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幼升小了,比起幼升小,更应该关注这些

我家娃马上六岁了,我们即将幼升小。

要说完全不担心,那也不是真的。毕竟,幼儿园和小学差别也还是蛮大的。孩子们从无忧无虑的玩耍转变到更多的侧重知识的汲取,对习惯、秩序、情绪管理等要求更高。

所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和队友关于幼升小也有一些思考。

关于亲子关系

我自己是在一个超级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的。

我成长的过程中,也不是没有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总知道,不论我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父母都是坚强的后盾,他们会无条件的支持我。

所以,轮到我自己当妈妈了,虽然我有时候忍不住还是会“吼”孩子,但我还是蛮注重亲子关系的。

熟悉二娘的人知道,去年我开始给孩子写信了。

最初是因为我看了吴军博士所写的一本书叫做《态度》。这本书其实是一本家书合集。吴军通过写信的方式,和青春期的孩子们进行沟通,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特定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我觉得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既和孩子沟通,又在孩子的成长中留下了痕迹。也许等孩子长大了,父母和孩子重新翻阅这些书信,回想起成长的点点滴滴,也会蛮感慨的。

正巧,去年6月份,我参加了一个大型会议,会议上有邮筒和纪念封,我就给孩子写了一封信。

那个时候,我们和其他上海人一样,刚刚经历了4~6月的居家。刚满5岁的孩子,其实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居家、妈妈为什么要做志愿者……我也不可能把信的内容写的太深,只是简单的写了几句鼓励孩子。孩子收到信很惊喜。

年前,我又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蛮长的,加入了很多对未来的期许。

说实在的,以孩子的现在的认字量和认知水平,指望他能领会父母的期待和良苦用心,恐怕也难。我只是希望,年尾我们一起拆开这封信,他能体会些许。若干年后他长大成人,重读这封信,兴许有不一样的想法。

当然,亲子关系也渗透在点点滴滴。平时一直坚持的亲子共读,一起参观博物馆等等。孩子知道,妈妈有妈妈的坚持,妈妈也有自己的情绪;但是,妈妈还有对他的爱。

关于“鸡娃”

儿子马上要读小学,“鸡娃”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现在关于“鸡娃”也有很多种说法,比如“素鸡”、“荤鸡”等。更有海淀家长以一己之力拉动全国家长“鸡娃”,raz、小红书、倾听者随之走红。

话题扯远了,如果我说我自己完全不焦虑,那是不现实的。

去年,我有向一个朋友“取经”。他家娃妥妥“别人家的娃”,在小学里是大队长,学的是提琴和钢琴,滑雪经常参加全国的各种比赛,写的一手好书法,奥数英语样样精通。

说到幼小衔接,他告诉我,他儿子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已经能做出小学二年级的奥数,熟练地掌握了拼音,早就能够自主阅读。

我陪孩子的时间比较多,但基本上还是按照孩子的兴趣在进行主题式学习,对学科类的学习不算多。

所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也增加了孩子幼升小学习的内容,通过各种中文分级绘本拉升他自主阅读的能力,我们为此读了《小羊上山》《迪士尼我会自己读1~4》;使用动画《numberblocks》引入他对数学的兴趣和进行初步启蒙,然后通过加减法计算练习精准度;同时同步开展古诗等的学习。

我自己体会,如果时间比较充裕,每天学习的内容不要太多,难度不要拉得太高,稳扎稳打进行就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各学科的平衡——一门学科掌握的好很容易,但如果孩子排斥某个学科,对他未来的发展就不好了。

比如,我家娃看了看数学的动画,似乎数学就入了门,我们没有过多操心他就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还掌握了部分乘除法。但是,中文的自主阅读对他来说就是一个难关。我们平时没少做亲子共读,可他绝对不是那种读着读着就把汉字掌握了、还能通顺连读的那类娃,需要每天坚持下功夫。于是,除了选择难度适合的图书,老母亲各种吹嘘、鼓励跟上来。

