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国历史之二十八南朝篇二萧齐

萧鸾是萧道成的哥哥萧道生之子,幼年丧父,由萧道成抚养长大,视若己出。萧道成称帝,萧鸾任侍中,封西昌侯。齐武帝萧赜是其堂兄,即位后将萧鸾转为度支尚书,任右军将军。永明四年()升中领军,仍任常侍。萧赜临终时任命萧鸾为侍中、尚书令,辅佐皇太孙萧昭业登基。

本来辅政大臣中萧烨很受器重,但经验不足,遇事推让。萧子良才华人望足够,但为了摆脱争位嫌疑,只好不参政。萧鸾看见皇帝萧昭业行事荒唐,就和族人萧衍商量废立,叹息世祖的儿子大多无能,唯有随王萧子隆很有文才,最好早点弄回朝廷,方便行事。萧鸾聚齐一批亲信,诛杀异己,将萧昭业除掉,却立新安王萧昭文为皇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延兴。萧鸾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没多久,萧鸾以皇太后名义下诏,以萧昭文年幼多病,不明政事,难当重任为由,废为海陵王。建武元年()十月,萧鸾以高帝第三子身份即皇帝位,是为齐明帝。由于萧鸾夺位为帝,这一步和宋明帝的轨迹几乎一样,然后也开始大举铲除宗室,萧道成与萧赜的子孙几乎都被萧鸾诛灭,宗室权势跌落谷底,这就给其他旁支制造了机会。

而且萧鸾在位期间,就南北朝大局来说,正是北方北魏达到鼎盛的孝文帝改革时期,迁都洛阳的孝文帝正大展宏图,大举南征一直北魏筹备数代的大事业。因此,孝文帝亲政后,以南征之名义行迁都之事实,但迁都为南征做准备,这个宏伟目标也并不是一个幌子和借口,有着雄心壮志的孝文帝确实抱着一统天下的用意,而且领兵三十万,与彭城王元勰对襄阳、宛城、新野一线进行征讨,经过一年多拉锯,北魏逐渐攻占了雍州的南阳、新野、南乡等郡,大败崔慧景、萧衍于邓城,斩首俘获二万余人。孝文帝乘胜率众围攻樊城,齐雍州刺史曹虎闭门自守。但涡阳一战,魏军失败,一万多人被杀,三千多人被俘。北魏急调步骑十余万往援涡阳,才迫使齐军撤退。九月,北魏方面得知齐明帝死讯,已经深受汉家文化熏陶的孝文帝下诏称说“礼不伐丧”,这才引兵而还。

齐明帝死,儿子萧宝卷继位,史称东昏侯。这又是一个昏庸之主,治国无术,暴虐无道,滥杀大臣,死者中就有萧衍的哥哥萧懿,毫无疑问,这激化了萧衍和萧宝卷的矛盾。据说萧宝卷自小口吃,不喜欢读书学习。他是萧鸾的次子,长子萧宝义情况更糟,天生残疾更为严重,根本无法成为储君。太子位和皇位都撞大运一般落在了萧宝卷的头上。而齐明帝萧鸾知道这个孩子在表达和行为上有毛病和缺点,谆谆告诫萧宝卷行事要果敢。哪知道萧宝卷把果敢做得不算差,但一味以皇帝的权势杀戮大臣,朝政大局就搞得一团糟,还是酿成了巨大危机。

尤其萧衍出于私愤有意废除萧宝卷,大力招兵。为了增加号召力,萧衍联合南康王萧宝融一起举兵,先推萧宝融在江陵即位为齐和帝。最后,萧衍领兵到达了建康城下,攻下了外城,将齐宫城团团围住。萧衍当年的好友范云和沈约一起写信给萧宝融的中领军夏侯祥,要他逼迫萧宝融禅让帝位给萧衍。同时,萧衍也让人传播民谣“行中水,为天子”,利用人们的迷信观念为萧衍称帝大造舆论。

这个萧宝融是明帝的第八子,且是萧宝卷的同母弟弟,初封随王,后封南康王,都顶着荆州刺史的头衔。之前的随王是萧子隆,和萧子良一样有才,一样聚集着许多文人雅士。明帝夺位时还打过迎随王回朝的旗号,但是当他夺位以后就把萧子隆视为目标,萧子隆死于建武元年,随王就改封给了明帝自己的儿子萧宝融。现在萧衍拉着萧宝融举兵,拥戴称帝,迎入建康以后,由这个齐和帝封萧衍为梁王。反过来,萧衍又以萧宝融的名义杀害湘东王萧宝晊兄弟,后又杀掉齐明帝其他儿子。

