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蛇入口梁武帝饿死台城

在讲梁武帝是如何饿死之前,先了解一个当时有名的相师,也是一位道士,也是历史上著名医学先师――陶弘景。

唐.李延寿《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话说这梁武帝萧衍未曾做皇帝前,就和陶弘景是好朋友。萧衍初夺得大权预备立国,但取什么朝代名称,一时打不定主意。陶弘景根据当时流传的童谣和预卜吉凶的书籍,说其国号应当是“水刃木处”,拼起来是“梁”字,萧衍采纳了他的建议,定国号为“梁”。

事后,萧衍为了感谢弘景,派人进山慰劳,同时也让陶为他探求些长生不老的道理,炼些丹药。史书上称当时武帝对陶弘景“书问不绝,冠盖相望”——书信、问候不停传递,使者车辆在途中一辆接一辆,可以相互远远地望见。武帝知道陶弘景是个奇才,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但陶坚辞不出。

皇帝的诏书采得急了,他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给武帝。画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笑着说道:“这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看来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语出《庄子》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哪有招徕的办法?”只是有军国大事,仍然派人咨询,“山中宰相”便由此而来。

陶弘景有“鉴人之术”,观人吉凶休咎,百无一失,曾观梁武帝后对其曰:“君,腾蛇入口,恐终将饿死。”

武帝听言,不以为然,笑曰:“我贵为帝王,岂能饿死?”

弘景见其顽愚不化,不再多言,又恐跟着受牵连,故高官厚禄而不受,避隐不出。

后来,果然应验,《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梁武帝)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

就是说梁武帝得病口苦难耐,想要吃口蜂蜜而不能,于是大喊“嗬嗬”数声而死。(口苦其实就是肝火太旺,使胆液外溢,服用泻肝火的药物就可痊愈。)

为什么,贵为帝王的梁武帝想吃点蜂蜜而没人敢给呢?容我慢慢道来:

话说南北朝时期,民族混战,天下分裂,北方少数民族屡屡南下,汉族朝廷偏安江南,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在一片混战的局势中迅速传播开来,平民百姓将它当作祈求来生的期望和寄托,达官贵族将它当作逃避现实的借口和托词。

朝廷更是屡屡将佛教定为国教,广建寺庙,重金资助,从而造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兴盛局面,僧尼数量也大大增加。

武帝沉溺于佛教而不能自拔。他下令广建寺庙,全民奉佛,并亲自主持修建了大爱敬寺、大智度寺、同泰寺等,座座规模宏大,极尽壮丽,耗费无数钱财。在他的带动下,举国上下争相修造,到处都是寺院。他还下诏优待僧尼,出巨资资助各地僧尼研习佛法、聚众讲经。据《梁书》记载,在梁武帝的支持下,各地寺庙多达座,僧尼82万余人,从而造就了佛教的鼎盛时期。不仅如此,梁武帝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公元年,萧衍舍身进入同泰寺,当了三天和尚,回宫后,下令大赦天下,并改元大通。

公元年,萧衍第二次进入同泰寺,这一次他脱下御衣衮服,在寺中沐浴洗去凡尘后穿上法衣袈裟,长住于寺中,自号三宝奴,并亲自主持法会,向五万善男信女讲解《涅经》。

朝中大臣非常惶恐,最终四处凑集了一亿万钱(古代一亿是十万,一亿万相当于现在的十亿)才将“皇帝菩萨”赎回,但梁武帝执意出家,不肯回宫,群臣无奈,便一起跪于同泰寺外反复磕头,叩请皇帝还宫理政。在寺中和尚的劝请下,他才极不情愿地回到朝廷。萧衍迷恋于佛教,就这样反复四次舍身寺院,追随佛法。

就在梁武帝萧衍沉溺于佛教不能自拔的时候,侯景之乱爆发了。侯景是个已经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曾担任过北朝东魏怀朔镇的外兵使,据《南史?侯景传》记载:侯景“少而不羁,见惮乡里。及长,骁勇有膂力,善骑射。狡猾多计,反复难知”。后因在东魏斗争中失势而欲投靠西魏,西魏不肯收留他,他于是转而投靠南朝萧梁。梁武帝不听众人劝阻,执意接受侯景来附,并授侯景大将军、封河南王,并都督河南诸军事。

岂料侯景一到河南,便举兵反叛,四处宣告说南梁朝廷亲信小人,朝政昏聩,又广建寺庙,不问耕织,致使百姓民生凋敝、苦不堪言,迅速召集了十万余众,一举攻破南梁都城建康(今南京)。梁武帝萧衍转眼间成为瓮中之鳖,被侯景囚禁于台城净居殿,不许与人接近。

《资治通鉴》记载,侯景从采石渡过长江的时候,兵马总共只有八千多人,到攻破台城时却已经发展到十几万人了,也就是侯景在南朝是得到百姓的强烈拥护的。而百姓拥护侯景的原因,也正是侯景所宣扬的,萧梁沉溺佛法、僧尼泛滥,朝纲废弛、民生凋敝。所以迅速打败了南梁的三十万兵马,让梁武帝萧衍成为阶下囚。

可见梁武帝崇信佛法,并四次舍身侍佛并没有获得佛祖的保佑,反而落了个国破身亡的可悲下场。

看来,陶弘景确有“先知”之异能,若贪图富贵,岂不也落个身首异处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