关于那个大名鼎鼎的争论“是不是要提前学”的问题,我也请教过一些一年级的父母。他们告诉我,拼音等内容在小学里讲得飞快,如果不课后或是提前下功夫,孩子很难跟上。而且,孩子提前学会一些小学内容,他们会更有信心,对于顺利完成幼升小过渡也很有帮助。

如果这算“鸡娃”,那我也是“鸡”的吧。但总体来说,计划要适度,量和难度都要合适。不是为了“鸡娃”而“鸡”,而是为了更好的打基础,为了让孩子在小学里对自己更有信心。

关于兴趣培养

时代不一样了,现在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孩子们也对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期待,希望了解更多的不一样的东西,探索不同的项目。

我儿子也是一样,我们前前后后也挖掘了很多的兴趣项目给他尝试。比如,他对建构很感兴趣,我们购买了很多乐高玩具给他进行搭建。我们一直希望他的身体能更好一些,所以也尝试了足球、乒乓球等不同的项目。音乐方面,他目前在练钢琴,虽然起步有些晚,练的也真的不怎么样。

专家一直说要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们的天赋,但是我觉得大多数的孩子都不过是普通人,往专业路线走都言之过早。很多时候,不过是他有兴趣,我们也还能够在承受的范围内就让他去试错,看看他自己到底是喜欢什么。

现在看来,他是一个好奇心旺盛的小男孩,对科普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

队友在看完流浪地球2之后,曾经和他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队友:如果太阳爆炸了,你会怎么做?

娃:我会给地球装上很多助推器,带着他跑。

队友:为什么不是造一艘航天飞船呢?

娃:因为附近没有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啊。

队友:那万一太阳爆炸很快来不及怎么办?

娃:太阳爆炸没有那么快,而且太阳离地球很远,爆炸要影响到地球也没那么快。

大概是看自己家的娃总会是好的,我觉得快6岁的娃有这样的认知,已经挺不错的。

我们家娃对科普的兴趣,我们主要是采用书籍、影视和参观的方式。当然,结合孩子的兴趣,也会进行一些主题式学习。

比如,孩子对黑洞、天体感兴趣。我们从中文到英文把差不多他能看懂的书籍买了个遍。选择的书籍的类型也蛮多样的,比如故事讲科普类型的《小小牛顿幼儿馆》等,偏重科普知识的DK系列等以及儿童漫画桥梁书。

我们和孩子一起看了《天宫课堂》的内容。老母亲还在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儿童版给他找了很多有关太阳系的视频。话说,陪娃长大,老母亲的技能也增加了不少,什么挖掘资源、英语、手工等。

上海各类场馆资源非常丰富。老母亲好不容易抢到了上海天文馆的票,带娃刷了两次,娃表示很满意。第一次刷过后,我约了好多次才实现了第二刷,儿子知道抢票不易,第二次刷时开心的问我:是不是在做梦?终于能来天文馆了。

对人体以及细菌、病毒等知识,娃也有浓厚的兴趣。我们买了医生仿真套装,里面有医生的“白大褂”、仿真X光片、牙齿制作、手术模拟等,非常生动有趣……相关的科普图书,我们也入手了不少。

看完《葫芦娃》动画片,儿子好奇电影的制作。我们去了上海电影博物馆,各种互动式体验让娃有了更多的见识。最近上海美影的《中国奇谭》走红,我打算挑适合孩子看的几集给娃看,这也算科普和艺术启蒙相结合了吧?

这些对成就一个“科普娃”有用吗?我不知道。但我想,也许就像种下一粒种子,在他人生某个时刻会突然发光吧。

至于音乐、运动,老母亲还在摸索中,貌似目前都是血泪史。我也希望有经验的爸爸妈妈给我介绍一下,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入门。

……

对于幼升小,我们和娃还要作出很多努力。比如,关于更好的控制情绪、自律……一起努力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