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锦自何来,色笔缘甚去浅谈江淹才尽

大家听过“江郎才尽”这个词吧,今天我们就聊聊江淹。

历经南朝宋、齐、梁兰代的颇有名气的文学家江淹(公元一年),六岁就能写诗,青壮年时期文名更盛,写了不少传诵一时或流传千古的名篇,谁知到了后期却才思锐退,所作诗文大不如前期,“时人皆谓之才尽”“梁书·江淹传”,因有比喻才思减退或作不出诗文来之“江郎才尽”的成语。历史上还有两则关于“江郎才尽”的传说故事,最早一则见于南朝梁钟峰(约公元—年)之《诗品》卷中;《文选·江淹恨赋》,李善注引刘瑶《梁典》亦曾记述此事。《南史·江淹传》除记载有梦郭琪索笔事外,还记有梦张协讨锦事;后又述梦郭璞索五色笔事,然后说:“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诗品》

关于“才尽”之说和与之有关的两则故事,后人有不少不以为然的看法.明末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苏江酸陵集》题辞》中说:“盖文通(江淹)之学,华少于宋,壮盛于齐,及梁,则为老成人矣。此“老成”为褒义,源于《诗·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本义谓年高有德,后转用以形容文章老练成熟,如宋黄庭坚《忆邢俘夫》诗“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即是。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苏江酸陵集》题辞

张博后面还说:“余每私论江(淹)任(防)二子,纵横骄偶,不受羁勒。若使生逢汉代.奋其才果,上可为枚叔、谷云,次亦不失冯敬通、孔北海,而晚际江左,驰逐华采,卓尔不群,诚有未尽.世俗传文通暮年才退,张载向锦,郭琪索笔,则几妒口矣.”把谓江淹“才尽”的人视为嫉妒者.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古诗评选》在评江淹《卧疾怨别刘长史诗》时说:“文通于时,及至不欲取好景,亦不欲得好句,脉脉自持,一如处女,惟循意以为尺幅耳。此其所作者自命何如也!前有任笔沈诗俗誉,后有宫体之陋习,故或谓之才尽。彼自不屑尽其才,才岂尽哉?”清代的姚湘于《惜抱轩笔记·》卷八中说:“江诗之佳,实在宋、齐之间,仕宦未盛之时。及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思旋乏,岂才尽之过哉?他们都不承认江淹“才尽”之说,而是认为其有才,由于各种原因是“未尽”。

王夫之认为当时文风存在着严重的“俗誉”、“陋习”,江淹是“不屑尽其才”,姚邢认为只是因为其“名位益登,业务经心”,才使得他“清思旋乏”,并非因为“才尽”,张博则认为江淹晚年“则为老成人”,把谓其才尽之说一律斥之为“妒口”所为。江淹晚年真的是更“老成”,才未尽吗?从其整个创作情况来看,根本不是这撇子,与其中壮年的前期相比.的确是后退不少,谓其“才尽”、“才退”之说是符合事实的.并非出于嫉.妒而放出的诽谤之语河戈们来看江淹的作品,江淹虽活到了梁初,但其现存的作品,可以说基本上都作于宋末齐初,为人传诵的名篇更几乎皆产生于宋朝末年。今本《江文通集》中的诗文,可以断定为南朝齐第一个皇帝萧道成称帝以后的作品就极少(萧道成称帝于公元年,时江淹虚龄三十六岁),而南齐武帝永明(公元年为永明元年,时江淹虚龄四十岁)以后的作品·,现在大部分已经散佚。《隋书,经籍志四》载:“《梁金紫光禄大夫江淹集》九卷。”小注:“梁二十卷”。《隋志》又曰:“《江淹后集》十卷。”现存的《江文通集》乃后人辑录而成,曹道衡先生推断,这里边应该“主要是原来九卷本中的诗文,至于《后集》十卷,可能收录了他永明以后的作品,但因为缺乏佳作,所以无人提及,终于大部分失传了。”

可见,江淹在齐永明年以后,写的佳作极少甚或无有,这不是“才尽”是什么?本文前面引到姚湘之文,他虽然一边说这不是“才尽之过”,一边又谓其“清思旋乏”,“清思旋乏”难道还不是“才尽”的体现吗?这不过是在词句上兜圈子罢了。

关于江淹“才尽”的两则故事,或许江淹真的做过这么一个梦,传扬开来,人们附会成了两个,或许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人们为了宜扬他“才尽”而编造出来的。这两个故事传播颇广,故为《诗品》、《南史》的作者所吸收,又因为这些著名典籍的记载而传播的更为广远,“梦笔”、“还笔”、“索笔”、“问锦”、“还锦”、“梦锦”、“裂锦”②等也成了形容与“才尽”有关之典。许楼《六朝文絮笺注》卷一评点江淹《别斌》曰:“极自然,极渊秀,有渊涵不尽之致,想是笔花入梦时也。”即活用江淹“梦笔”之典。这两则故事我们认为还是比较生动、美丽的,既不会像张博所说的出自于“妒口”,也不会似有的先生说的“这当是为了文饰其短而编造的逛言”.这两则故事即使是编造的,也不过是好奇喜怪的六朝人为形象的说明分才尽”而杜撰的,似难与恶意的攻击或阿谈奉承有什么干系。李白不是有“梦笔生花”的故事(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吗?与江淹“梦笔”、“梦锦”当同属一类。传说嘛传说,我们不必太认真地去看待.所以,我们真的来探究江俺“才尽”之因,当然也不能把这类传说当作依据。

今天就到这里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