这个时候,王爵可以说是一种虚位,萧衍的实权是大司马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兼扬州刺史,都督中外诸军事。即便如此,萧衍为了夺位,真正做到九五之尊,他并没有放过年仅十五岁的萧宝融,最后将他灌酒烂醉以后杀死。

萧齐一朝比刘宋的确要差一些,统共七个皇帝,国祚不过二十三年,竟有四个都被杀,甚至是南朝四代中最短的。尽管如此,萧齐依然是重要的一环,尤其永明时代的文学,与刘宋元嘉时代并称。竟陵八友如沈约、范云、谢朓、王融、何逊、阴铿等,虽然总体不如元嘉时代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的成就,但也可以说自有特色,尤其形成的声律趋势,在古代诗词的发展上,也是划时代的影响。

沈约是这一阶段蛮重要的人物,他是吴兴沈氏家族的早期代表。沈约的父亲沈璞本任淮南太守,在刘宋内乱中被杀。沈约后来出仕萧齐,一步步发达,成为竟陵王萧子良府邸重要宾客,其人才华是不差的,但总体成就并不算高,论诗主要是创造声律讲究;论史,虽然主要撰写《宋书》,还夹带私人恩怨,记录史实并不客观。萧齐末年,沈约因为与萧衍的私交,积极帮助其夺位,梁朝建立后他成为重要的功勋大臣。随着地位的升高,最终抱着平淡无功无过的心态混日子。虽然他在典章制度方面贡献一些建议,但朝政和人才,他却唯唯诺诺,没有什么贡献,后人大多觉得他和西晋山涛相似。

换一个角度看,其实这也是在南北朝那种压抑环境下一种正常的明哲保身之术,可即便如此,沈约与萧衍的关系也难免出现问题,最后郁郁而终。

范云的经历大致与沈约类似,他也是萧衍夺位的心腹。《梁书·范云传》记有集三十卷,至今文章已亡佚,诗歌尚存三十余篇,另外范云的结局比沈约稍好,不过,不少人都认为,范云之所以幸运是萧梁建立初期的天监二年就病故了,没有机会遇到和萧衍的矛盾爆发。而范云的堂兄就是南北朝著名的思想家范缜。范氏兄弟在萧齐初期与北魏议和的时候,曾一起出使。当时佛学思想在中原南北广为传播,流传下范缜强烈反对佛教迷信的著名辩论,正是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府邸举行,所谓竟陵八友基本都参与此事。

很多今天的认识都直指范缜是反对佛教的代言人,笔者以为,范缜不是一味顽固的要反对佛教,主要当时人们对死后精神世界的认识,一直延续着长期以来的迷信色彩,这一点,并非单纯地属于佛教方面影响。只不过,两晋南北朝是著名的乱世,百姓生灵涂炭,生活十分困顿,因此佛道两种追求精神解脱的宗教十分盛行。而范缜却看到佛教在迅速的发展中利用了这一思想的弱点,这才激烈反对,写下著名的《神灭论》,这是古代著名的哲学与思想的宏文。《神灭论》一出,震惊了当时推崇迷信的权贵,竟陵王萧子良是一个典型的佛教信徒,他凭借权力,调集众僧名士,软硬兼施,轮番围攻范缜。佛门信徒太原名士王琰,借儒家讲究孝道为武器,撰文立说,嘲讽范缜:“呜呼!范子,你怎么竟连自己的祖先在哪里都不知道!”范缜反唇相讥:“呜呼!王子,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祖先的神灵在哪里,为什么不杀身去追随它们呢?”

范缜后来到地方为官,坚持无神论,提倡教化,在民间杜绝迷信的祭祀活动,不久,因母亲去世,范缜辞官守丧,至梁初,他一直未出仕,居住在南州。萧衍从襄阳举兵的时候,范缜参加了这一行动,因为当年在竟陵王府的关系,萧衍很器重范缜,任为晋安太守。范缜在任四年,清廉节俭,除俸禄以外一无所取。

但随着萧衍对佛教的推崇加剧,与范缜的关系也发生变化。范缜在贬官到南方广州的时候,一度充实完善《神灭论》,再次传播开来。天监六年(),范缜回到京师建康,梁武帝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大僧正法云将武帝敕旨传抄王公朝贵,并作《与王公朝贵书》,响应者有临川王萧宏等六十四人。萧琛、曹思文、沈约亦著文反驳。范缜对此挑战毫不示弱,将《神灭论》改写成宾主问答体,共设三十一个问答,沉着应战,据理驳斥。在这场论战中,范缜“辩摧众口,日服千人”,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几年后他病故,享年六十五岁。

