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不爱江山也不爱美人唯笃爱佛教
览尽天下美色本是权力最猛的春药,帝王最令人垂涎的特权,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余年,极其自律,不近女色,在私欲、私德层面皆尽善尽美,这在古代的君王中十分难得,一生笃信佛教,痴迷到不能自拔的地步。
▲南朝的庙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之手,但是意境再朦胧,也无法掩饰残酷的现实。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实则南北两朝本身并无牵连,由于这段历史过于零碎,学术上为了便捷性,这才有了一个整合的统称,但是真实的南北朝是两段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东晋王朝的疆域自东晋伊始,古代中国便轮回到了一个“合久必分”的时期,与所有的分裂期不同,在接连出现的四个王朝里,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其中没有一个政权历经超过百年。
近代有学者提出“江南根本不适合建都”,所有的南方政权都难逃“百年王朝”的宿命,纵观南北两朝,事实也确实如此。
随着东晋王朝的落幕,司马家族作为江南第一大族就此陨落,在长达余年的统治里,可以说是昏君辈出,群臣尔虞我诈,派系林立,而司马家之所以能够逾越百年屹立不倒,得益于混乱的外部大环境,因为大家都没闲着,彼时的北方地区深陷“五胡十六国”的乱世里,彼此征战不休,自顾不暇。
▲梁武帝萧衍梁武帝萧衍是南梁的开国君王,西汉相国萧何的后人,本属于南齐的皇室,自幼聪慧好学,善吟诗作赋,是当时有名的文人集团“竞陵八友”之一,并且武术,箭术也非常出色,个性上是一位极重私德的君王,萧衍刚出仕时,当时的南齐名臣王俭一见萧衍,极为赏识,便撂下一句预言:此人三十以后则贵不可言。
君视良臣如草芥被迫上位
公元年,萧鸾继位史称齐明帝,因猜忌同宗,对齐朝宗室大开杀戒,手段凶残,几乎整个宗室都被屠杀殆尽,唯有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幸免于难,这次残暴的行径让萧顺之如履薄冰,时刻担心着家族的安危,在父亲忧患意识的影响下,萧衍自始自终对南齐心存芥蒂。
公元年,齐明帝次子东昏侯继位,改封南康王,不久后称帝,期间大力提拔萧衍,萧衍因此一路平步青云,直至官至相国,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萧衍的势力得到了极大增长,渐渐架空了南康王.
▲短命王朝南齐时隔一年,腐朽的南齐再次陷入了政治争斗,南康王开始像父亲那般大肆迫害同宗亲室,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南齐是南北朝最短暂的王朝,仅存在了24年,但大量的政治迫害在这个短命王朝中贯穿的相当密集。
特别是湘东王萧宝晊遭到迫害后,萧衍为此深感不安,后来自己的兄长萧懿被杀,这件事直接触犯了萧衍的底线,使其决定孤注一掷,动起了反意
此时的萧衍位高权重,手握兵权,不料南康王率先发难,此举正中下怀,给了萧衍举兵的口实,南康王之前大肆迫害权贵的行径,人心尽失,也令所有的宗室都人心惶惶,萧衍提出的废除南康王提议后,立即获得了众宗室的一致赞同。
▲钟离战场煞费苦心的计谋
“伐竹沉木典故出自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三十七卷·梁武帝累修归极乐,讲述梁武帝萧衍胸有大志,偏偏齐主荒淫无度,于是萧衍便伐竹沉木,制作兵器……”
就在众人每日惶恐不安时,萧衍招募到甲士千人,也不进行作战操练,丝毫没有起兵的迹象,每天下令让士兵上山砍竹伐木,众人不解何意,跟费解的是,砍伐好的竹木还要大费周折的沉入湖底。
次年,萧衍命令将这些的竹木捞起,召集千名工匠限期制造成三千艘战船,待战船造成之日,萧衍立即公开宣示讨伐南康王,昏庸的南康王怎么也没想到,叛军会一下冒出这么多的战舰,由于南康王治国无道,萧衍麾下的战船一路势如破竹。
公元年,萧衍率军成功占领建康,胁迫南康王禅让帝位,仅仅存在24年的南齐覆。同年,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国号梁,此国名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
1、一手捧着奏折一手捻着佛珠
称帝后的萧衍凡事亲力亲为,体察民情,深知百姓疾苦,被民间称为菩萨皇帝,这个称谓不单是因为仁慈,而是其沉溺佛教的戏称,为了力表虔诚,在全国大兴佛寺修建,堪比现代的基建大国,让当时的建康成为一座佛都,不仅如此,甚至不顾君王的形象,置天下百姓于不顾,一度四次出家为僧
