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地带相对稳定,但也时常会随着南北分治政权实力及形势的变化而推移。因此,对峙双方时有进退从而其实际军事控制线也随之相应推移的边缘地带,即可称之为南北争夺与对峙的“中间地带”。
郁洲岛成为南北对峙的“中间地带”是在泰始年间刘宋失淮北之后。随着淮北四州及淮西七郡的沦陷,南朝防线步步南撤。宋明帝泰始年间,刘宋在淮阴侨置兖州,在钟离侨置徐州,在淮东复置豫州,在郁洲岛侨置青、冀二州。
自此南朝陆上主要以淮水,海上则以郁洲为防线以抵抗北魏。从刘宋泰始以后到萧梁太清末年,郁洲一直是南朝对抗北魏的海上防线,青徐豪族及其部曲大量流徙、寄居在郁洲及其附近。基于南北对峙这一非常因素及特殊的地理条件,郁洲岛成为战乱时期的海上避难地以及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
一、泰始年间青徐豪族的南徙
刘宋景和元年,晋安王刘子勋起兵,同年前废帝被杀后,湘东王刘或(明帝)即位,改元泰始。泰始二年,晋安王在寻阳称帝,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崔道固、青州刺史沈文秀等响应晋安王。
不久晋安王兵败被杀,薛安都等降,明帝派张永、沈攸之率五万大军北上示威,结果薛安都、毕众敬等降于魏。及泰始四年、五年,经魏军长期围攻,冀州刺史崔道固、青州刺史沈文秀也相继降魏。至此,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并失,“自淮以北,化为虏庭”。
淮北失守后,青州与南方的陆路联系断绝,这时滨海的朐山与郁洲岛便成为联系南北的重要海上据点。在薛安都降魏后,垣崇祖率领部曲占据朐山,从而保证了江南与青州联系的海上通道。刘善明从弟僧副“将部曲二千人东依海岛”,此处海岛应即郁洲岛。这一时期青徐豪族的南徙大多由海路傍大陆南渡,郁洲岛正好是适中的据点,由此再逐渐向各地转移。
此外东晋末年刘裕灭南燕后,原居于青齐的王玄谟、垣护之等家族南迁徐州,他们也属于青徐豪族的范畴。淮北沦陷后,有不少青徐豪族举家南迁。他们有的流徙于江淮之间,如垣崇祖等居朐山,封延伯侨居东海,刘善明从弟僧副率部曲二千人经海岛投奔淮阴;也有的南渡江左,如明僧绍,“淮北没虏,乃南渡江”,后居于江乘摄山。
在宋、齐、梁三代史书中,泰始以来南迀的青徐豪族中见于记载的历史人物粗略统计至少有四十位以上,当然不见于记载的还要更多。这批青徐豪族后来成为萧道成的军事基础,在宋齐之际的政治斗争和萧齐的创建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对于随后郁洲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南齐书·州郡志》“青州”条载:“宋泰始初淮北没虏,六年,始治郁洲上。”“冀州”条载:“泰始初,遇虏寇,并荒没。今所存者,泰始之后更置立也。二州共一刺史。”此处泰始六年或为五年之误,据《宋书·明帝纪》,泰始五年八月,刘崇智己被任命为侨置的冀州刺史。
泰始六年八月,刘崇智又加青州刺史,从此至梁武帝太清末年,青、冀二州刺史皆由同一人担任。刘宋及萧齐一代,对郁洲岛上青、冀二州刺史的人选着重使用青徐豪族人士,第一任刘崇智,接着是王玄邈、刘善明、明庆符、崔祖思,这五任在时间上均能衔接,都是青徐豪族。“刘善明为刺史,以海中易固,不峻城雉,乃累石为之,高可八九尺。”刘善明在郁洲岛累石筑城,为南城构筑之始。这些青徐豪族由于丧失淮北家园,因而对青、冀二州刺史一职也怀有特别的情感。
二、齐梁时代的青、冀二州刺史
侨置于郁洲的青、冀二州在设立之初便与青徐豪族关系密切。二者间这种紧密的关系维持到何时;青徐豪族在治理、开发郁洲岛方面有何功绩;在青徐豪族势力没落后,青、冀二州局势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先看萧齐一代,任青、冀二州刺史者共有11人,其中青徐豪族集团成员有6位,分别是明庆符、崔祖思、垣荣祖、王文和、崔平仲和王洪范,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崔祖思担任青、冀二州刺史期间,“在政清勤,而谦卑下士,言议未尝及时事,上更以敬重之。未几卒,上深加叹息。”其子崔元祖亦有才干,齐武帝时,“出为东海太守”,即北东海郡太守。针对当时淮北频岁不熟,江北荒俭的现状,上书建议废除各州间粮食贸易壁垒,“丰俭均之”,从而解决当时青州粮食不足的困难。
崔平仲为崔祖思族人,泰始年间南奔,妻子儿女滞留在北方。王文和,王玄谟同族人,沈攸之事起时投诚齐武帝,“永明中,历青、冀、兖、益四州刺史,平北将军。”王洪范的情况有些复杂,他本人并非青徐豪族出身,但他娶了青州崔祖欢之女为妻,因而与清河崔氏间有姻亲关系,所以将他算作青徐豪族集团成员。
他在担任青、冀二州刺史期间,为官清正,禁止部下强借百姓麦地种植红花的行为,不与百姓争利。值得注意的是,岛上红花的种植与青徐豪族南迁郁洲密切相关,他们不仅带来了种植红花的技术,而且提供了劳动力以及销售市场等信息。这对于开发郁洲,促进郁洲与江南及青齐地区的交通贸易有着积极的意义。总体而言,这些青徐豪族出身的刺史都较有才干,清正廉洁。
