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秦国,根本不是罗马,竟然在印度

南朝年间的《外国传》提到,当时外国有一句话流传已久,“中国人众,大秦宝众,月氏马众”,就是说中国人多,大秦国的宝物多,大月氏的马多。

历史上的大秦国,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是古罗马或者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国外的意见不一,有人说大秦是古埃及,也有人说应该是古叙利亚,总之都在地中海沿岸。

东罗马帝国地图

最早记载大秦国的是《后汉书·西域传》,文中说,大秦国一名犁鞬(jiān),由于在海西,又叫海西国,疆域几千里,有四百多座城,是周边几十个小国的“大哥”。

那么大秦在哪里呢?文中又说,去大秦,要先到安息国最西南部,然后“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其土多海西珍奇异物焉。”《三国志》引用的《魏略》中也说,“大秦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故俗谓之海西(也有史料说在条支东边)。”

安息国是古伊朗地区,《后汉书》和《魏略》提到的海,很多人认为是里海,过了里海,就进入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可是翻阅中国古代史料的记载,这个结论显得有点武断,不少疑点无法解释。大秦国或许和罗马八竿子打不着。

习俗、人种及物产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国“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皆髡头而衣文绣,乘辎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

种桑养蚕,穿绫罗绸缎,座车有车厢和盖子,出入击鼓,打着旗帜,看来大秦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中原王朝很像嘛。

问题来了。公元6世纪到7世纪以前,丝绸技术还没传到东罗马(埃及也没有),而东汉时期大秦的丝绸显然已经普及,时间早了四五百年。

《西域传》后面还有一句,大秦国“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意思是这个国家的人和中国人长得差不多,所以被中原王朝称为“大秦”。这就更奇怪了,如果是罗马人,和中国人的肤色、相貌差别还是很大的。

金缕罽

物产方面,世传大秦宝物多,《西域传》里也说该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

然而,“刺金缕绣”和“金缕罽”属于罽(jì)宾文化,也就是以西域古国罽宾(又叫劫宾、羯宾)为代表的一种地区文化,和罗马不沾边。罽宾国位于阿富汗和克什米尔之间,中亚地区及天竺也流行刺金缕绣。

还有大秦的土特产之一“骇鸡犀”,葛洪的《枹朴子》里说,“骇鸡犀”即“通天犀”,《岭表录异》、《广东通志》等均有记载,这是一种南亚才有的犀牛角。

如《资治通鉴四库》记载,“交趾惟通天犀最贵,角有白理如线,置米群鸡中,鸡往啄米,见犀辄惊却,南人呼为骇鸡犀。”也就是说,交趾(古越南地区)出产的犀牛角里骇鸡犀最名贵。而东罗马是不产骇鸡犀的。

关于大秦国和中国最早的官方接触,据东汉人郭宪写的《别国洞冥记》里说,“(汉武帝)元封三年,大秦国贡花蹄牛。其色驳,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据现代考证,花蹄牛是南亚的印度瘤牛,罗马也没有。

《别国洞冥记》是野史,《后汉书》记载,“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大秦进献的这几样东西在南亚很常见。世传大秦宝物多,可他们不远万里来一趟大汉朝,却只带了这几样平平无奇的见面礼,所以文中还说,“大秦宝众”可能是吹牛。

这里需要注意,大秦国使者借道日南到了中国。

日南的方位

大秦和天竺

汉朝设立的日南郡在越南中部。大秦国使者从越南地区来中国进献,史书的记载不止一次。

如《晋书》提到,西晋太康五年,“林邑、大秦国各遣使来献。”这里把林邑和大秦放在一起说,是因为他们都是从南方过来的,林邑就在越南境内(占有日南郡南部地区)。

《梁书》里说的更清楚,“汉元鼎中,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后汉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就是说,自两汉以来,大秦和天竺的使者都通过日南郡来中国进献。

古天竺遗迹

这又说明一个情况,大秦和天竺各国应该离得不太远。如南朝《宋书》里也说,“若夫大秦、天竺,迥出西溟(西海)。”

汉和帝永元年间,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因海路太遥远又放弃了。《梁书》记载,大秦与中国通商,通常取道扶南(也在中南半岛)、日南、交趾,但扶南等南方国家很少有人去大秦。

