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谋权依战事进展逐步实施,他是如何步步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s://m.39.net/disease/a_6173182.html
引言

当萧衍率领着荆州和雍州联军顺流而下、直捣建康的时候,萧颖胄则留在江陵辅佐南康王、荆州刺史萧宝融。永元三年正月,萧宝融称相国,萧颖胄为左长史进号镇军将军。三月,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改元中兴是为和帝,与建康的东昏侯对峙,萧齐出现了一西、一东两个皇帝同时并存的局面,因江陵在西,史称西台也称西朝。

萧宝融称帝后,萧颖胄为侍中尚书令、监八州军事、荆州刺史成为西台的实际掌控者。但他“好文义”,本质上是个文人,并不具备用兵作战的军事才干,在当时战事频仍的形势下,稍遇危急便无所措手足。

当萧颖胄联手萧衍,举兵讨伐东昏侯时,荆州属下的巴西太守鲁休烈巴东太守萧惠训拒不听从萧颖胄的命令,萧惠训更是委派自己的儿子萧骑率军会合鲁休烈一同攻打荆州。萧颖胄赶忙派议阳太守刘辛庆班电西酸峡口与轴国将军任满之等一起拒守,但却无法阻挡萧璝、鲁休烈的进攻。这年八月,西陵峡口被攻破,任漾之战死,萧、鲁休烈进至上明(在今湖北松滋西北的长江南岸),江陵大震。

杨公则是西台任命的湘州刺史,此时正随萧衍从江州乘胜东下,萧瓚、鲁休烈攻破西陵峡口后向江陵进发的举动,竟让萧颖胄慌了手脚,匆忙命令萧衍派杨公则回军救援。萧衍对此不以为然,萧颖胄无奈,只得派遣军主蔡道恭率军驻屯上明,加强防守。蔡道恭与萧瓚鲁休烈等相持不下,却让萧颖胄忧愤成疾。

十一月壬午,萧颖胄病卒。中领军夏侯详秘不发丧,派人密报萧衍,萧衍同样作出了暂不宣布的决定。夏侯详又派人到雍州征兵,总管雍州留守事务的萧伟派了他的弟弟萧憺领兵前往。此时萧璝得知建康已危在旦夕,其部属惊惧而散,萧璝、鲁休烈皆投降西台,事实证明萧衍的判断是正确的。

萧璝之患解除,西台乃为萧颖胄发丧。夏侯详请与萧憺共参军国大事,于是以萧憺行荆州府州军。本来,萧衍联络萧颖胄,荆、雍联手共讨东昏侯,目标虽然一致,但毕竟只是一种联盟,双方都存着戒备和防范之心。而且由于共奉萧宝融为帝,作为荆州方面的代表,萧颖胄还占据着一定的优势。现在随着萧颖胄的病逝“于是众望尽归于衍”。再加上萧憺来到州,掌握了西台的实权,萧衍夺取最高权力路上的最后一点担忧也消除了。

萧衍图谋夺取皇位的想法,是随着战事的进展而逐渐形成并付诸实施的。明帝病逝后幼主继位、六贵辅政,身为雍州刺史的萧衍敏锐地看到了政局中暗藏的危机,提出“勤行仁义,可坐作西伯”,在冷静观察形势变化的同时,暗中招兵买马加强战备。其兄萧懿被杀后,萧衍立即联络荆州的萧颖胄,集荆、雍之力东下建康,讨伐东昏侯。

中兴元年九月,萧衍兵不血刃拿下江州以后,和帝诏其若定京邑,得以便宜行事。萧衍留骑将军郑绍叔镇守寻阳,自己引兵东下,临行前,他对郑绍叔说:“卿,吾之萧何寇也。前途不捷我当其;粮运不继任其责,”当年西汉高相刘邦命萧何镇守关中,专司前方粮草的铁应:东汉光武帝刘秀留物经营河内以确保粮运,萧衍将郑叔比喻为萧何,无疑是自比为汉高祖、汉光武其自命为开国帝王之心已昭然若揭。

十二月,东昏侯被杀,萧衍进入建康,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张弘策率先入宫清理封府库及图籍。随即以宣德太后令废萧宝卷为东昏侯,委任自己为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封为建安郡公,由萧衍承制,百僚致敬。所谓承制,即秉承皇帝的旨意而便宜行事。而此时和帝并不在建康因而秉承皇帝旨意就只是一个幌子,便宜行事才是实质。不等西台的诏命而以宣德皇太后令的形式抢先发布任命消息,而且以承制的名义把军政大权统统集于己手,至此,萧衍之心便路人皆知了。

中兴二年正月,萧衍迎宣德皇太后入宫,宣布由太后临朝称制,同时解除自己的承制之责。这是萧衍实施的一箭双雕之策。宣德皇太后姓王,高帝建元四年立为文惠皇太子妃武帝永明十一年,文惠太子死,武帝立皇太孙,王氏成为皇太孙太妃。郁林王即位,尊其为皇太后,称宣德宫。宣德皇太后曾先后两次被人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齐明帝萧鸾在废黜郁林王时,就曾利用过宣德皇太后,以她的名义发布废黜郁林王的政令。