三、州民反叛与南朝海上防线的消失
宋明帝泰始年间,刘宋在淮阴侨置兖州,在钟离侨置徐州,在淮东复置豫州,在郁洲岛侨置青、冀二州。自此,南朝陆上主要以淮水,海上则以郁洲为防线以抗击北魏。萧齐一朝,尤其是在齐明帝以前,青徐豪族主要承担起“淮蕃海捍”的重任。
就郁洲岛而言,青徐豪族或是直接出任青、冀二州刺史,或是间接作为辅助力量维护地方稳定,因而该地区在萧齐时局势一直比较稳定。但是进入萧梁后,郁洲岛及朐山等地却战乱频仍、人心不稳,局势变得动荡不安,其中天监年间接连的几次州民反叛引人注意。
萧梁时东莞、琅邪二郡即在朐山,郡民王万寿等人得知朐山戍将换防后,便暗中将此消息告知北魏将领卢昶,谋求归魏。三月二十四日夜,以王万寿为代表的州郡民同盟军攻下了朐山城,斩杀琅邪、东莞二郡太守刘晰及将士四十余人,将其头颅送至北魏。
卢昶立即派张天惠带领二百勇士赶赴支援,王万寿与张天惠内外夹击,打退了青、冀二州刺史张稷带领的军队,俘虏斩首数百人,完全占据朐山城,这时卢昶又派傅文骥至朐山据守。萧衍派出马仙埤围攻朐山,令张稷权顿六里负责军粮物资运输,并几次派兵支援。
萧梁与北魏两方军队围绕朐山的对峙争夺一直持续到十二月份,魏军粮草运输方面先出现问题,“朐山城中粮樵俱竭”,傅文骥无奈投降。魏军主帅卢昶“本为儒生,不悉军事”,见傅文骥投降后便带兵率先逃走,北魏诸军相继崩溃。更糟糕的是突然天降大雪,“军士冻死及堕手足者三分之二,仙埤追击,大破之。二百里间,僵尸相属,魏兵免者什一二,收其粮畜器械,不可胜数。”这场战事可谓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在如此激烈的战事之后,天监十一年朐山民众又一次以城降魏,不过很快被梁将康绚派兵镇压。《梁书·康绚传》载:“朐山亡徒以城降魏,绚驰遣司马霍奉伯分军据营,魏军至,不得越朐城。”
由于魏军无法支援,此次反叛很快被镇压下去,没有造成很大影响。天监十二年,郁洲民徐道角等又夜袭州城,斩杀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送其首降魏。北魏遣樊鲁、奚康生等将兵赴之,然魏军尚未开拔,梁将康绚便派司马茅荣伯讨平此叛乱。
张稷任青、冀二州刺史期间,“不得志,常闭阁读佛经。禁防宽弛,僚吏颇致侵扰。”郁洲民徐道角等人应是对刺史张稷放任僚吏侵渔百姓十分不满,故斩杀张稷而降魏。虽然上述几次郁洲岛及朐山地区民众接连的反叛活动均以失败告终,但是却透露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即当地民众对萧梁政权统治严重不满,希望归于北魏。
南朝最终失去郁洲岛这道海上防线是在侯景之乱期间。
在侯景乱梁之际,北兖州之人愿意响应侯景,由此迫使萧祗、萧退出奔东魏。然而在侯景任命萧弄璋为北兖州刺史后,“州民发兵拒之”,这表明北兖州民众不愿萧氏为刺史,可见其对萧梁统治严重不满,州民意愿成为这一时期影响北兖州地区局势的主导力量。其后羊海斩杀丘子英,率其军降东魏,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州民意愿的影响。
笔者以为当时青、冀二州的情况正与北兖州类似。青、冀二州民众早就对萧梁政权统治极度不满,希望归降北魏,所以州民极有可能趁着侯景之乱这一时机发动反叛,而刺史明少遐则无力平定州民,只得被迫弃城而走。
另外明少遐入魏后的境况或可作为辅证,“太子中庶子平原明少遐,风流名士也,梁亡奔邺,昔因通聘,与休之同游。及少遐卒,其妻穷敝,休之经纪振恤,恩分甚厚。”
明少遐死后,其妻生活穷困,只能依靠阳休之帮扶,可见明氏无宗族亲友在北方,明少遐被迫降魏时情况恐怕相当仓促。太清末,梁武帝任命明少遐为青、冀二州刺史,目的应是借用其青徐豪族的身份,以稳定郁洲及周边地区局势。但是时移世易,青徐豪族作为一个集团既已衰落,明少遐本人在郁洲地区的影响力也就微乎其微了。
总结
梁末侯景之乱及梁宗室诸王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内战,给东、西魏提供了向南扩张的机会,继东魏的北齐政权夺取了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西魏则获取长江中游北岸地区及长江上游的益州,南朝政权的统治区域从刘宋初期的黄河南岸逐渐退缩到陈朝建立时的长江以南。
值得注意的是,淮北青、冀二州及淮南北兖州等地的情况是当地州郡民众主动投降东魏,而非东魏主动攻取,这让人联想到北魏南境诸州城民的反叛。
北魏末年社会动荡,处于南北政权对峙地带的南方边境诸州城民活动频繁,屡屡背叛元魏,归附南朝政权,州城的得失往往取决于城民的向背。譬如中兴元年,南兖州城民王乞德逼迫前刺史刘世明以州降萧衍,萧梁派遣元树入据谯城。
永熙二年,青州人耿翔袭据胶州,杀刺史裴粲,通于萧衍。东徐州城民王早、简实等杀刺史崔庠,据州降萧衍。“淮蕃海捍”、缘边诸州承担着军事防卫的重任,本应是国家政权的有力捍卫者和坚强支柱,最终却演变为国家体制的敌对者,这一现象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