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奇谈山中宰相陶弘景异术惩奸,跛脚

01

史载,南朝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弘景为官多年,耳闻目睹乱世官场倾轧腐败,渐生退隐之心。

齐永明十年,陶弘景去意已决,于是挂朝服于神武门,从此修道茅山华阳洞,道号隐居先生。这一住,便是45年之久,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后来,梁武帝萧衍即位,尽管屡请陶弘景出山均遭婉拒,可两人还是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好友。

一转眼,48年过去。让陶弘景怎么也难料到,已至耄耋之年的梁武帝竟遭乱臣贼子囚禁,活活饿死于台城。

名为君臣,实为手足,这个仇,焉能不报?然而,不等同样年逾八旬的陶弘景出山,致命麻烦已骤然降临——

02

且说数日后,一个深夜,七八个身穿夜行衣、蒙巾遮面的黑影摸进茅山,一路疾行奔到了华阳洞外。

为首的,是个跛脚客,但他的行动一点儿都不慢。站在黑黢黢的洞口,四处打量一番,跛脚客做了个硬闯的手势。

手下得令,拔刀在手,就往洞内扑。恰在此刻,一样东西从中飞射而出。

率先攻入的杀手仓促提刀,打散了飞来之物。

是包气味刺鼻的粉末。粉末弥漫,一个人影也飘飘忽忽冲到了两人中间。

看身形体态,应该是个老头。

上面有话,此行要抓的,就是隐居先生陶弘景那个老头。若能生擒,再好不过;如遇反抗,那也别客气,杀。两人弯刀一挥,搂头就劈。

却不想,竟分别砍伤了对方。糟糕,粉末致幻,迷了两个杀手的心智。跛脚客情知不妙,急忙撤步,这时,洞内传出了陶弘景的呵斥声:

“侯万景,你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我远离朝堂,隐居山野,且与你无仇无怨,为何要加害我?”

“隐居先生,你误会了。”跛脚客摘下面巾辩道,“我是来请你的,并非要害你。还请先生现身一见。”

03

这位深目高鼻、满面虬须的跛脚客,正是被称为“匈奴别落”的羯人侯景。

侯景,字万景,因左足生有肉瘤,以致行走侧歪不稳。不过,此人尤擅骑射,武功了得。大约在北魏末年,侯景率部投靠东魏丞相高欢,没多久又投降梁朝,驻守寿阳。也便是他,数月前再次反水攻梁,打进建康(南京)篡权夺位,翘屁股坐上龙椅,并活活饿死了梁武帝萧衍。

连番做派,不忠不义,奸邪诡诈,令人齿寒。可是,当下连梁朝天下都是他的了,他为何还要来找已是方外之人的陶弘景的茬?

个中原因,很简单:别看陶弘景隐居茅山,逍遥自在胜似闲云野鹤,但他满肚子都是学问,随意一点拨,就能让萧衍稳坐江山。

说白了,若无陶弘景的辅佐,梁武帝根本玩不转。如今侯景篡位,自封为帝,自然也想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学铸剑无所不能的老陶给指点一二。当然,你若瞧不上我,也绝不准你指点别人,与我为敌。于是,侯景拟定了两个计划:

第一,请;

第二,请不来,杀。

哼,不跟本王混,那就找阎王爷玩去吧!

04

“隐居先生,只要你随本王回京,宰相之位非你莫属。”

侯景开口甩出的饵,当算响当当的干货。不成想,陶弘景压根没在意:“一臣不事二主,这是我的处世之道。更何况,我已游走方外,再不过问世间之事。”

“哼,既然不问世间事,那又何必留于世上?”侯景懒得废话,冷声下了令,“放火,给本王烧死这个不知好歹的老东西!”

短短片刻,众杀手已抱来柴草树枝,将洞口封堵得严严实实,紧接着浇上了火油。而就在熊熊大火冲天而起的刹那,忽听空旷辽远的山谷里响起了一阵紧似一阵的叱骂声:

“贼子侯万景,你饿死武帝,为祸天下,强娶溧阳公主,必遭天谴!”

“先帝,你好好看着,我华阳隐居要为你报仇,讨还公道!”

侯景听得心头一颤,顿觉头皮发奓(zhà):这骂声清晰入耳,分明来自四面八方,来自天上地下,但无一例外全是陶弘景的声音。

可一个人,只有一张嘴,又怎能同时发出不同骂声?

再者,他和一干杀手始终守在洞口,别说是个大活人,就连只耗子也甭想溜出。而此前,手下早将洞内情况探察得一清二楚,绝无其它出口,那陶弘景又是如何跑出来的?

05

天,跑出来的不止一个陶弘景,而是三个,五个,不,漫山遍野都是鹤发童颜的陶弘景,有的飘在空中,有的站在洞顶,有的乘于白鹤之上,一个个时近时远,飘飘忽忽。

陶弘景在此潜心修道数十年,能水火不伤,能分身无数,肯定早成了仙!

众杀手全惊得僵立当场,唯有侯景强壮恶胆,叫道:“陶弘景,你少跟本王装神弄鬼。本王偏不信邪,偏要遇神杀神,见佛杀佛!”

叫嚣声中,只见陶弘景又从华阳洞的冲天大火中走出,随手一扬,几道白光飞来。

是些弹丸大小的白色石子。而这些石子甫一着地,旋即蹿起团团紫烟,如火翻卷,如汤沸腾,大有将众人彻底焚化之势。

众杀手哪见过这般诡遇,一个个吓得屁滚尿流,拽起侯景逃之夭夭。

06

相传,从茅山逃回建康后,侯景便如中了邪,神志昏聩,夜夜噩梦不断。半年不到,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起事,势如破竹,轻松打败了侯景。侯景企图逃亡,遭部下截杀,被千刀万剐。而发生在茅山华阳洞的异事,尽管史书中鲜有载录,但后人仍能从《太平府志》中窥得一丝端倪: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道教仪典等方面均有涉猎,对朴硝、朱砂、胡粉、黄丹等能生烟、致幻、化形之物亦运用自如。

此外,《梁书陶弘景传》还有这样玄妙的记叙:

“(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深慕张良之为人,云‘古贤莫比’。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

作者:刺猬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