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初文臣对齐梁文学的接受从文苑英华

01引言

梁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是由“永明体”向“宫体”文学嬗变的阶段?是诗文律化、骈化、文采相结合的关键时期,而宋初所编《文苑英华》在梁代文学作品的选取中既具有一种兼收并取的态度。同时对宫体文学选取持有一种谨慎接受的态度。

反映出宋初文臣,既从前代文学成就中借鉴、吸取营养,又要去其糟粕的文学观。这也是赵宋王朝统治者的文学观念的折射。

《文苑英华》(以下自述简称《英华》)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到雍熙三年十二月()间由李日方等编纂的一部重要的总集。

总集有作品汇编与作品选本之别《英华》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属于后者。选本作品往往经过编者挑选,体现了编者的眼光和取舍标准,寓有文学批评的意味。

02《英华》选录梁代文学作品数量

梁代文学可以说是《英华》选录南朝诗文的重点。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文选》编于梁代中期且其坚持“存者不录”原则?中期以前的文学精华《文选》基本上也都选入而《英华》多少有要继《文选》之意因而自然对《文选》之后的文学成就留意的比较多。

二是梁代文学的成就从客观上讲的确也较繁荣较南朝其它朝代文学总成绩要多。既有理论上的贡献如刘勰《文心雕龙》(成于齐末)、锺嵘《诗品》等;

也有非常丰富的作品数量这一点我们查阅《隋书·经籍志》即可作出判断,同时也可以从清人严可均整理的《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六朝隋文》以及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看出。

正因为如此?《英华》选录梁代作品也就相对较多。据笔者粗略统计,共选取89位作家的作品、诗首、赋9篇、箴1篇、诏25篇、七文3篇、连珠8首、论4篇、记1篇、诔1篇、移2篇、颂3首、表2篇、铭1篇、哀辞1篇、弹文1篇、书1篇。

也就是说除了选录首诗以外还选录了其它各种文体的文章约63篇与诗的比例相比还是显少不过这正好说明《英华》选取梁代文学方面侧重点在于诗学成就。

03《英华》对待三种文学流派的态度

南朝梁代的文学风格可以简单划分为三种流派或文学主张。

一是代表文学创新的永明体?追求声律与文采并重。

二是以《文选》编纂者为代表的雅正、折中文学观。

三是以梁简文帝为代表描写闺思艳情的“宫体”文学。

对待梁代前期“永明体”文学的态度谈及《英华》选录梁代文学作品应该从齐代末期说起。这时期出现的“永明体”对我国诗歌史具有划时代意义。

《南齐书·陆厥传》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月兆、琅王牙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钰善识声韵沈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由此可以看出谢月兆和沈约、王融并称为“永明体”的创始人。

而南齐武帝永明初已导其先声:“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月兆、王融、萧琛、范云、任日方、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

只可惜?王融、谢月兆过早谢世传承永明体的重任转由沈约承担。使沈约成为了梁代文学的开拓者。

许多由齐代而后入梁的作家在当时也可算做其重要的成员如江淹、任日方、王俭、刘绘等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同时?两者还是有所区分沈约、谢月兆、王融三位代表了永明诗坛的主流,讲究声律崇尚清丽属于“新体”派。

萧衍这时期也应该算是永明体中坚其诗才在当时就有所显露史称其“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

而江淹、任日方、王俭则与此相反典雅古质保留着“古体”风貌当然也有永明体的色彩,《英华》对待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选取多少就可以看作是宋初人对他们的态度。

《英华》在选取梁代前期文人作品时从作家来看,的确选取了在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作家,如沈约、吴均、何逊、王僧孺、任日方、范云等。

这些作家一般都被收入明人张溥所编选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里甚至所选的作品也多为名篇。

但仍不能排除其所选作家虽为名家,而选录作品却并非全是名篇,或者并没有选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作品如已提到江淹就是一例。

当然《英华》从总体上看,还是选取了梁代前期文学成就的精华部分,表现出编者在对永明体文学的态度上是积极的、肯定的。

(二)对待以萧统《文选》编纂者为核心的雅正、折中派文学作品的态度

从时间上看以《文选》编纂者为核心的折中派文学作家多较永明体作家要晚一点。其代表人物萧统(—)爱好文学诗文创作也较为繁富但名篇不多也未能引起人们注意。

他喜欢接纳文士。按照《梁书》所载曾在他立为太子后,做过他属官的知名文士约有三十多人,这些文人由于相互间讨论文学商榷观点必然在文学上有些共同的认识或主张。

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家有徐勉、陆倕、到洽、刘孝绰、王筠等人。

刘勰对萧统编纂《文选》所持观点也有影响。根据《文心雕龙》与《文选》文体分类大体相同以及文质之间的关系等基本观点和《文选序》相一致等因素来判断有学者认为刘勰可能参与《文选》事,但他除了《文心雕龙》及2篇文章外,也未见有其它作品名世。

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主张的文学标准,也多少影响到萧统编《文选》时的文学观。萧统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文选序》中“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所言:“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即既重视文辞的华丽、典雅也重视文章的内容。

同时还讲究文章中的“志”与“情”即就是在《文选序》中所云:“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显然是传统的儒家文学观与他“沉思”与“翰藻”标准相结合。刘孝绰也可能参与《文选》编纂《梁书·刘孝绰传》曰:“时昭明太子好士爱文,孝绰与陈郡殷芸、吴郡陆倕、琅邪王筠、彭城到洽等同见宾礼。”而刘孝绰作品中也有一些令后世注意的作品。

