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全部是纪传体,自司马迁《史记》创设纪、志、表、传的体例后,成为修纂正史的模板。“志”是反映历代典章制度、经济文化、天文地理、风俗舆服等内容极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志”是正史中特别重要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的专门史,可视为史学之精华。在二十四史中,《三国志》《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无“志”。各部正史的专志情况如下:
《史记》有八书: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实际上是专志内容,也就是其他史书的“食货志”部分,和“平准书”同是非常珍贵的经济史资料。在其他各类列传中也包含着各种专志的内容。
《汉书》有十志:律历志、礼乐志、刑法志、食货志、郊祀志、天文志、五行志、地理志、沟洫志、艺文志。《汉书》在专志设置方面有很多创新。“刑法志”就是法律史,“食货志”就是经济史。根据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刘歆《七略》的分类方法,创立“艺文志”,开史书设立“书籍志”门类的先河。以后的史书,大多设立有“经籍志”或“艺文志”,完整地收录一朝一代的书籍目录,对于后人研究学术、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设“地理志”之后,后代正史都设有“州郡志”“地形志”“郡县志”“地理志”等。
《后汉书》有八志(三十卷):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制、舆服制。此书无“食货志”“艺文志”。
《三国志》无“志”,导致当时的很多重要史实缺载。三国时期的典章制度,只有上查《后汉书》,下查《晋书》《宋书》诸志。
《晋书》有十志(三十卷):天文志、地理志、律历、礼志、乐志、职官志、舆服志、食货志、五行志、刑法志。系统地论述有晋一朝典章制度的重要史事及其发展过程。它的内容并不限于两晋,上溯到曹魏,甚至东汉,从而弥补了《三国志》无“志”的缺陷。《晋书》“食货志”份量不足,在其他列传中提到的力役制度、水利建设、纺织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等内容,没有总结。“九品中正制”是晋朝沿袭曹魏的一项重要职官制度,“职官制”也没有记载。
《宋书》有八志(三十卷):律历志、礼志、乐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多在何承天、徐爰国史旧志的基础上经过多年补缀而成。无食货、刑法、艺文等志。
《南齐书》有八志(十一卷):礼志、乐志、天文志、州郡志、百官志、舆服志、祥瑞志、五行志。人物列传中的文学类体现了未单独设立的“艺文志”内容,反映了文学史、科学史方面的情况,将文章体裁归纳为三体,介绍了宋齐时文学的发展。在“祖冲之传”中记载了《大明历》和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等,和“天文志”“五行志”一样,都是我国科技史的宝贵文献。
唐朝贞观年间所修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均无“志”。陈寅恪说:“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可见梁、陈之典制,对于南北朝时期殊属重要。虽有后来《隋书》十志之补,但还是不如一朝记载切实。《梁书》的纪传中记载的资料,可以了解一些当时的制度状况,如涉及户口减落是因为逃亡所致,在“王僧孺传”中涉及海外贸易内容(南海郡“郡常有高涼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梁代目录书盛行,如阮孝绪的《七录》,是很好的目录书,但在《梁书》中记载很少。
贞观三年(年)开始续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另外《魏书》较为详备不再复修),原计划要为各史重新编写十篇志(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记述梁、陈、齐、周、隋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典章制度,名为《五代史志》。从贞观十五年(年)开始,由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敬播等负责撰写,令狐德棻监修,高宗永徽三年(年)改由长孙无忌监修,至高宗显庆元年(年)结束,历十五年,编志共三十卷。这些志与五部书籍合编时,全部附在《隋书》之后,故又称为《隋书志》。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说到《五代史志》就称为“隋书十志”。
《魏书》有十志(二十卷):天象志、地形志、律历志、礼志、乐志、食货志、刑罚志、灵征志、官氏志、释老志。“食货志”记载了相当丰富的北魏社会经济史料,特别是北魏太和九年(年)的均田令和与之相关的三长制及租调制,是研究北魏及其后三百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材料。《魏书》是南北朝时期的八部正史中除《隋书》以外唯一有“食货志”的一部史书,是了解北魏时期社会经济史的唯一原始史料。《魏书》的“志”,有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创设的“释老志”“官氏志”,是对纪传体史书体例的创新与发展。“释”指佛教,“老”指道教,“释老志”就是宗教志。
《隋书》有十志(三十卷):礼仪志、音乐志、律历志、天文志、五行志、食货志、刑法志、百官志、地理志、经籍志。记述陈、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的典章制度。每志都从梁到隋各述其沿革,每志中的每一小类内容,也是逐朝介绍,而隋朝部分明显详于前四朝。《隋书·经籍志》首创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记录典籍,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第二部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将甲乙丙丁改成经史子集,更直截了当,后附佛道卷数。它正式将四部分类法确定下来,直到清朝人编《四库全书》时仍用其法,现在一些大型图书馆的善本部、古籍部还用四部分类。四部下又有小类,使“经籍志”体系详明。其每类的志、序皆叙述这类书的学术源流,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南史》作者李延寿因参与修“隋书十志”,不再单独写“志”,但在帝王本纪和人物列传中也新增有“志”的内容。如南朝官制存在“典签”一官,《南史》记载了其渊源、职掌、性质。还有史学、文学、南朝郎官制度演变、租税制度、徭役制度等内容。
