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河山人丨姚思廉与梁书

北京权威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9052592.html
《梁书》是“二十四史”的又一史书,姚思廉撰。《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公元——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察与姚思廉是为父子。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该书特点是引用文以外的部分,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是以散文书写(当时的社会骈体文盛行)。《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56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而成。姚察(公元——年),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曾任吏部尚书、秘书丞等职,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受命编纂梁、陈两代史,未竟而卒。临终遗命,其子姚思廉继承撰史之业。姚思廉(公元——年),字简之,本名简,以字行。他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书旧稿。历时七年于贞观十年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这年他八十岁,第二年就去世了。姚思廉的史学事业,除了撰成《梁书》和《陈书》外,他还是唐初第一个撰述本朝国史的人。刘知几说他在贞观初年撰纪传体国史,“粗成三十卷”。成为唐代撰述国史的先声。当代人称赞他人品和史学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姚氏父子都有较深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姚氏父子都是历经数朝的史学家,梁、陈以至隋、唐之际,历史的盛衰兴替、风云变化,促使他们进行认真的思考。书中阐述出的人事,对于历史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和观点,当是他们思考的结果。书中对于政权兴起的解释,虽然使用了一些天意、历数等陈腐词汇,但把落脚点还是放在了人事与人谋上。对萧衍建立梁政权和梁朝早期的治绩,书中做了充分肯定:“高祖英武睿哲,义起樊登,仗旗建号。……兴文学,修郊祀,治五礼,定六律,思聪既达,万机斯理,治定功成,远安迩肃。”(《梁书》卷三《武帝纪下》)在此,人们看到的是杰出人物的历史活动,而不是天意、天命在支配人间治乱。对于辅佐新朝的文臣武将,书中也注重称道他们个人的才华谋略。《梁书》强调英雄创造历史,同科学唯物史观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当时,同神意史观相比还是有进步意义的。《梁书》中的《处士传》全不同于《后汉书》的《逸民传》,传中所记除了有名的道士,就是奉持佛法的居士。这一方面反映了正宗史学的时代特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姚氏父子的思想情趣。《梁书》在记事记人方面,常常有一些时间差误、前后矛盾的地方,使人看了无所适从。在笔法上也存在着曲笔增美讳恶的弊病。对于篡代之际大动干戈血淋淋的事实,书中很少如实反映。对于一些权贵歪曲事实,大加吹捧的地方也相当多。另外,书中思想糟粕也不少。大量的阴阳灾异、图谶祥瑞,乃至望气相面、因果报应、神怪异闻等,给人以陈腐、庸俗之感。但《梁书》对历史的表述“行墨最简”,文字“爽劲”。“尚简”是中国史学在文字表述上的优良传统。而姚察文章“精彩流贍”,时人称为“宗匠”;姚思廉则被李世民列于“十八学士”,这同他在文字表述上的功夫是分不开的。《梁书》除一般评论人物的功过外,往往还顾及对于社会风气和时代特点的概括,使人感到对历史有纵深感。如卷三十七后论指出:魏、晋时,“世俗尚于玄虚,归为放诞”;降至东晋、南朝,这种不良风气更加严重,甚至有人身为宰臣,“未尝省牒,风流相尚,其流遂远”,结果是“望白署空,是称清贵;格勤匪懈,终滞鄙俗”,“朝径废于上,职事隳于下”。这样的史论,在二十四史中,算得上佳品。梁朝五十多年的历史,梁武帝统治了四十多年。《梁书》六卷帝纪中,三卷记得是梁武帝。这对全面记述梁朝史事是很重要的。“侯景之乱”是梁朝历史上一件大事,《梁书·侯景传》长达字,详细记载了这件事的经过。《范缜传》则收录了这位无神论思想家的杰作《灭神论》,突出地反映了姚氏父子的睿识和见解。《梁书》还较详细地记载了“海南诸国的情况。这是它超出以前史书的贵处。对于门阀制度、崇尚佛教等社会特点,也有突出记载。主办:山东金融文学山东金融书画院编审:贾善耕柴洪德制作:林毅刘素萍复核:李会启

投稿须知

山东金融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