直到东吴孙权年间,“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朱应、康泰访问了以大秦和天竺为主的一百多个国家,并写了游记。南朝梁时,与该地区的国家交流更多,还有关于那些国家风土人情的《海南传》。

印度东北某邦人

古天竺在印度地区,即南亚次大陆,离罗马简直十万八千里。以上记载虽然没有提到大秦的方位,但《后汉书》记载的大秦国还有这样一段话,“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

这里说了,大秦和安息、天竺的贸易往来大都在海中进行,那么这个海会是里海吗?当然不可能,天竺和里海相距七八千公里,而里海只是个内陆湖,天竺的船也开不进去。

大秦和天竺、安息进行海上贸易,肯定离自家门口不远,从地图上看,可能是阿拉伯海或者孟加拉湾(国外有人认为是波斯湾)。

说到这里,要进一步了解大秦,还得看看“西海”在哪。

青海湖古称西海

西海谜团

前面说过,大秦在西海之西,又叫海西国。至此我们已经确定,这个“西海”不是里海。按照《后汉书》的记载,从安息最西边“南乘海,乃通大秦”,往南是波斯湾,或者直下阿拉伯海。

古代较为明确的西海概念有两个,一是青海湖,这个史料记载很多,不用多说。二是古蜀地区。四川明明是陆地,怎么会叫西海?还真是这样的,古代有“陆海”的说法。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司马错劝秦王伐蜀时说,“夫蜀,西僻之国也……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唐朝学者司马贞在注释里说,“西海谓蜀川也。海者珍藏所聚生,犹谓秦中为陆海然也。其实西亦有海也。”

川蜀当然不是海,但司马贞说,川蜀再往西也有海。那么,往西南方向,最近的是孟加拉湾。

东汉的甘英去大秦,到了西海边,听说乘船得几个月,于是放弃了行程。但里海和波斯湾的宽度都不足以吓退甘英,横渡阿拉伯湾或者孟加拉湾倒是够喝一壶的。

呼之欲出

顺着这个思路,笔者先借用以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位网友的推论,古书记载的大秦可能就在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结合的地区,包括印度东北部。由于被大山环绕,古代中国与该地区交流只能通过遥远的海路。

这个观点的依据来自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其中“海外诸国”里记载,“大秦为西天竺诸国之都会”,意思是古印度地区西部的各个天竺国都以大秦为都会,说明天竺各国离大秦不远。但这里没有说大秦在东还是西。

如果大秦国在南亚次大陆,就可以解释其物产、对外贸易等疑点。但还是无法解释大秦的人种及习俗为什么和中原如此相似。

对此,那位网友大胆推论,大秦人的先民可能来自古蜀国,古蜀国被秦国占领后,一部分漂洋过海,来到南亚次大陆建立了国家(要说这种推论也不是毫无来由,印度东北某邦人和中国人长得几乎一样)。但这终归是猜测,缺少直接的证据。

网友假想的大秦国

结语:关于大秦不是东罗马的证据,《宋史》里也有个记载,北宋至道元年,宋太宗赵光义接见了一个来自大食(古阿拉伯国)的商人,问他国家的情况,商人说“(大食)与大秦国相邻,为其统属。”

这里没有提及大秦在大食的哪个方向,只说是邻国,并且大食还是大秦的附属国。历史上,大食从来没有被东罗马帝国统属过。再说东罗马在唐朝前期就已衰落,连叙利亚行省都弄丢了。

西安某博物馆有一个“大秦景教碑”,据说立碑时间是唐朝建中二年(年),来自古叙利亚。这个石碑倒是印证了国外的一个说法,大秦就是古叙利亚(当时叙利亚已经脱离东罗马年)。

问题是,按照《岭外代答》的记载,天竺各国的人怎么会跑那么远,去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

笔者认为,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权更迭、疆域变迁,中国各朝代记载的大秦应该不止一个。因为古叙利亚的物产、习俗及人种也跟史书记载的大秦不符。可能此大秦非彼大秦。最接近史料描述的大秦国,仍然是个谜。

参考文献:《史记》、《后汉书》、《宋史》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