▲菩萨皇帝萧衍整天沉沦于佛教,透支了这位君王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已经出现了事实上的怠政,一边大量批阅群臣的奏折,一边研读经书,在寺院中决定国政,在宫殿中苦思佛经佛教的兴起导致了大量的劳力脱离了生产,还影响到了国防的安全,因为僧侣可以免除兵役与纳税,这点对于当时的百姓拥有极大的诱惑力
梁武帝萧衍建立的梁朝在体制上,也没有突破南北朝的局限,沿袭的还是世族体制,与南齐相比,阶级固化更为严重,在严酷的世族体制下,不能任人唯贤,造成国家的官职被纨绔子弟垄断
▲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2、九品中正制南北朝体制的弊端之一
科举是较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在封建时代有着无比的优越性,虽然其本身也有着很大的局限,但比起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还是有着巨大的优势,九品中正制不是按能力选拔人才,而是依靠门第,举荐,这种主观的随意性让现代人很难想象,以至于当时的社会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是一种普遍想象。
▲钟离之战以少胜多的开国之战
战争是一场零和博弈,自古无法双赢,与所有的农业文明王朝面临的难题一样,刚建立的梁朝需要面对的就是虎视眈眈的北魏。
北魏建国于公元年,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此时的北魏已出现衰微之势,对新建立的梁朝而言,这是一场开局之战,而北魏则期待着一场大胜,扭转江河日下的国运,以实现王朝的中兴。
1、钟离之战,一场国运的对赌之战
北魏绝对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最没野心的国家,建国年里,很少动过南下的念头,在钟离之战中不但一败涂地,成为了中国史上少有的北方败于南方的战例,最惨的是还被以少胜多。南北朝《梁书》记载当时的交战双方俱倾全国之力,钟离是整个南方的屏障,一旦失守,魏军将长驱直入,直接兵临建康城下。
《资治通鉴》记载,萧临川虽騃,其下有良将韦、裴之属,未可轻也。宜且观形势,勿与交锋。
钟离之战波及地域广阔,东起江淮,西至黄河流域,其中以东线最为激烈,在战事胶着之时,南梁名将韦睿巧妙的引入肥水,致使战地水位高涨,水军得以迅速赶赴战场,梁军自此占据了战争主动权,韦睿也因此役一战成名。
梁军的神速令魏军有了阴影,随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下得众多魏军临阵脱逃,在这场暴雨中,魏军士气全线瓦解,脱逃成了溃败,死伤近五万人,魏军开始呈露败象。战争持续时间不长,但很有戏剧性,梁军先败后胜,以少胜多。
这场战争奠定了梁朝成为一个强盛王朝的所有基础,萧衍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峰,但是,古代中国的国运完全建立在君王个人的能力上,这是封建王朝最致命的弱点,时代的悲哀,这种随机性造成了明君与昏君的出现频率几乎不相上下,很不幸,梁朝并没有摊上一位贤能的明君。
这位煽情的诗人君王,如果作为一介书生,倒也合适,很遗憾作为一代开国君王,自己顺应时势造就的宏图伟业,因为自己个性的执念,也毁于自己手中。
“《南史卷八十列传第七十》:侯景字万景,魏之怀朔镇人也。少而不羁,为镇功曹史。魏末北方大乱,乃事边将尒朱荣,甚见器重。初学兵法于荣部将慕容绍宗,未几绍宗每询问焉。后以军功为定州刺史。”
▲得中原者得天下2、中原一直是古代中国人心中的圣地
有一天,梁武帝做了一个北伐成功的美梦,醒来甚喜,刚好此时羯族人侯景来投靠梁武帝,梁武帝觉得是一切尽是天命所致,于是,不顾群臣反对,接纳了侯景,此举是导致梁武帝悲剧的直接原因,引发后来的“侯景之乱”对刚建立的梁朝,几乎是全方位的毁灭,最后在侯景率叛军围困下,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
▲梁武帝萧衍晚年画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又在自己手中失去,其中的大起大落、忽悲忽喜,不是短短数语就能言明的,就像世人无法理解这位痴迷佛教的君王一样。
这位勤勉的帝王,每天五更起床,生活简朴,没有物欲,大施德政,几乎从不惩罚犯错的人,全靠犯错者的自省,进行感化教育,而对于奖励毫不吝啬,但是个人道德上的完美,并未给国家带来了长治久安。
总结:
个人的意志不能凌驾于国家之上,一个国家的繁荣必定是建立在合理的体制上,而不是随机性地依赖一两个贤明的君主,再完美的道德也只是理性的附属,不能将其与国政大事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