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阿姨跟踪拍摄一年丨记录养老院同学们

退休之后的时间怎么打发?很多人会选择买个相机,外出游玩时顺便拍风景。然而今年54岁的何英却选择了拿起相机,走进广州市区一间“麻雀”养老院中拍摄了一年,记录下老人们的生活日常和点滴故事。她说想为“同学们”,为这个建筑和它的周边的环境,留下一个浅浅的印记。

百岁老人也被称为“同学”

四年前,何英从一家事业单位退休,退休后一个月,她就为自己买了一台单反相机,准备在外出旅游时记录美好瞬间。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里,她与众多亲朋好友一起,足迹遍及全国众多省份,甚至还多次出国旅行。“到现在为止,全国就还有三个省份没去过了:甘肃、河南、河北,今年准备全部走完。”何英说。

何英个头不高,身材显得还有些瘦小,但并不妨碍身为广州人的她做公益。去年元宵节,她跟随广州日报摄影部举办的一个志愿摄影活动,走进了龙津东路洞神坊的荔湾侨颐养老院,就此与之结缘。在摄影活动结束后,她又花了约一年时间连续走访,为这里的每个老人都留下了珍贵的回忆。今年1月份,她将跟踪连续一年的图片配上文字发上网络,受到网友好评。

“这里就像是一个学生宿舍,居住在里面的老人们彼此间就像‘同学’一样,氛围非常好。所以在我记录的文字里,我管他们叫‘同学’。”在何英的文字里,82岁的徐佩玲被称之为“小徐同学”,96岁的龙沛田被称之为“小龙同学”,甚至连岁的何添老人也被称为“何添同学”。而老人们见了她依然会喊“何妹”“靓女”。

旧厂房改造的“麻雀”养老院

荔湾侨颐养老院处于闹市之中,在何英眼中,短短米长的洞神坊,旺中带静,一直都丁财两旺。鼎盛时期,这里针织厂、织带厂、小学、纶园,穿插在密集的民居中,如今巷子还保留南方特有的麻石板,散热快且不积水,民居还是七十年代建筑或解放前的私宅。随着社会的变迁,针织厂、织带厂早已消失,换成了现在的养老院、幼儿园、学生公寓、超市等。从巷头到巷尾,生活中的需求在这里都能解决,可谓应有尽有。

事实上,这所养老院正是一个横织车间改造而来,今年60岁的养老院负责人邓小敏正是其中的见证者。“解放前这里是资本家的小作坊,解放后公私合营,成为广州市第七针织厂的横织车间。我们的养老院是在年接手过来的,年开始试业。”邓小敏说,刚到这里时,这个两层的车间就像一个大仓库,除了四面墙之外并没有什么隔断。

养老院接手之后,进行了分隔改造,左右两边做成了两排房间,每个房间还配备了洗手间,最终两层楼一共设置了65个床位。因为就在市区,养老院备受街坊们欢迎,其中不少还是带着亲戚合伙入住,连以前针织厂的车间主任都在这里入住,他正是96岁的龙沛田。如今的他虽年事已高,但仍思维清晰,还能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跟人交流。

爱穿红色的“小徐同学”

一年的跟踪拍摄中,何英结识了不少“同学”,第一批来到养老院的徐佩玲就是她最爱拍摄的对象之一。“刚开始她是不让我拍的。”在徐佩玲面前,何英笑着跟记者说。徐佩玲缓缓地答道:“我又不够美。”不过,几番接触下来,这位“小徐同学”还是接受了何英的跟拍。

在何英的镜头里,记录了徐佩玲的点点滴滴:散步、购物、饮食、泡脚、家人探视等。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位有福气的阿姨最喜欢穿带红色元素的衣服。“小徐同学不善言语,当话匣子打开后,她还是愿意把心中小秘密说出来:和大多数少女一样,年轻时也很爱美,比如,买对皮鞋,辨子扎个蝴蝶结,穿上漂亮红衣裳……但她做姑娘时是六十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连温饱都成问题,再简单的要求,也只能幻想不能实现。等日子好了,人却老了,而且中国人生性腼腆含蓄,年纪大了,不敢穿得花俏,但小徐同学骨子里总想弥补做姑娘时未实现的愿望,所以,她现在的衣服,多少都带红色。”何英说。

96岁的“小胡同学”胡明接原来是一名幼儿园保育员,在何英眼里,她最喜欢的照相。“她来养老院十年了,喜欢笑,年事已高的她,前些年上厕所时摔了一跤后再不能行走了,但她很乐观,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她的笑容很美,嘴一咧,皱纹如菊花般绽开,拍了一次又一次,床头已攒下几张美照,她虽然不能再回家住,却想到在家里放一张,让后辈常见到她。”何英说。

声音:为“同学们”留下一个浅浅的印记

对于老人们的故事,何英如数家珍。这家养老院中65位老人,她几乎都给他们一一拍照,并写下他们的简单故事。看到有亲人前来探视时,何英会赶紧跑回家中拿来相机,记录下温情一幕。

有些人、有些事,也会随着时间长河阖然流逝。在何英的记录中,就有四位老人先后离世,她不得不中断跟踪。“98岁的梁容同学,是女中豪杰,担任工厂的书记,入住养老院后,也念念不忘她的职称,只有喊她梁厂长或梁书记,她才会回答你。前几年她患了老年痴呆症,女儿专程从澳洲回国照顾她,天天陪伴身边,但她也不认得女儿了。”何英介绍说,梁容于年9月29日去世。

在何英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提高,智能化的新型养老院不断涌现,她不知道这类传统的麻雀型养老院是否继续存在,但是只要亲情在,不论在哪个养老院,都会有生存的价值。她说,她之所以用一年时间记录下闹市中这家不起眼的养老院,就是想为“同学们”,为这个建筑和它的周边的环境,留下一个浅浅的印记。

“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在,总有一天,我们也将会老矣,善待父母等于善待自己。父母在,人生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她感慨道。

文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秦松

图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编丨广州日报全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