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乱八百兵马破南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所说的“南朝”就是南梁。历史上南梁存在了五十五年,这是整个南北朝文化空前发展的一个阶段,但是一场侯景之乱,直接葬送了这个繁荣的时代。要说侯景之乱的前因后果,当从侯景其人的发家史开始说起。侯景是北魏怀朔镇人,羯族血统,生得相貌丑恶。他起初追随尔朱荣镇压六镇起义,生擒敌军主将,获得尔朱荣的赞赏,官至定州刺史。但后来尔朱荣被杀,侯景无奈之下投奔北齐高欢,在那里又得到重用。高欢和侯景是旧相识,而且“甚相友好”,侯景甚至对高欢要求要用三万兵马直取南梁萧衍,但可惜这一玩笑性质的建议在高欢有生之年并未被实行。高欢死后侯景失去了靠山,又和新帝高澄有嫌隙,便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自己管辖的十三州一方面向萧梁求援,一面又向西魏取得帮助。

高澄军队不断追击侯景,在和高澄的交战中他丧失将士四万人、马四千匹,所剩心腹步兵仅剩八百人。此时的侯景早已不记得当初要攻入建康的豪言壮语,转而向萧梁求降。侯景多次背叛旧主、两面三刀的行为已经被萧梁君臣所知,以致当时朝中大部分大臣对侯景来投降都抱有拒不接受的态度。但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到了荒废朝政的程度,更是做着天下太平的春秋大梦。萧衍说梦见天下太平,侯景投降正是这个吉梦应验,于是不顾朝臣反对,接受侯景的投降。

侯景入梁后,萧衍对他许以高官,封他为河南王、大将军、持节督河南河北诸军事等,这是许多武官终其一生也无法获得的殊荣。梁书讲“承制如邓禹故事”,但邓禹是辅佐刘秀的著名军事家,而侯景不过是一个毫无建树、品性有疑的降将,梁武帝此时醉心于太平盛世的愿景,已经年老昏聩,失去察人之能和基本的政治嗅觉了。

就在这种表面的太平盛世境况下,侯景很快就察觉到萧梁政权内部不堪一击。于是他又一次造反,这次已经没有其他政权能够接纳数次反叛的侯景,所以他决定推翻萧梁政权,自取建康。公元年二月,侯景就在驻军的寿阳起兵谋反,又勾结对萧衍不满的宗室萧正德,同年九月仅靠八千人就攻到了建康城下。

此时南梁守备松弛,侯景在采石矶渡江,萧正德派谁是数十艘大船来接,远在建康的萧衍对此竟一无所知。侯景势如破竹,一路上仅仅遭到数次规模很小的反击,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接近都城。此时,太子萧纲才急急向萧衍报告军情。台城是六朝时期朝廷中枢和皇宫的所在地,侯景在此处遭到了一路上最为严重的抗击。他自知难以直取,就许诺恢复身为家奴的投奔者自由之身,得到诸多响应。萧梁各处守军虽有数十万,但大部分远水难解近渴,其他藩王如湘东王萧绎,罔顾骨肉亲情,而是盘算着保存实力以待渔翁得利。而近畿守卫各自为政,虽在人数上占得优势,但也无力回天。

侯景入朝后觐见武帝,武帝和太子萧纲从容有度,反倒是战胜的侯景畏畏缩缩如家奴。不久后,侯景将八十六岁的梁武帝关进台城文德殿饿死,立太子萧纲为帝。萧衍死前口中苦涩,想要讨取一点蜜水也不得允许。而萧纲在做了三年傀儡皇帝后,被侯景以装满土的袋子压死。侯景不久后自立为帝,一百二十日后被王僧辩所杀。南梁事实上在侯景之乱开始时已经名存实亡,这个短命的朝代可以说是成也萧衍,败也萧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