但就整个这一文学流派而言他们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将其主持所编《文选》及亲自撰写的《文选序》中反映出的观点。

作为这一流派的文学主张。我们发现尽管昭明太子对身边文人雅士之作赞许有加称陆倕“其文甚美”“辞义典雅足为佳作”又在《宴阑思旧》称“佐公(陆倕字)持方介才学罕为邻”;

在同一首诗里褒扬到洽“茂沿(到洽字)实俊朗文义纵横陈”;称赞殷芸:“灌蔬(殷芸字)实温雅璃藻每清新”等,但是包括萧统在内以及他周围的这些文士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多是声名不显,作品中被认可的名篇佳什甚少。

除了萧统、刘孝绰、王筠、陆倕有集传世,被《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辑录外其他的几位作品数量甚少。

《英华》对待这一派作家群的文学观点是赞同的但对他们所进行的文学创作成就并不以为然。因而选录是很有限的,昭明太子萧统诗7首,七契1篇;陆倕诗1首、徐勉(此为逯钦立先生意见:英华一五七作徐日出)1首。

对殷芸与到洽的诗文?《英华》1首也未入选。而选刘孝绰诗36首(逯先生:35首),选王筠诗21首(逯先生:20首),论其数量也的确是较多的。

但这两人并不能代表《英华》对《文选》编纂为核心的作家群诗作成就持肯定态度因为从他们的作品来看他们两人既有永明体的诗作,同时也拥有许多清丽而不禾农艳的宫体诗篇,这可能是选取他们诗作较多的真正原因。

文学观点相同,有时由于个人其它因素的影响,其作品风格有差异也是正常的。刘孝绰曾经为昭明太子编文集,集虽散佚,而刘氏所作《昭明太子集序》尚存。

其《序》云:“能使典而不野,远而不放,丽而不淫,约而不俭,都擅众美,斯文在斯。”

这与昭明《文选序》中所追求的文学观点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当然,刘孝绰在此对萧统之作多有过誉之词。

《英华》是在昭明《文选》的文学观点影响下所产生的结果。首先《文选》的出现给文学与其它经史子内容上有了一个明确的界限,从此文学走向独立;

而《英华》在这一方面多有借鉴,并认同其对文学划界。其次,影响了后代文学总集编纂体例。而《英华》编纂则直接承袭其例。

04影响了隋唐五代文学的创作

可以说《英华》是在《文选》编纂体例和文学思想的影响下,对文学创作成就的总结。《文选》影响《英华》的不仅是形式而且还有其内容。

因为自从《文选》编成以后隋代就有人专习《文选》如萧该;到了唐代《文选》更是人们学习和吸收早期中国文学精华的重要书籍,也是参加科举应试者的主要教科书以至于“诗圣”杜甫也教育儿子“精熟《文选》理”。

从选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宋初台阁馆臣对待“宫体”的文学态度是较为慎重的。

既不是全盘接受或者赞成也不是一概拒之门外而是有所选择的保留一些柔而不艳之作。

这种思想既是宋初统治者兼收并蓄大一统思想在文学领域的折射,是统治者对待文学宽大胸怀的体现也是馆臣们按照其这种思想进行操作而选取诗文编纂《英华》的指导思想。

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学界对以往宋初文学思想的评价。

因为我们知道《英华》的编纂与修校均是奉诏行事必然会反映宋太宗等的皇家意志;

这些馆臣在具体编纂、甚至在真宗朝校勘“重加编录芟繁补缺换易之卷数如旧”的过程中也难免不浸透着自己文学思想、自己对前人文学成就的评判否则何以编纂“芟繁补缺换易之”。

05结语

如前所言,有梁一代的文学成就,按其在追求诗体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文学与非文学的划界、崇雅与尚俗、文与质、情与志等方面的特点。

可简单划分为三种文学观:一是在诗的形式上,力求创新讲究声律与对仗等四声规则,避免“八病”现象,此为永明体的文学观其创作实践基本上能体现文学主张,并使我国诗文语言的用韵协律走向规范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在《文心雕龙》等文学批评著作思想的直接影响下,昭明太子编纂《文选》所持的近乎儒家“文质彬彬”、“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等具有折中意义的文学主张。

然其文学创作成果较少,难以用实践体现自己的主张,只通过编纂《文选》将自己对“文”的理解具体化,同样具有创新性,为后代总集的编纂树立了典范;

三是萧纲等“文章且须放荡”与“性灵摇荡”的宫体文学观,他们创作上成就斐然许多诗文透露出宫体气息,既是自我性灵的一种释放,也是为追求文学创新而努力的结果。

当然从总体上来反映宫体诗风貌的著作要滞后一段时间即由在梁代出入于宫体一门的徐陵,在梁代编纂了《玉台新咏》,对自汉迄梁的成果予以总结。

然而纵览《英华》选录作家的情况可以看到,不仅包括了前期较有影响的“永明”诗人以及《文选》编纂者为核心的大部分作家。

而且还涵盖了诸多“宫体”诗人就这一点来看宋初这些文臣的文学观念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各种流派在此融为一编。充分体现出赵宋王朝佑文政策的宽容与豁达。

06参考文献

《文苑英华,(影印本,)》

《梁书,》

《南北朝文学史》

《周振甫译注.诗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