在竟陵八友中,真正文学上能够列入第一流阵营的,是人称“小谢”的谢朓。东晋时代的顶级豪门陈郡谢氏嫡系后人,刘宋大诗人谢灵运的同族晚辈。他的祖父谢述是刘宋彭城王刘义康的亲信,当时侥幸没有卷入谢灵运被杀的悲剧中,这是谢朓一家能继续留存的第一层背景。侧面可以再次回顾,谢灵运在家族没落后怀有的深深孤独感,这一点与后来谢朓的命运实际颇有心灵相通的地方。虽然不是没有交好的同族,但知心者毕竟不多,或者说谢灵运的内心除了诉诸诗文,已经无法过多与家人言说。同时,谢朓的祖母是刘宋史学家范晔的妹妹,显然家学依然深厚,非同一般,因此史书就称,谢朓少年时期就显露了突出的才华,应该有根据,不算过分夸大。

第二层背景是谢朓的父亲谢纬,官至散骑侍郎,还获得尚主殊荣,娶刘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换句话说,谢朓一家虽然不比东晋兴盛,好歹恢复几分望族的底气,至少应该比刘宋时代稍好一些。由于《南齐书》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先后做过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子隆的文学,同时也是竟陵王萧子良的亲密友人,位列八友之一。

谢朓生平最轻松的时候应该是建武二年()至四年,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实现了他“凌风翰”“恣山泉”的愿望,表露了与前辈谢灵运极其相似一面,既舍不得放弃追求功名,渴望重振谢氏家族荣耀;可又前事可鉴,害怕卷入血雨腥风,希望保持“仕隐”的境界。《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非常鲜明地把内心这种矛盾流露出来。在宣城任上,谢朓将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流传至今的诗歌,大多是宣城时期流传下来的,所以谢朓被后人称为“谢宣城”。

笔者分析谢朓的内心之所以会与谢灵运相似,尽管谢朓所处是萧齐时代,家门比刘宋时要好一些,但随着谢家经历晋宋更替,宋齐更替,作为陈郡谢氏子弟,谢朓诗人气质的内心还是非常敏感,现实无法不让他怀有忧惧。因为即便在萧齐本朝内部,谢朓也看到了争权夺利,残酷搏杀。所以,即使在比较轻松的心境下,谢朓也写有像《赠西府同僚》这样沉重压抑感的诗句:“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透着鲜明的恐惧心理。甚至笔者难免认为,从诗歌的情绪看,谢朓多少隐隐约约带着一些不详的关于命运的预感。

建武四年(),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萧鸾的残疾长子萧宝义身边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太守。这时萧鸾染病,北魏军队经常渡江骚扰。谢朓的岳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因他是武帝萧赜倚重的心腹猛将,所以萧鸾对他很不放心,暗中派人监视。而王敬则会成为谢朓的岳父,还是谢朓父亲、尚主的驸马爷谢纬为了保全谢氏家族的一次不得已的联姻。

王敬则早年是屠户出身,这次的王谢联姻完全不是什么王谢豪门时代的风流韵事。因为王敬则积极支持萧道成夺权建立萧齐,是“从龙”的功臣。之后武帝萧赜也非常器重他,作为前朝驸马的谢纬,天地变色,如何能够维系谢氏门楣?他完全是一番苦心孤诣,打破豪门与庶民间的陈规,才有了这一次王谢联姻。堂堂陈郡谢氏的子弟,居然到了要仰仗平民阶层新贵在新朝立足的地步,可以想见谢朓父子当时纠结尴尬的心曲。

而王敬则觉察到明帝萧鸾大肆杀戮萧家宗室的用意,包括时刻的防备,深感大祸临头。他的第五子王幼隆派人到南东海治所与谢朓密谈,希望一起有所准备。谢朓深怕自己重现家族先辈的悲剧,为了撇清关系,扣住来人,将其告发。谢朓为了显示清白,或者说为了生存,无奈做了背叛亲家的小人勾当。王敬则也的确起兵对抗,很快一家遭到族灭。谢朓因出卖亲家而升任尚书吏部郎,暂时活下来了。为此,妻子王氏要和他拼命,谢朓很长时间几乎不敢回家,到处借宿。通过揭示谢朓与王家联姻的背景,也可以看出谢朓为何对王氏一门几乎没有多少情义,然而毕竟这是何等可怜的苟活。有人形容得好,谢朓的一生其实都是“惊弓之鸟。

