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国东两万里扶桑与日本到底有什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一提到“扶桑”是什么?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两个答案,一个是一种色彩艳丽可入中药的花朵,另一个是与我们一海之隔的日本国。当然,在对历史了解不多的情况下,人们听到扶桑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前者,但如果你对历史地理有所了解的话,你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两个答案。那么这两个表面上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我们脑海中呢?或者说“扶桑”与日本又有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历史渊源呢?关于“扶桑”,一为灌木植物,二为日出所依的神木1.灌木植物关于扶桑是灌木植物的描述,北宋的著名书法家蔡襄曾有《耕园驿扶桑花》一诗,在诗里蔡襄笔下的扶桑花有着不与群芳争妍夺艳的高贵品质。这里的扶桑花指的就是扶桑,一种灌木花朵,色彩艳丽,四季常开,因其叶似桑叶故而得名。并且还多用于中药,具有清肺、化痰、止咳之功效。扶桑花2.日出所依的神木关于扶桑是日出神木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山海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南望幼海,东望搏木。”这里的扶木和搏木指的就是扶桑,从这里可以看出扶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被称之为神木,太阳由扶桑木而生。二是位在东方,与华夏隔海相望。关于神木的特点,《淮南子》中有载:太阳起于旸谷,升于咸池,出于扶桑。东汉王逸也认为扶桑是太阳升起时所依靠的神木。《说文解字》也说太阳由扶桑而出,这些观点显然都沿袭了《山海经》的说法。关于扶桑位于中国以东的特点,《梁书·扶桑国传》记载说,在大汉国东面两万余里有扶桑国,因其土地多扶桑,故而得名。《南齐书》里面也提到了海外东夷有两个古国,碣石和扶桑。这些历史文献中对于扶桑的方位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当然,这也是对“日出东方,升于扶桑”观念的发展,扶桑也因此成为了在中国东方的一个地理位置的象征。“东有神木,名为扶桑”,从“倭”到“日本”旧时“倭”的称谓公元3-7世纪,当时的日本被中国古代称为“倭国”。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日本战火不断,内部势力纷争迭起,导致有的部族欲求于中国的援助,于是开始向中国岁岁称臣,年年纳贡。所以古代中国都以“倭”来代指日本。在当时,日本的一切事物都被冠以“倭”字,甚至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据史书记载,由于日本当时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日本本国人有时也以“倭”来自称。“日本”称呼的由来公元6世纪,日本的内战基本告一段落,苏我氏上台专政。日本也进入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此时中国正处于唐朝初期,日本开始派使臣大规模出使中国,学习中国文化。随着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日本越来越反感于“倭人”的称呼,又因其崇尚太阳的传统由来已久,加之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之东。于是日本使臣上书武则天,请求更“倭国”名为“日本”。据《新唐书》记载,在武则天把持朝政的咸亨元年(公元年),日本正式改“倭国”为“日本”,可见“日本”一名乃是中国古代唐朝所赐。此说法日本典籍记载疏略,但中国的《新唐书》有明确记载。并且朝鲜的《三国史记》中也记录了此事:公元年,“倭国”更名为“日本”,因其地近日而出故得名。近年来考古界也发现“日本”这一叫法最晚也是在公元7世纪后期。年出土于中国西安,作于公元年的《祢军墓志》是考古界发现的最早提到过日本称呼的文物,这就与史书记载的时间相符。西安出土《祢军墓志》由于“倭国”易名为“日本”,日本一词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而扶桑的称呼也就在这时起,开始广见于史料典籍中。日本与扶桑的关系从字面上,如果把日本两个字拆开来看,“日”毫无疑问,指的是太阳,“本”则是草木之根,万物之源。所以,按照古书上的注解,“日本”即“日出之国”,是指太阳升起的地方。那么这又与扶桑有何关系呢?前文说道,中国关于东面有扶桑的说法由来已久。东有神木,名为扶桑,太阳由此而生。因此,日本的称呼就在不知不觉间契合了扶桑的说法。所以,当时中国人就普遍地认为日本国就是扶桑国。在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姚思廉的《梁书·扶桑国传》记载:“今称日本国为扶桑。”