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是梁朝的统治者,出身于兰陵萧氏,更是名相萧何的后人,可谓是家庭背景雄厚。萧衍在南齐时担任雍州刺史,两次参与抵御北魏的战争,很受齐明帝喜爱。公元年,萧衍亲自率兵讨伐萧宝卷,随后并拥立随郡王萧宝融为帝。公元年萧衍接受萧宝融“禅位”,后称帝并建立南梁。萧衍博学多才,对音乐、书法、绘画、诗文等都有涉及。在统治初期,萧衍他励精图治,生活上也十分节俭。他在位48年,在南朝所有帝王中位列第一。不过到了晚年,开始荒废政事,沉迷于佛教。
萧衍在有生之年,广建寺庙,大力推崇佛教。都下佛寺就有多座,僧人有十多万。就连他自己都曾四次抛下皇位往寺庙跑,脱下帝袍为僧,也因此成为中国史上唯一一位在位出家的皇帝。公元年萧衍第一次舍身出家,第三天返回后便大赦天下;公元年第二次出家,在寺庙举行完无遮大会后便再次出家,由群臣捐一亿钱赎回皇帝菩萨。公元年萧衍第三次出家,群臣又捐钱两亿将其赎回。公元年,萧衍第四次出家,在寺庙住了一个多月,又由群臣出资一亿赎回。
那问题来了,为何颇有见地,雄才大略的萧衍为何三番五次的脱袍为僧呢?有人说萧衍看破红尘,对皇位不再留恋;也有人说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到底萧衍是真的看破红尘皈依佛门还是有着政治原因?如果萧衍真的一心向佛,他完全可以让位后出家,不用来回折腾。如果是为了政治原因,这一切就好解释了。而我个人也比较倾向后者。萧衍能成大事,除了他的雄才大略,也归功于寺庙僧人的支持。无论是论功行赏还是个人信仰,萧衍即位后都要扩大佛教声势。
所以,萧衍把皇权和佛教联系在一起,实行政教合一,也成了他的政治手段。更是利用权力把佛教定为国教,其目的应该是为了争取佛教界的支持,来达到自己统治南梁的地位。并且萧衍善于心理战术,在《梁书》中所述,在早年领兵打仗时,萧衍就总结出,用兵之道,攻心为最,破城次之;心战为主,兵战其后。而萧衍带头大兴佛教,其实就是为了借佛教之名笼络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历代所有帝王中都有一个通病,年龄越大猜忌心就越重。
萧衍三番五次的舍身出家,不是他一心向佛,看破红尘,也不是单纯的诵经礼佛;其实就是在玩弄帝王之术,借此检验群臣对自己的忠诚,是否真的愿意赎回他这个皇帝继续把持朝政。而萧衍通过这种宗教迷信来为群臣制造对自己的个人迷信,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统治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威。不管萧衍是何种目的,信奉佛教依然成为萧衍时代上层社会的传统,萧衍自己也成为了人们膜拜的“皇帝菩萨”,而他的性格也变得刚愎自用,听不得忠言。
《魏书岛夷萧衍传》提到“衍好人佞己,末年尤甚”,意思就是萧衍晚年喜欢别人怕马屁。群臣发现这一点后,争相溜须拍马,谁都不敢劝说谏言。尽管萧衍十分信奉佛教,沉迷佛学,但是佛祖并没有保护他,最后招来侯景之乱,自己也落得个饿死台城的下场。
如果萧衍只是为了笼络佛教,拉拢人心借此加强自己的地位,也用不着四次出家吧。他到底是如何想的?我们如今也只能通过文献来推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