齐明帝死后,东昏侯萧宝卷即位,新皇帝奢侈无道,把国家弄得一团糟,官吏们十分腐败。辅政大臣江祏与弟弟江祀等人想废掉萧宝卷,另立始安王萧遥光为帝,使国家安定。萧遥光是萧道成哥哥萧道生后裔,其父是萧道生长子萧凤,次子就是明帝萧鸾。因此在明帝一朝,萧遥光与弟弟萧遥欣等都曾积极配合他们的叔父诛杀高、武二帝的后人,颇有权势。这萧鸾的儿子们都有残疾,他的侄子也好不到哪里。萧遥光本人也有足疾,是一个跛子。但江家兄弟认为萧宝卷昏庸,想要拥戴萧遥光,客观来说不完全是出于攀龙附凤的私心,萧遥光的确有一定过人之处,比较得人心。最器重的沈瑀,与沈约为同族,早年也在竟陵王府任参军。与范云关系十分友善,被范云推荐。沈瑀办事得力,萧遥光对他很信任并重用,证明了萧遥光是明察吏事之人。他的府上人才有不少,像裴邃、庾于陵、崔慰祖(萧遥光的棋友)、刘沨、萧畅、刘晏、曹树生、垣历生、司马端、陆闲、潘绍、刘溓、柳叔夜、崔庆远,绝非完全是装饰门楣了,这些人不少是真的死心塌地跟随萧遥光。当然,萧遥光还想要招揽一些名士,结果失败的,张率、贾渊就没有理他,当然也包括这一次的谢朓。

萧遥光派遣心腹刘沨去见谢朓,邀他参与废立。为什么会在这样重大的事情上想起谢脁?一来谢朓是大名士,诗文才华人所共知,当年的竟陵八友之列;二来,谢朓为了朝廷可以大义灭亲!虽然出卖王敬则一家闹得沸沸扬扬,但客观上还是增加了谢朓的口碑。但这一次谢朓又让人惊讶了,他坚定认为自己受恩于明帝,东昏侯虽然无道,但毕竟是明帝之子。而且谢朓认为江祏等人是在使用诡计。将他们的谋划,告诉了皇帝萧宝卷的舅舅刘暄。

江祏与谢朓一贯不和,当初为了索看谢朓一首新创作的诗歌,两人就结下梁子。这一次密谋废立的大事,可想对谢朓自然恨之入骨。江祏等人为了自保,便联合萧遥光先诬告谢朓欲谋反。萧宝卷本就是个糊涂皇帝,便将谢朓打入大狱。不久他就死在狱中,年仅36岁。《南史》记载谢脁临终的遗言是:“天道其不可昧乎?吾虽不杀王公,王公因我而死。”到生命最后一刻,谢朓还是对出卖岳父王敬则感到后悔不已,这是谢朓的软弱,也是当时普遍文人和底层人物的可悲之处。谢朓死以后,还是有人对他十分缅怀,这就是后来建立梁朝的武帝萧衍,同样很有诗文才华的萧衍经常说:“不读谢诗三日,便觉口臭。”可见对谢朓的怀念无以复加。

萧遥光的事迹泄露,自然也很快败亡,但他的心腹刘沨、刘溓、司马端、陆闲、柳叔夜等都甘愿殉主,崔庆远陪他同死,可见历史的复杂,萧遥光并非一个简单的野心家。萧遥光死后,萧宝卷下令敛葬他的尸首,赦免他的儿子们,唯一的惩罚是没让袭爵。这个连亲爹死了都不哭的萧宝卷,竟然哭了企图夺位的叔父辈萧遥光,可见这东昏侯的怪癖和不可理喻。

由于萧齐总的只有20来年,还没有宋文帝一个皇帝在位时间长,虽然号称有永明之治,但实际上社会经济没有文化艺术的成就大。萧道成、萧赜父子虽然提倡节俭,渴望整顿户籍,恢复民生,但很有局限性,算不上多有成效。《南齐书·良政传序》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可能在金陵都城来说是如此,其他地方就很难确定了。

因为文化艺术的熏陶浓厚,后世其实尖锐指出,萧齐是一个表面提倡节俭,骨子里崇尚奢靡的时代,之后梁陈都继承下去,才有南朝金粉的气息。好比崇佛就是从萧齐开始,号称节俭理政的萧道成本人就大量收藏艺术品,竟陵王萧子良、豫章王萧疑、随王萧子隆几位宗室都大量聚集文人雅士,奢华礼佛的习气一直持续,南朝佛寺洞窟的开凿也是源自萧齐。尽管佛教在两晋南北朝的风靡其实还有另外的、深刻的社会原因,但上层贵族流行着一股推崇风气,这才会有梁武帝后来越发荒唐的佞佛举动。因为萧衍同样来自竟陵八友,始作俑者就是外表节俭,内在奢靡的萧齐时代。

年7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