在近代,梁启超有诗:“尽瘁国事不得志,断发胡服走扶桑”。鲁迅也有“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的描述,可见中国的这些文人学者们也都把扶桑当成日本。由此可见自日本更名开始,扶桑作为日本的代称也逐渐被接受了。“大汉国东两万里”,扶桑国并非日本其实关于扶桑国的具体地理位置,学术界一直持有不同的观点。并且《梁书》上的记载也颇为矛盾,《梁书·扶桑传》虽承认日本国是扶桑。但却又为日本另作《倭国传》,并且记载,在大汉国的东面,离其两万余里之地是扶桑国。我们知道,赤道的周长大约是八万里,故有“坐地日行八万里”之说。但中国大陆位于北纬20°到45°之间,其纬度周长要远远小于8万里。那么与中国至少相隔两万余里的扶桑,其地理位置已经到达了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北美洲。并且几乎所有中国古代的史籍,都对日本称之为“倭国”,并且把“倭国”和“扶桑国”分开立传。例如杜佑的《通典·东夷上》说倭国乃是日本国,却又在《东夷下》记载扶桑,描述其风土文貌与日本并无丝毫联系。可见,中国古代的史学家也并不认为日本就是扶桑国。其实关于扶桑国的记载,主要源于《梁书》中远渡海外的僧人慧深在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1.墨西哥说年,法国人金勒首次提出:中国僧人慧深要比哥伦布早一千余年发现美洲大陆,并且《梁书》中记载的扶桑就是墨西哥。此说一出,在当时轰动世界。但是从客观角度分析,此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从距离上看墨西哥远在北美洲,与《梁书》中,大汉国东两万多里的记载相符合。其次,棉花叶似铜,原产于墨西哥,这也与扶桑的特征相似。并且北美洲玛雅人的等级制度中有“Dui—Lu的称呼,这个发音正好契合于与慧深所说的扶桑国人称其首领为“对卢”的描述。另外,据慧深关于扶桑国法律的描述:其有南北两个监狱,南面监狱押轻犯,北面监狱押重犯及重犯的子女。同时考古界也证实了在墨西哥古代,人们会熔炼铜和青铜,却没有发现任何冶铁的痕迹。这恰恰也印证了慧深“扶桑有铜无铁”的说法。由此看来,扶桑是墨西哥的说法并非无稽之谈。2.东西伯利亚说年,德国学者克拉贝罗反对扶桑是墨西哥的说法,他提出了扶桑国是萨哈林(即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库叶岛)的观点。他根据《梁书》中慧深的描述:扶桑有马、鹿、牛三种牲畜。但事实上美洲本土无马,马作为畜力是在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才由欧洲人迁运到美洲的。并且慧深还提到扶桑有鹿车,但在鹿种中只有驯鹿能拉车,而驯鹿又生活在极寒之地,不可能出现在以热带气候为主的墨西哥。反倒是在严寒的东西伯利亚地区,驯鹿则极为普遍。并且邻近东西伯利亚的高丽也称贵人为“对卢”,因此如果扶桑在东西伯利亚,地理位置邻近高丽,其在等级制度中的“对卢”称呼也可做合理的解释。另外,慧深还描述扶桑国有桑梨和蒲桃,桑梨就是桑树和梨树,蒲桃就是葡萄,这也都是东西伯利亚地区常见的农作物。并且关于扶桑有铜无铁,不贵金银,市无租估的记载,在东西伯利亚也有充足的证据支撑。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鄂温克人常年炼铜但不会冶铁,他们主要靠饲养驯鹿换取南方的铁制品。至于“不贵金银”、“市无租估”,也都是鄂温克狩猎民族特有的性质。因此扶桑是萨哈林(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库叶岛)的说法也能找到充足的证据。3.日本本土的扶桑说日本本土对于他们就是扶桑国的看法是深信不疑的。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家纪齐名,曾编选诗集《扶桑集》,同时代的皇圆也写过一本私家史书《扶桑略记》。可见二人的文集史书已有意无意地都把日本当做扶桑国。江户时代的学者斋藤拙堂和橘守部,通过考察日本的风土特点,认为四国岛盛产扶桑树,因此扶桑指的就是日本的四国岛,并且认为四国岛与日本的主体岛屿本州岛之间有濑户内海相隔,中国史学家因此误认为四国岛和日本并非同一个国家。日本学界也大多认同扶桑就是日本国的说法,只有松下见林引证《通典》,认为扶桑并不是日本。但是他的一人之见,无法左右整个日本学界的观念。结语在现今,除学界以外,人们也大都接受了扶桑是日本国的观点。但学者们对于扶桑的地理位置,却始终是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学界关于扶桑国的说法还有新几内亚说、山东曲阜说和西域古城说等等。扶桑到底是哪里?也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谜题。这或许就是历史最大的魅力吧!给人以思考的余地,发人深省。让一个个悬而未解的谜团,鞭策着你不断努力向前,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参考文献:《山海经》、《梁书》、《新唐书》、《通典》、《南齐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0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