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沂蒙文化在中国江南异彩纷呈的辉煌时期琅1}}名士多,避乱下江南。三国时期,沂蒙地区隶属于魏国。汉魏易代之际,战火连绵,民不堪命,而魏晋交替之时,司马氏与曹氏之间也展开了殊死的血腥倾轧。西晋灭吴之后,结束了将近90年的分裂局面,中国又走向统一。
但武帝死后,西晋先后发生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致使内战长达16年之久。期间,豪强并起,战事频仍,天下散乱,典文残落。沂蒙地区作为南北交界、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而沦为战争重灾区,人们纷纷逃离故土。
这时,江南局势相对稳定,所以沂蒙世家大族阳都诸葛氏(南迁始祖诸葛玄)、王氏(南渡始祖王导)、琅1}}颜氏(南渡始祖颜含)、兰陵萧氏(南渡始祖萧整)、泰山南城羊氏(南渡始祖羊曼)、东海邦县徐氏(南渡始祖徐宁)、临沂刘氏(南渡始祖刘超)等相继大举南迁。他们“南迁之后,或入主中枢,或执政一方,或参与官学,或兴办私学,以及通过广泛的交游、联姻,甚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扩大了沂蒙地域文化的影响,丰富了沂蒙地域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沂蒙地域文化的地位,加快了南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伴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化重心己经南移到长江流域。沂蒙世族与名贤的举家南迁,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文化大迁徙和南北文化的大交流,也在新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下丰富与发展了产生于泰岱之南、黄海之右、沂河两岸的沂蒙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沂蒙文化这一偏处山左海右之一隅、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在全国主流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这一时期,儒学趋于衰微,玄学逐渐兴起,门阀家学鼎盛。如南朝齐武帝年间,时任国子祭酒、精通礼学的沂蒙人王俭就将学士馆开办于家宅。然而,两汉以来由发达的经学文化与独特的入仕制度所成就的沂蒙“经学世家”和以家族为基础涌现出的众多沂蒙名士,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江南地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起来。
其中,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成就斐然的家族有:三国时期的阳都诸葛氏,东晋时期的琅王氏,南朝时期的兰陵萧氏,临沂颜氏,东海徐氏、何氏、鲍氏,营之减氏、刘氏、徐氏,泰山南城羊氏等。他们南迁江浙、悉荟斯地,或群集建康,或星散吴会,或守望巴蜀,皆交融辉映,放射出璀璨夺目的文化光芒,形成了庞大的江南沂蒙籍杰出人才群,对当时及后世均有极大的影响。
《梁书·王箱传》记载琅王氏家族时写道:“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明代张溥编辑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收录临沂人文集18部,占17.5%。沂蒙文化所反映的灿烂光辉,由此可见一斑。魏晋南北朝时期,沂蒙南渡世家大族的众多贤达名士在江南风生水起,或父子相继,或昆仲齐兴,或活跃于政界,或光耀于文坛,可谓群星璀璨,使沂蒙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厥功甚伟。
在此仅举几位文化层面上的大家:在哲学方面,有西晋末年重臣、著名清谈家王衍,西晋惠帝朝司徒、推动元康玄学兴起的“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等;在儒学方面,有曹魏三朝重臣、汉魏之际著名经学家王朗,遍注群经、议政献策的著名儒学家和经学家、王朗之子王肃,南朝宋时期重臣、著名天文学家和无神论思想家何承天等;在文学方面,有南朝宋时期号称“元嘉三大家”中的颜延之、鲍照,南朝齐时期“竟陵八友”中的王融、萧衍、萧探,南朝梁时期的“兰陵四萧”萧衍(梁武帝)及其子萧统、萧纲(文帝)、萧绎(元帝)和“东海三何”何逊、何思澄、何子郎南朝梁“一代文宗”、继《诗经》和《楚辞》之后我国第三部诗集《任台新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