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约—),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也是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陶诗今存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刘勰(约—),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早年家境贫寒,笃志好学,终生未娶,曾寄居江苏镇江,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因文采卓绝而出名。
他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终于书成,该书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共计余字,分10卷50篇,书从内容到思想上都有超越前人之处,体大而虑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颇大,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