给大家推荐江南悠久河山,黄鹤楼。“武昌形胜雄天下,有此江山有此楼。”武昌黄鹤楼在我国是一处家喻户晓的名胜古迹,它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历代文人骚客“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这座神奇的楼阁,在清光绪十年(年)被大火焚毁后整整年,“黄鹤”又飞回武昌。新建的黄鹤楼巍峨高耸,更加壮美,更富诗意。黄鹤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江西滕王阁因王勃而得名,湖南岳阳楼因范仲淹而不朽,黄鹤楼因崔颧、李白而脍炙人口。其实,黄鹤楼在李白之前就已经很有名了。关于黄鹤楼的记载,最早见于楠齐书》、《梁书》。根据唐代李吉甫的抚和郡县志》的说法,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千百年来,诗词歌赋乃至戏曲,都对黄鹤楼作过动人的描述,使它充满了神幻色彩。

《报恩录》中记载一则神话。相传在风光旖旎的长江边上,有一姓辛的寡妇开了一家酒店,生意十分兴隆。某日,来了一位衣衫槛褛的老道士,开口要求施舍好酒好菜,辛氏念其可怜,便予以款待。这位道士便每天光临,大吃大喝,辛氏却从未向他索取酒钱。一个多月后,老道临别前,取桔皮在粉墙上画了一只鹤,然后又向店后的水井一指。从此,井内源源涌出香喷的酒来,壁上的黄鹤,辛氏一拍手就会“飞舞俏筋”。顿时,酒店门庭若市,辛氏一下子成了当地的有名望的富豪。时间一长,辛氏财大气粗,不但瞧不起穷人,连当初助她发迹的老道也不认了。转瞬7年,老道士故地重游,辛氏不念他的好处,反而嫌井里只出酒不出糟。老道听了,仰天大笑,以铁笛招来仙鹤,驾鹤而去。从此出酒的井仍旧变为水井,黄鹤飞走的墙上,留下‘行善为图报,贪心比天高,得寸又进尺,有酒还要糟。”辛氏羞愧万分,决心痛改前非。她用全部家产在江边矶头修建了高楼,曰“辛氏楼”,纪念那位神仙和黄鹤。这座楼后被称作黄鹤楼。另一则有趣的故事,说昔日荀叔伟出外东游,小憩于江夏(今湖北武昌)黄鹤楼,在这里“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倾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对饮,已而辞去,跨鹤腾空,渺然而灭’。《南齐书·州郡志》中也提到,仙人王子安曾骑乘黄鹤经过此地《太平寰宇记》中也说三国时有个叫费文伟的成仙以后,曾骑鹤常来这里憩息。

上面说的神话传说,便是“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来历。其实,我国历来只有白鹤、灰鹤、丹顶鹤、赤颈鹤……从来没有发现过黄鹤。有人认为,‘黄鹤”是传说中的一种仙鹤,可以乘人,因历代帝王都以黄色为尊,故冠以“黄”字,以示高贵。那么,为何命之以“黄鹤楼”呢?抛开附会其上的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古人、今人经过考证,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黄鹤”根本不是“鸟”,而是“人名”。唐代诗人崔颗自注其题黄鹤楼诗曰‘黄鹤乃人名也”《礼部诗话》也认为“费文伟登仙驾鹤”及“子安乘黄鹤过此”中所提及的“黄鹤”,正如崔颖自注所云,“乃人名也”—如初唐李岂《岳麓寺碑》题“江夏黄仙鹤刻”字样。经考证:这碑是李琶书写好后自刻的,而寓以“黄仙鹤”之名。

但此种观点缺乏说服力,高步赢在《唐宋诗举要》中否定了这种见解,他认为文献中没有黄鹤为人民的记载,崔颖的题黄鹤楼诗曾被后世人篡改过,且所谓崔颖的自注也是空中楼阁,没有根据的。“黄鹤”既是从“黄鹊”而来,那黄鹊又是什么呢?据考证黄鹊原是天鹅。清代朱骏声锐文通训定声》谓‘鹊形似鹤,色苍黄,亦有白者,其翔极高,一名天鹅”《中国动物志》也提到古之鹊即今之天鹅‘越冬期在长江流域现”。多年来,黄鹤楼屡建屡毁,兴废无常,谁也不知道重修了多少回。光是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修和维修了10次。20世纪80年代重建的黄鹤楼是仿照何朝规模?是啥结构?现在耸立在人们面前的黄鹤楼,是一座纪念古黄鹤楼的高层楼阁,是重建,不是修复。由于楼的原地基建造了武汉长江大桥,新楼从江边后靠了近l公里,所以就要建得更加高大。古楼“况三层,计高九丈二尺,加铜顶七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则是五层,加上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总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四丈五”,而新楼底则各宽30米。这座塔式楼阁坐落在海拔61米的蛇山山顶,宝顶高出江面90多米。

黄鹤楼的台座和底层,均为花岗岩和大理石铺垫,就连那油汪汪的砒柱、各层梁柱拱檐,全为钢筋水泥结构。建筑古色古香的黄鹤楼,为什么不用木砖结构,而用岩石、钢筋水泥结构呢?除了考虑到时代发展的需要,游客容量的增加,以及用现代的物质基础和工艺条件,继承和发扬古典建筑技艺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免于火灾。历史黄鹤楼多次毁于火灾,明代毁建7次,清代毁建6次,最后在光绪十年(年)一场大火中,荡然无存。如此惨重的教训,使得百年重生的黄鹤楼,非得钢筋石骨,披金挂甲,以求永久不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