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鲜为人知的广西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广西历史,我是威叔!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桂平风情!
《大桂平传奇》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前言
翻开词条查阅,会发现以大洋镇做地名的有六个,其中浙江三个,福建两个,广西一个。这也说明了这个名字太普通了。
比较了一下,会发现各自的历史沿革其实都差不多,都是从一个小小的村庄发展而来。把它们放到历史长河中,或许都只不过是一颗小小的砂砾,毫不起眼。但是把它们放大会发现,其实它们也是各自精彩的。
比如说桂平的这个大洋镇!
1
大洋,名字来源于境内的大洋河。
明末时期,由于这里地理条件优越,是浔州府城(今桂平)与鬰林州城(今玉林)之间的交通必经之道(更是处在贵县,桂平,容县,玉林连线成的不规则四边形中间位置),人们往来方便,于是逐渐发展成圩,附近有个大洋村,属于桂平二十一里的上都里三堡范围。
发展到清代,大洋圩已经是桂平南区与鬰林集市贸易的重点交换之所,是区域内比较繁盛的一个圩场。在古代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朝代中,民以食为先,粮食当然是谁都缺少不了的。偏偏正好大洋河边上的大湾(地名)盛产大米。所以这个圩场主要交换和经营的是大米。按《桂平县志》记载:大洋圩有大小铺户二百余家,米牛燕俱盛,以米为大宗。
大湾盛产粮食也是得益于郁江的滋养,因为这个地方地处浔州平原的腹地,地势平坦,而郁江正好在此处拐了一个大湾,千万年的冲刷下,给了这里富饶的养分和平整的土地。
靠着这些谁都不能却的粮食,使得这里商贾云集,人稠集密,好不热闹,随着财富的累积,这里的人们变得富甲一方。
2
贸易繁庶,自然就对交通有需求。就像如今的一个口号,“要致富,先修路”。因为在古代人们运货物的交通工具一般都是牛车或者马拉车。路的平整与否,关系到所装载货物或者载人的安全。所以这些缙绅大户人家都愿意捐钱修路,因为最终方便和得利的还是自己。
还有就是古代的缙绅大户人家都惜命,希望家族长盛不衰,财富也就长久不断。他们都相信福报因果的传统文化理论,比如“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而修路建桥,福泽乡里就是一种功德的体现,被称之为善举。
按照迷信的说法,就是在阎王的功德簿上是打勾的,古代传说人死后下地狱,阎王就翻看功德簿根据这个人做的好事多还是坏事多,再定这个人的来世。所以他们对于交通建设都是很舍得捐资助建的,于是他们就铺路修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修建横跨大洋河的大洋桥了。
3
大洋河,又称绣江,源出大容山,流经大洋圩,最后注入郁江。古代没有修渠筑坝之前,是可以通航的。每到丰水期,变得如同汪洋一般,故名。这对于商贸往来来说,不亚于一道天堑,虽然有摆渡,但是也是有安全隐患。毕竟运载的都是粮食和人。
所以,就有缙绅大户出头倡议建桥了。按地方志所载,大洋桥倡建者叫李勉贤,这个李勉贤是罗播人,是当地缙绅大户的代表。那时候在坊间传说桂平南区和玉林交界的周边区域有四大经济实力强大的家族,即“平山梁(鬰林·梁书龙),石山萧(鬰林·萧承煊),马平姚(姚大鸾),罗播李(李勉贤)”
“李”是桂平大姓人家,他们祖上可以上溯到两晋时期,为躲避战乱,由中原一路南迁从福建入岭南的广东,接着开枝散叶,然后再到广西(包括桂平),现在罗播,大洋,大湾这些地方李姓人家还是非常多。
在他倡议下,平山梁(梁书龙),石山萧也附议慷慨解囊,于是一座横跨大洋河的大洋桥出现了!据统计,建此桥总共花去二万余银白银。
4
大洋桥,坐落在桂平大洋乡圩旁,横跨大洋河,五拱六墩,长近四十米、桥宽不到六米、桥高约八米。刚修建成的大洋桥全部是红砂石条结构,桥栏红砂石凿孔雕纹刻字,石刻精美,极富观赏性,成为一方风景,还被誉为广西第一坚固的大石桥。
据词条介绍:
每个墩尾伸出桥身两米多,桥墩头部为鸡胸形,俗称桥胸,借以减少流水的阻力。伸出桥身的桥胸最短为3米,最长为9米。这4个桥墩,建桥时曾分别筑有2米多长的鱼、虾、龟、鳖,活灵活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江中的第二跨,筑有石碑一座,上书“中流砥柱”,还筑有金龙,龙头向桥,龙尾摆向上游,活像一条游龙。
从词条可以想象,当初它是多么的漂亮精美。由于年久失修,这些构件装饰已不存在了,估计都沉到大洋河中了,什么时候组织打捞一下,让它们重见天日?
桥建成后,这一区域的众多名流绅士。除了捐金留名(桥头有捐建碑刻),更多的是题词千古。据说,此桥保存石碑块,记载了建桥的史实。比如“乐洋自此无双渡,玉水从今第一桥”,“南北贯通两岸相安存一统,后先建造中流有所托济群生”,“马迹鸡声行人履坦,蛟腾凤起学士留题”,“同臻彼岸”等等。
可惜的是,随着岁月流逝,很多题词都变得斑驳和模糊不清了。这些题词中,最有名的当属“风雨乐洋”。
5
大洋桥其实最初的名字叫“乐洋桥”。为什么叫乐洋桥?这就跟一副对联有关了:
风尘内奔走贤豪暂停骖群歌适乐,
雨雪中驱驰名利且驻足共庆观洋。
这副对联镌刻在桥头的风雨亭门的两侧。至于如今网上和词条中流传得多了的那个“了”字的对联:“风尘内奔走贤豪暂停骖群歌适了乐,雨雪中驱驰名利且驻足共庆观洋。”只能说是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的作品了。
作出这副对联的人是鬰林岁贡生黄秉璠,原书者为候选训导岁贡生北邑(应该是北流人)梁书纲。估计是桥建成之后,搞了一个类似剪彩的仪式,请来了在浔州,鬰林交界的区域生活圈子中的一些缙绅和贤达。
然后这两个人应邀分别一个作对联一个写,没想到,这就成就了“风雨乐洋”的佳话。
6
从对联中也能感受到这份喜庆。
对联的内容就相当于表达在看到大洋桥建成时候的景象,然后即兴而作的佳作。意思就是说文人豪客经过停车下来载歌载舞庆祝一番,一起看看大洋桥的风采。为此,当时的浔州知府魏笃也驱车前来祝贺,带古代,这是大事啊!他来到后,写下这篇《建桂平县大洋市河桥引》。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文末写了时间“同治十一年建修,十三年落成”。这个时间和词条里的时间有点差异。同治十一年是公元年,建成是公元年。而词条里写的是公元年竣工。
7
历经一百四十八年,这座“乐洋桥”也饱经沧桑。如今依旧横跨在大洋河上,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就是不知道它还能坚持多久?如果不翻修维护,这座地方文保也是岌岌可危吧?
听说现在新桥已经通车。对它来说也是好事吧。因为风雨亭也已经加固了地基,并修葺一新,重新焕发出新貌,期待这乐洋桥也能换来新颜,到时候威叔走上一次!
期待!
下集更精彩,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