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篇玄武门之变,双方势力分析上篇

公元年,最后一个枭雄辅公祏被斩之后,李渊站在太极宫中,看着整个天下匍匐于自己的脚下,得意的笑了。

毫无疑问,他创造了历史。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便将破碎的山河重新一统。

年入主长安。年灭薛举、薛仁果。年灭李轨、李密。年灭刘武周、宋金刚。年灭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年灭李子通、林士弘。年灭刘黑闼。年灭高开道、辅公祏。

与以往任何一个大一统的开国皇帝相比,他都在速度上创造了历史。刘秀用了14年(22-36年)再续汉祚,司马炎用了14年(-年)灭掉东吴,杨坚用了9年(-年)灭掉南陈。

只有刘邦(公元前-年)和他一样,都是用了7年重缝山河。不过,他要比刘邦幸运的多。

他不用自己到前线,经历一次次血与剑的考验,他没有一个标准的悍妇老婆,也没有一群动不动就要造反的异姓诸侯王。

唯一让李渊感到不安的就是两个嫡子: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这两个儿子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李建成看来,父亲起兵时自己冲锋陷阵,父亲当皇帝后自己尽心辅佐。弟弟李世民在前方打仗时,自己要么坐镇后方调度粮草,要么驻守边疆以备突厥。另外,还有平定河北之功。

作为嫡长子,他毫无争辩的是帝国的继承人,当之无愧的太子。

可是,在李世民看来,晋阳起兵前,是自己在晋阳帮助父亲结交的豪杰、组建的军队,哥哥李建成只不过是河东的闲人一个。因为他,父亲还差一点被杨广所杀。

起兵之后,哥哥只会在后方享受,是自己在前方历尽艰险,用一次次的鲜血和汗水消灭了薛仁果、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这些天下最难啃的枭雄。

哥哥除了比自己早生几年,哪里都不如自己。如果非要说哥哥有功劳的话,那么他顶多只能算一个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的萧何。

而李世民自己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以及威加海内兮的汉高祖刘邦。

让萧何去做下一任皇帝,而让张良、韩信、刘邦的复合体去当臣子。

不只是李世民不服,李世民手下的所有人都不服,甚至全天下的人都看出了问题的所在——德不配位必受其殃。

李渊作为皇帝,当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他却无能为力。

他不能废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因为李建成是嫡长子,占据道义。

并且李建成为人稳重成熟、宽简仁厚,自己每次外出巡幸时,都由建成坐镇长安监国,代理朝政,帮助自己推行律令、宣扬教化,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俨然是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更何况,姨夫杨坚废掉太子杨勇的悲剧,才过去了20多年,至今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他怎么能去重蹈覆辙。

可是,他又不能杀了或者囚禁了李世民。这个孩子虽然才20多岁,但却最像自己。雄才大略、英勇神武,7年以来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统一了整个北方,立下了不世之功,俨然是帝国的顶梁之柱。

而外患仍未消除,突厥仍然猖獗,他还需要李世民去平定北疆。

他是皇帝,一个可以左右任何一个人生死的至高无上的皇帝。

可是,他也是一个父亲,一个宁可自己被杀,也不愿过早起兵,陷孩子们于危险之中的父亲。

每次想到两个孩子斗的你死我活时,他都痛心不已。

但让他在理智上选择支持哪一个,放弃哪一个,他实在做不到,至少是现在做不到。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你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的。

几十年后,李世民面对儿子李祐、李承乾连续造反时,不也是一边痛哭,一边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诏书:

“且夫背礼违义,天地所不容;弃父逃君,人神所共怒。往是吾子,今为国仇……汝生为贼臣,死为逆鬼……吾所以上惭皇天,下愧后土,叹惋之甚,知复何云。”

“往是吾子,今为国仇……汝生为贼臣,死为逆鬼……”这是多爱又多恨,才能说出这种话啊。

这是一个帝王的悲哀,也是一个父亲的悲哀。所以,李渊此时唯一能做的只有一碗水端平,走一步算一步。

就在李渊这位裁判的平衡术下,李建成和李世民开始不断的招兵买马。决战之前,双方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已经有了足以制对方于死地的恐怖实力。

1、政治上双方的支持者

李建成主要代表着京城权贵集团,其支持者主要有:

齐王李元吉,老大联合老三揍老二,好像是历史已久的传统。不过李元吉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我们后面会讲。

燕王李艺(罗艺),李建成攻打刘黑闼时,结交的李艺,公元年,李艺入朝。

左仆射(宰相)裴寂,李渊的好基友,搞死刘文静的那个。

其他的都是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人,如太子洗马魏征。

太子中舍人王珪(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后来的唐初名相);

齐王府副护军薛万彻(隋末灭伊吾名将薛世雄之子);

太子率更令欧阳询(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等人。

李世民主要代表着军功新贵集团,班底大部分为山东之人。因为最后李世民赢了,所以,史书中记载的心腹比较多。

右仆射(宰相)萧瑀,梁明帝萧岿之子,隋炀帝萧皇后之弟,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姑父。