现在,萧衍再次将其请出并奉迎入宫,显然是要凭籍宣德皇太后这个政冶工具来与身在江陵的和帝相抗衡,而且由于皇太后辈分高,可以盖住和帝,借此增加自己的权威性和正当性,此为萧衍的用意之一。与此同时,萧衍也想用解除自己承制身份的做法来侦伺人心,试探朝臣的反应。

萧衍既有受禅之志,但又不便自己说破。其实也无须他自己公然昭示于天下,自有洞悉其心中秘密并竭力助成之人。早在齐武帝永明年间,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锤等八人同在西邸其中,号曰八友。萧衍与此诸人常相唱酬,意好敦密。

至其进入建康、手握大权后,就引范云为大司马咨议参军、领录尚书府事,沈约为骠骑司马,任昉为记室参军,用三人为心腹参与谋议。沈约、范云等人都明白萧衍的心思,于是相继劝进。史称萧衍被沈约、范云二人说服,命沈约草拟文件沈约从怀中取出早已好的诏及人选安排,完全符合萧衍的心意,一无所改。萧衍欣赏二人的才智。

其实,以萧衍的才智和经验,他又何尝不懂得沈约所分析的道理,特别是东昏侯被杀后,东、西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身在江陵的和帝很快就将返回建康。一旦和帝回到京城,那时再要废帝自立,就如沈约所说,是“作贼”亦即乱臣贼子了。

所以,抓住和帝尚未回到建康之机尽快完成禅代,也必定是萧衍自己的打算。《梁书》《南史》如此记载,显然有着替萧衍避讳的用意,故意将萧衍代齐的举动说成是其接受了沈约、范云建议的结果,以此为萧衍粉饰而已。

不久,萧衍就进位相国、扬州牧,总百揆,封十郡为梁公。就在萧衍按照自己的设计,一步步接近最高权力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湘东王萧宝晊,是齐明帝的兄弟萧缅之子,东昏侯被杀后,他自以为众望所归,理应由他继位等着朝臣们来迎接。但是东昏侯的首级并未送来给他,而是送到了萧衍那里。为此他深感失落和不平。虽然萧衍给了他太常的职位但他心里很是不安,结果在这年二月被萧衍所杀。

萧宝晊被杀的原因,史书所述不一。《南齐书》称“宝晊不自安谋反,兄弟皆伏诛”。《南史》记述基本一致,称其“拜太常,不自安。谋反,与弟江陵公宝览、霄城公宝宏皆伏诛”。似乎是因为他谋反而被萧衍所杀。但《资治通鉴》的记述则有不同“梁公称宝晊谋反,并其弟江陵公宝览、汝南公宝宏皆杀之。”此处一个“称”字用得极妙。萧宝晊心内不满、不安,看来是确实的。

但在萧衍已掌握绝对权势的情况下,萧宝晊以没有实权的湘东王而想与之抗争,是不可思议的。故其“谋反”的罪名应该是萧衍强加在其头上的,不过是萧衍诛杀其兄弟的一个借口。萧宝晊兄弟的被杀也是一个信号,是萧衍将要诛杀齐明帝一系诸侯王的开端。

果然,时隔不久,萧衍又在三月杀了邵陵王萧宝攸、晋煕王萧宝嵩、桂阳王萧宝贞,值得注意的是三王均为齐明帝之子,而且并没有交代被杀的原因。萧衍开始诛杀诸王的时候,防守还不是很严,所以齐明帝的另一个儿子、时年十六岁的鄱阳王萧宝寅得以乔装打扮后逃至寿阳投降了北魏。

也是在三月,诏萧衍增封十郡,进爵为梁王。萧衍进爵为梁王,意味着离登基只有一步之遥了。包括封为梁公、进爵为梁王在内的诏令都是以宣德太后称制的形式发布的,实际上也就是萧衍在给自己加封、进爵,只不过蒙上了一层遮羞布而已。在萧衍进爵为王的同时,和帝也从江陵踏上了东归建康之路。

萧衍的弟弟萧惰则以都督荆湘等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的身份留镇江陵。和帝行至姑熟即不再前进,下诏禅位于梁。这又是一个让人颇为生疑的举动。姑熟即今安徽当涂,距建康不过一百余里的路程。和帝为何滞留姑熟,并在姑熟下诏禅位?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有人迫不及待地要求和帝禅位,而且害怕和帝进入建康后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个人只能是萧衍。

结语

四月辛西,宣德皇太后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颁令。丙寅,梁王萧衍即皇帝位于京城南郊,大赦,改元天监,是为梁武帝。以禅让的方式取代刘宋的萧齐政权,最终被萧梁以同样的禅让方式所取代,南齐经历了高帝、武帝郁林王、海陵王、明帝、东昏侯、和帝共七帝,前后只有短暂的二十四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