《旧唐书》有十一志(三十卷):礼仪志、音乐志、历志、天文志、五行志、地理志、职官志、舆服志、经籍志、食货志、刑法志。十一志中保存了内容丰当丰富的中国科技史资料。如“历志”和“天文志”里,有著名天文历法家李淳风和僧一行制定的《麟德历》和《大衍历》的比较完整的内容。“礼仪志”系统描写了唐朝的礼仪制度,参照《通典》的郊天、明堂、封禅、社稷、宗庙、祫禘、五服等项分卷记述,记玄宗及玄宗以前礼仪颇详。“音乐志”记录了唐代各种乐舞的乐名、特征及其不同的用途,记录了西凉乐、高丽乐、百济乐、扶南乐、天竺乐、骠国乐、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北狄乐等周边各族乐舞的特征、传入情况。“职官志”不少文字直接录自《唐六典》。“食货志”记述唐代赋税、货币、盐铁税、漕运、粮食储藏,以及茶税、酒税等杂税的制度和沿革,是考察唐代经济情况的重要资料。“刑法志”基本是一篇唐代修定刑律的编年记录。
《新唐书》有十三志(五十卷):礼乐志、仪卫志、车服志、历志、天文志、五行志、地理志、选举志、百官志、兵制、食货志、刑法志、艺文志。新创设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并被《宋史》以后诸史所沿袭。《新唐书》的“志”保存了大量的史料。“食货志”“地理志”“天文志”“历志”“艺文志”的内容均比《旧唐书》增加很多。其中记载了唐代流行的七种历法,特别可贵的是记载了在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衍历》的《历议》(即历法理论),反映了唐代历法理论的水平和发展高度。
《旧五代史》有十志(十二卷):天文志、历志、五行志、礼志、乐志、食货志、刑法志、选举志、职官志、郡县志。“选举志”是受《通典》启发而设,在正史编撰中属于首创。各类志内容排列基本上依梁、唐、晋、汉、周的时间为序,是对五代各朝典章制度的通论。
《新五代史》只有两考(三卷):司天考、职方考。“考”即是“志”。
《宋史》有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天文志、五行志、律历志、地理志、河渠志、礼志、乐志、仪卫志、舆服志、选举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艺文志。
《辽史》有十志(三十二卷):营卫志、兵卫志、地理志、历象志、百官志、礼志、乐志、仪卫志、食货志、刑法志。“兵卫志”记载中央军队、地方军队、边防军、正规军、乡军、部族军、亲军等。“营卫志”为首创,保存了契丹早期的翰鲁朵(宫帐)、捺钵(行营)及部族的组织与历史等重要史料。记叙了辽朝以军事为主,以军事与畋猎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的形成,以及部族的分布。“百官志”分“北面”“南面”两个主目,记载了辽朝的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的设置、职官制度、官员品秩、封爵等内容。分记北、南官制,在内容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是研究契丹王朝的重要资料。“仪卫志”舆服内容分为“国舆”和“汉舆”,“国服”与“汉服”,仪仗分为“国仗”“渤海仗”“汉仗”等,反映了鲜明的辽代社会的民族特点。
《金史》有十四志(三十九卷):天文志、历志、五行志、地理志、河渠志、礼志、乐志、仪卫志、舆服志、兵志、刑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
《元史》有十三志(五十八卷):天文志、五行志、历志、地理志、河渠志、礼乐志、祭祀志、舆服志、选举志、百官制、食货志、兵志、刑法志。
《明史》有十五志(七十五卷):天文志、五行志、历志、地理志、礼志、乐志、仪卫志、舆服志、选举志、职官志、食货志、河渠志、兵志、刑法志、艺文志。
前期的正史修纂者,限于时间和精力,加上当时社会分工不细,无法也没有必要将所有专志内容进行细分和归纳总结,只能将一般的专志内容体现在本纪、列传等部分,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串联着更多丰富的内容。专业史研究的很多事项,除专志部分外,还可以在本纪和人物列传中进一步探索寻找。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历朝保存史料的完备,加上修史经验日趋丰富,中后期的正史修纂者对“志”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也有了更好的条件来编纂“志”的内容。因此,二十四史后期的史书中,“志”的种类逐渐更加完善,专志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为后世的专项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来源。
由于正史内容包罗万象,对各类专志资料只能择其重点而汇录,不能完整反映所在朝代的情况。而且专志内容的收集归纳整理专业性强,比撰写本纪(实际就是帝王大事记)、人物列传(相当于个人档案整理)难度更大。只有李淳风一类的专业人员,在修史中负责撰写熟悉的天文历法志,才会得心应手。非专业人员修史和撰写专志,很难获得成效。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很多人看到了专志的价值,开始出现“三通”为代表的专志编纂,这是对正史专志的有效补充,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清朝时数量达到“十通”,这是专志系列的发展壮大之路。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专志(专史)的学术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广泛,专志(专史)的发展出现更加繁荣的局面。如中国经济史一类已成高门大户;文化、文艺之类更是渊源流长、经久不衰;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技史》,仅“科技”一门即成煌煌巨著。众多的高校出版了庞大的专史著作,仅武汉大学出版社即已出版数十本高质量的专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