中书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宇文士及,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之弟。宇文化及杀害隋炀帝之时,他并不知情。后来归附大唐,因为是李渊旧友,加上早年间就与李渊谈起过如何砸大隋的锅,所以不但没受李渊处罚,还被委以了重任。

中书令(宰相)封德彝,他名义上是李世民的心腹,但实际上却是个骑墙派,既骗过了李世民,又骗过了李建成,还骗过了李渊。死了之后,才被发现首鼠两端。

礼部尚书兼天策府长史唐俭,祖父为北齐宰相,晋阳起兵时便追随李世民。

工部尚书屈突通,这位老将大家应该很熟悉了,李渊晋阳起兵后,长安就派的他去河东郡阻击李渊,结果力屈而降。

其他人就是李世民天策府的成员以及秦王府18学士了。

天策府成员:长孙无忌(李世民大舅子)、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高士廉(李世民妻舅)、侯君集、张亮、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段志玄。

秦王府18学士,很全面的包括了关陇、山东、江南等地贵族:

房玄龄(名相)、杜如晦(名相)、薛收(曾力挺李世民打窦建德,可惜年就死了,不然就是宰相);

许敬宗(唐高宗时宰相)、于志宁(唐高宗时宰相)、孔颖达(孔子的第31世孙);

虞世南(著名书法家)、褚亮(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他爹)、姚思廉(史学家《梁书》、《陈书》作者);

李玄道(李世民他叔)、苏勖(隋宰相苏威之子)、薛元敬(薛收的侄子)、苏世长(李渊旧交)、李守素、盖文达、蔡允恭、颜相时、陆德明。

除此之外,双方在关键位置上,还都安插的有自己人,玄武门之变时,我们会详细讲。

2、权力上双方的实力

李建成为太子,毫无疑问是帝国的二把手,所有军国大事,都参与谋划。

李元吉为齐王、司徒、并州大都督,兼门下省长官侍中(隋朝叫纳言,也就是宰相)。

门下省相当于美国的国会,负责审议中书省的决策。如果他们认为决策不合适,可以反驳回去。

如果合适了,就把决策交给皇帝,皇帝再签字盖章。门下省职工就是大名鼎鼎的给事中,到明朝时候发展成了言官,天天有事没事,总喜欢找事的那群人。

李世民的名头则比龙妈还多,实际领有的官职包括:

天策上将、太尉、司徒、尚书令、中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左右武侯大将军、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上柱国、秦王。

这其中有几个职位非常重要:

尚书令是尚书省的老大,但为了防止权力过大,实际上很少任命,一般都由二把手左仆射履行第一宰相的职务。

整个隋朝,只有杨素担任过一年左右的尚书令,但是没过多久,就死翘翘了。而整个唐朝,也只有李世民和唐德宗李适担任过尚书令。

中书令,就是中书省的老大,可以叫做宰相。中书省相当于美国总统的智囊团,帮助领导人做决策、写文件。

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就相当于华北地区所有省的老大,其官员、兵马全部受李世民节制。

左右武侯大将军、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也就是唐朝所有的禁军,在名义上全部由李世民统领。当然,想调动还是需要李渊批准的。

不过,这为李世民拉拢李靖、李世绩两位大将提供了便利。

天策上将权力更是大的不得了,这是李世民一战擒双王之后,李渊封无可封才发明的官职,意思就是老子没啥可封你的了,你这官是老天爷封的。

该官职有哪些权力呢?

1、地位仅次于皇帝和储君太子,位于其他所有王、公之上。

2、在洛阳建天策府,为武官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初唐所有禁卫部队)。

3、李世民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官员。

后来,李世民被逼无奈,想跑到洛阳,建立一个自己的小朝廷,就是这个原因。

李建成是唐帝国的二把手。李世民是三把手。李元吉是四把手。

但是,由于李渊的纵容与溺爱,三个人的实际权力都差不多。李建成发布的太子令,李世民和李元吉发布的教,以及李渊发布的诏书,竟然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很多部门也不知道该听谁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先收到谁的命令,就按谁的执行。

更无语的是,这父子四人,还都住在太极宫内。李世民住在太极宫西侧的承乾殿(承庆殿),李元吉则住在东侧的武德殿,李建成住在更靠东边的东宫,李渊则住在中间。

唐太极宫(大兴宫)平面图,东西宽米,南北长米

成年皇子除太子之外,还让住在皇宫,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而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人,竟然还可以骑着马,带着弓箭、大刀,随时出入李渊的寝宫。

一家人要在半路上遇到了,也不用行君臣之礼,只用像家人一样打个招呼就行了(昼夜通行,无复禁限……太子、二王出入上台,皆乘马、携弓刀杂物,相遇如家人礼)。

另外,李渊竟然还允许三个孩子,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具体为李建成人,李世民人,李元吉不详(募壮士,多匿罪人),但几百人肯定是有的。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李渊的纵容,简直就是给三个要打架的儿子,一人递了一把刀子。只是他不知道的是,这几把刀子最后还会插在自己身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