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博志》中有一句话:“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即事情发展到了极致,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灭亡。但这一点,却是最适合大唐的气数,在历代皇帝的努力下,开元时期,唐人终于达到了巅峰。然而,大唐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因为李唐王王朝在“安史之变”的影响下,逐渐衰落。到了中、晚期,随着朝廷力量的削弱,藩镇势力日趋加剧,唐朝的政权也就形同虚设。

大唐王朝的没落,导致了唐代前期的上进心与主动自律的力量完全丧失,内部与外部的冲突愈演愈烈,朝政与科举腐败现象十分严重。文人和文人,是思想和文明的缔造人和传人,他们有着残酷的失望,他们希望辅佐君王、济世、建功立业,但是在政治上的纷争中,却又不得不感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有才华。在这种情况下,唐代的士大夫们都会产生一种忧愁的心情,而他们的诗词中也会流露出一种浓重的哀愁之美。这就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大才子,他因为屡次落榜,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变成了一句千古绝唱!

他就是罗隐,也就是罗横。罗隐字昭谏,唐末钱塘(今杭州)人。罗隐被誉为“江东才子”,少年时就已是声名鹊起,诗词、散文都是一等一的好,“诗以世为先,以诗为长盛史”,深受世人的敬仰和赞扬。《唐才子传》中也有这样的评价:“少年聪慧,诗词歌赋,诗笔尤俊。”像他这种有才华的文人,本来应该能够顺利地考进官场,结果接连失败,最终一蹶不振,改了名字,叫罗隐。

罗隐在大中十三年(年)首次赴京,赴安先生应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连续七年都没有考上。之后的几年里,他连续参加了十多次考试,号称十二三年就能通过考试,但最后却失败了,被称为“十上不第”。

现在,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毅力,罗隐将自己的“科举虐我千百遍,我待科举如初恋”的毅力,虽然“屡战屡败”,但他的毅力和胆识,却让人敬佩。

但不管怎么说,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李白和杜甫都是名士,但他们都不受科举的青睐。诗人李白是一位反动的传统教育家,他对科举考试嗤之以鼻,只希望通过诗词来入宫。后来在玉真和何志章的举荐下,他如愿以偿,成为唐玄宗的贴身侍从。

而杜甫则没有这么幸运,因为杜甫也是连续落榜的,他连续三次向皇帝进贡,最后唐玄宗被杜甫封为九品的大将军。至于孟郊,则是更加的有魄力,54年之后,他兴奋的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古代,科举考试不是那么好考的。

说实话,罗隐的确是个人才,就算是当年的丞相郑畋、李蔚,也是非常看重他的。但因为他的自我修养和傲慢,以及他的卷子中的嘲讽之意,让那些主考老师非常厌恶。在程的卷子上,竟然还提到了朝政,这简直就是在自己的领地上狠狠的抽了他们一巴掌,就算是考官再怎么爱惜自己,这张卷子也是要程呈上去的,万一惹恼了陛下,那可就不好办了,不但罗隐要担责,还会把那些监考的人也一起拖下水。

罗隐在考试中失败之后,也曾作过不少的诗,尤其是《赠妓云英》,更是著名的一句诗:“钟陵醉十年未归,又得云英之手。我还没出名呢,还没结婚呢。罗隐当年参加科举时,途经江西的钟陵县(现在的入贤县),认识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歌妓云英,两人之间的关系都很好。

很多年过去了,他无数次落第,再次经过这里,再次遇到了那个女子。看着这位云英还在歌舞升平,罗隐心中有些感动。没想到云英一看到罗隐,惊讶地问道:“你是个什么人?”罗隐把这句话说了出来。

罗隐对科举制度十分的不满,他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贪婪的人,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讽刺之词。《金钱花》是一首充满了嘲弄意味的七言诗:“取佳名,绕树香,与秋色同行。这东西若是能装得下,定会被各大世家的人唾弃。”这首诗的主题是“金钱花”,但却不是用来吟唱花朵,而是用钱来揭露那些贪婪的人。一语中的,带有强烈的反讽和批评。

罗隐虽未中进士,却也未被人遗忘。在京城长安,他也是声名赫赫,被权贵们视为贵宾,就连郑畋、李蔚都对他颇为欣赏。说来也有趣,郑畋有一个千金,聪慧貌美,喜好文学,看过罗隐的一首“张华谩出丹语,不如刘侯一本”,心中一动。自此,他便日夜思念着这一代的书生,翻来覆去,日夜思念。

而那位相公的千金在得知了自己的父皇与那位罗隐关系不错之后,就恳请自己的父皇将自己的儿子介绍给那位大学士。女儿长大了,就像父亲一样。郑畋得知自己的女儿,便打算让纳罗隐为婿,好让自己有个好名声。郑宰相抽空约罗隐到府里,郑家的千金小姐从门口望了一眼,就转身离开了。

而且,她也很厌恶罗隐的诗词,毕竟他长得太丑了。《旧五代史·梁书·罗隐传》中有这样的话:“此女自幼聪慧,读过一篇隐逸的诗词,读了无数遍,怀疑她的女儿是个人才。有一天,我隐至第,郑女垂着帘子看了一眼,自然没有吟诵这首词。”

罗隐因生长在政治极度腐朽的末唐,加之他的仕路曲折,十举科都考不中,于是变得盛气凌人,把名利看得若轻烟,经常用慷慨激昂的心情、锐利的文字,揭穿唐廷的腐朽,宣泄自己的怨愤。之后,罗隐又创作了一首著名的作品《自遣》:“一曲既成,一曲不成,一曲终了,一曲又一曲。今日一杯,今日一杯,明天一杯。”这首词可以说是一种负面情绪,将人类最大的痛苦和委屈都表现了出来,最后两段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

正所谓“是金灿灿的”,也有英雄的地方。罗隐平步青云,在他的后半生回到家乡杭州,不料被吴越王钱镠看中,从此步入“仕途”。那时候的罗隐,五十五岁了,在钱塘县令、司勋郎中、给事中担任过一段时间。在高官荣华富贵下罗隐过着锦衣玉食的晚年,直到77岁死去,这大概就是老天对他在人生中屡屡落榜的一种弥补。吴越王钱镠在弥留之际,亲临看望,见到躺在病床上的罗寅,忍不住热泪说道:“黄河之信,必有一天,后人难以继任。”可见钱镠当年是多么欣赏罗隐的才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