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尔朱荣制造河阴之变,北魏宗室元颢只能无奈只得选择南逃投奔萧梁。元颢来投,萧衍大悦并封其为魏王。后随着北方大乱,元颢便上表萧衍请求北归。而在得到允许后,便是由陈庆之领兵七千护送元颢北归称帝传奇。
出身寒门的陈庆之,最早时是萧衍的侍从。在大多人的印象里,陈庆之是白袍少年,但实际上陈庆之上战场时已经是四十余岁的大叔。
在这次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前,他已经凭借功勋封侯。但萧衍派他去护送元颢,其实并不是个好活,毕竟仅仅七千人怎么看都没啥诚意。
即便北魏已内乱衰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七千人常人一看就是羊入虎口。不过超乎所有人想象,陈庆之不仅在此战中挑动天下局势,还因辉煌战绩让后世毛主席等人都赞叹不已。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在陈庆之护送元颢北归称帝,一路北上横扫中原进入洛阳的过程中,记录进史书的战役大致有:
第一场大战发生在睢阳。当时,魏将丘大千率众七万镇守,并筑九城以抵御梁军,但陈庆之一日之内攻陷三城,丘大千投降。
第二战则是在考城。史书记载,北魏济阴王元晖业领兵两万,被陈庆之全歼。
最为人所知的是发生在荥阳的第三战,这也是史料记录中双方实力对比最为悬殊的一战。战前,陈庆之告诉士卒:敌军有三十万,而我军只有七千人,所以我们不能跟敌人骑兵在平原野战,只有攻破城垒才能求生。
荥阳之战中,陈庆之亲自擂鼓,将士们一通鼓毕梁军便登上城墙。此后,北魏权臣元天穆领兵围城被陈庆之击败并攻破虎牢关。而虎牢关既破,兵锋所指之处便是洛阳。最终,洛阳城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与部分大臣仓皇渡黄河避敌,元颢也得以重回洛阳。
第四战发生在大梁。进入洛阳后,北魏开始反攻,并再次攻克虎牢关。而陈庆之率部反击,在大梁击败元天穆,并收降虎牢关守将。
史载,陈庆之所部从铚县出发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所过皆破。但这战绩固然炫目,却也转瞬散灭。随着北魏开始进行组织力量反击,谋求与魏军主力尔朱荣大军决战的陈庆之最终被击败,元颢也遭擒被杀。
战败的陈庆之部,只能回撤萧梁。由于在途中遭遇山洪全军覆没,主帅陈庆之化装为和尚只身逃回萧梁,幸而萧衍对陈庆之大加赞赏,让陈庆之镇守边疆,直至享年54岁去世。
如今陈庆之名声特别大,所以讨论陈庆之军事能力如何也成为一大热点。有人认为,陈庆之是第一流的古代名将的水平;但也有人认为,陈庆之的功绩不过是《梁书》所伪造的。
梳理陈庆之的战斗人生,你会发现他其实并不如传说中一般百战百胜,比如他与尔朱荣的决战就是失败的。虽然陈庆之此前所过皆破,但随着北魏把全部注意力和实力都调转过来,陈庆之才迎来真正的考验。
之前的战斗都是开胃菜,与尔朱荣大军的决战才是真正的重头戏。陈庆之带兵渡过黄河驻扎于北岸,以攻为守主动寻求决战。而他的对手尔朱荣,同样也是久经战争的名将,并且麾下此刻有数十万大军,远胜于陈庆之。尔朱荣并没有按照陈庆之意图与之决战,而是派偏师牵制陈庆之,自己则率主力直攻洛阳。
此时的洛阳,元颢虽已经聚集十数万军队,但未经战阵,战斗力远远比不上尔朱荣的精锐。因此尔朱荣主力渡河后,元颢大军几乎是一触即溃,元颢只能逃出洛阳,不久后被擒杀。
此时身在北岸的陈庆之,随着失去后方支援,自身只能被击败。况且元颢溃败已让梁军在北魏存在变得毫无意义,军队只能南撤。可以说:陈庆之固有辉煌一战,但恰如烟花绚烂过后了无踪迹。
而北伐虽搅乱北方局势,但既不能帮助元颢建立帝业,也无助于萧梁在北方的领土扩张。此外,陈庆之的大胜确实也有些许“水分”,毕竟对大多数面对陈庆之的北魏官员而言,他们想的并不是御敌,而是站队。
陈庆之是梁人,但他背后是北魏宗室元颢,所以这背后其实是北海王元颢和孝庄帝元子攸之间的帝位之争。陈庆之如果失败,那元颢就是乱臣贼子;但陈庆之如果击败尔朱荣,那元颢就会成为北魏新皇帝。而由于北伐初元颢赢面更大一点,所以抵抗也就望风而降。
陈庆之北伐的真实局面,其实是他在北魏国内大乱之际,趁着北魏主力无暇顾及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洛阳。而这个时候的北魏军队主力,尔朱荣的嫡系部队正跟着尔朱荣北伐;另一部分则被元天穆带着去地方平叛。
北魏朝堂没有重视这七千人,所以这支由陈庆之率领的部队,才会一路杀到洛阳,动摇北魏根本。
陈庆之的战功,是在特定时期、特殊条件下的产物。但他北伐的成功,却依旧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作为名将的潜质。或许,如果陈庆之手中有足够的筹码,应该能取得不菲战绩。但陈庆之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历史也没有如果。
为什么很多人对陈庆之的印象,是鲜衣怒马踏山河的翩翩白袍少年。或许,透过陈庆之潇洒的身影,很多人想看到的是自己:有一个高光时候,让你我本平庸无奇的人生迸发出光芒,让后世留下赞叹声声,让你我不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