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之,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很多人估计会听说过这样的传说:“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个白袍就是说的陈庆之。那么问题就来了,陈庆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竟然有如此的传奇?
陈庆之(年~年),字子云,江苏省宜兴人,南朝将领。在很小的时候当梁武帝萧衍的随从。后以军功升为武威将军,非常有胆略,可谓带兵有方。说来也甚为奇怪,陈庆之本来是梁武帝旁边的一个棋童,他的主人梁武帝也特别喜欢下棋,两人常常彻夜下棋而不眠,连侍卫都熬不住了,两人还在乐此不疲的下棋。陈庆之从小身体就非常瘦弱,不善于弓马,甚至连骑马射箭都不会。陈庆之在中年以前根本就没有上过战场。那么问题就来了,陈庆之什么时候带上白袍军,开始带兵打仗了?
北魏末年,天下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萧衍为助北魏王子元颢派陈庆之率七千士兵护送他到洛阳,到睢阳时,守将丘大千拥有七万的强大兵力。陈庆之用计谋打败了对方。等到援军到了之后,陈庆之面对二十多万的敌军主动出击,结果再次获胜,随后陈庆之又率领白袍军攻下了虎牢关等处,一时间,陈庆之在对方的眼里就非常的厉害,投降者甚众,据不完全统计,在这14个月内总共打了五十多场战役。说明陈庆之还是非常善战的。以至后来民间流传的这样一句孩子们嘴中的经常说唱的一句话:“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正史中很少提及陈庆之的出身家世,说明陈庆之是出身寒门的庶族。众所周知,在南北朝时对门第出身是非常重视的。因此作为庶族出身的陈庆之,必须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出身。
刚才说到陈庆之出身贫寒,实际上他直到中年才掌握军权,他带领人的白袍军,但屡次打败十倍于己的敌人,因他和自己的士兵都身穿白袍,故被称为白袍军。
在晚年的时候梁武帝再次派陈庆之去伐东魏,但对方守军太多,受到失败。之后陈庆之又被派到豫州赈灾,安抚百姓,接着开仓放粮,百姓非常深感他的恩德。
说来你也许不信,如此善战的陈庆之却不擅长骑射,武功也不好,就连弓都拉不开。据《梁书》记载,陈庆之射不穿札,马非所便,非但如此,他的身体自小便体弱多病。在晚年更甚,所以最后因病而终。
那么问题就来,陈庆之为何能够历经百战而不败?总结说来,原因有四:
第一个原因,陈庆之的确有军事指挥的才华,这种与生俱来的军事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个原因,陈庆之对士兵很会安抚。《梁书》说到“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陈庆之善于安抚将士,对有功之士进行封赏。陈庆之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
第三,此时的政治形势,梁兴魏衰,这是给陈庆之夺得胜利的一个好机会;
第四,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陈庆之训练了一批军纪严明的军队,通过杀戮来激励士气;因此他的军队士兵都很狠!
第四,陈庆之很会学习对手的长处。例如他就令自己的手下士兵学习北方的骑兵战术和战略。这样战胜对方机会就很多。
第五,陈庆之被南朝梁作为了一个形象大使进行了包装宣传,实际上陈庆之也不是什么常胜将军。
英雄莫问出处。陈庆之这个人出身寒门,41岁之前基本就是陪着皇帝下棋娱乐,41岁之后才算走向疆场,获得战争的胜利。这个人不仅长得斯文,柔柔弱弱的,根本就不像个武将。他对人也很恭敬,性格谨慎,举例子说,他每次奉诏之前都要沐浴更衣,干干净净的。而且生活极其朴素,可以说除了下棋之外,基本没有私生活,绝对是个中规中矩的老实人。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个老实人,上了战场居然一改书生之气变成了威风凛凛的大将,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由此看来,真的是英雄莫问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