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党恩乐迁新居,感良策喜脱贫困。”按照约定时间,我到达舒庆云新房时,新挂的大红对联透着喜悦。 站在门口的舒庆云一把拉住我的手,邀我走进家里,激动地说:“没有你坚持,我哪有这么漂亮的新房!” 看着舒庆云家整洁温馨、幸福美满的景象,我的思绪也回到了两年前。 年1月,经组织安排我负责结对帮扶从江县秀塘乡打边村7户贫困户,舒庆云便是其中一户。还没开始走访,就听说舒庆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钉子户”。 通过积极申请,舒庆云成为了年打边村易地扶贫搬迁户。可就在拆旧房搬新房的最后关头,舒庆云的态度来了个“度大转弯”,说什么都不肯搬了,甚至为了躲避上门劝说的干部,把搬迁房的钥匙退给了社区,外出务工去了。
梁红旭(右二)进村向周边群众了解情况
“不能再这样僵持。”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熔化这颗“铁钉”,并想办法通过电话与舒庆云取得联系。 “只要让我拆旧房,我就不搬迁。”果不其然,得知我的来意后,舒庆云态度十分强硬。 “是什么原因让舒庆云从积极申请到拒绝搬迁?”我决定刨根究底,一边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学习,一边深入走访了解情况。通过观察思考,我发现舒庆云户问题核心是之前未得到良好沟通而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有误解。 “舒哥,你现在务工情况怎么样,最近县里有招聘我发给你对比对比。” “舒哥,你放心,搬迁后你在村里的林地、田地产权都不会变。” ...... 找到问题症结后,我立刻开始了行动。 虽然经常会碰到一鼻子灰,但我始终坚持将这块“铁钉”捂热。 “你和嫂子都有一定技能可在城镇务工,女儿马上大学毕业了吧?儿子也需要找工作吧?在城里工作机会多些,为了孩子长远发展,移民搬迁是最好的选择。”舒庆云务工返村期间,我几乎每天登门拜访。 “梁书记,我和家里人商量了,决定搬!你是真心为我家考虑,有你在我放心!”终于,通过近半年的动员,舒庆云这颗“铁钉”被我的热情熔化了。
梁红旭(左)与舒庆云面对面交流
我趁热打铁,资助他搬家往返路费。没过多久,舒庆云拆除了旧房,将生活用品搬至安置房入住,夫妻两人就近就业。年,舒庆云户稳定脱贫。 得知舒庆云顺利搬迁的消息后,同事们纷纷向我“取经”,我想做好群众工作既要“身入”更要“心至”,这就是我的帮扶“诀窍”。 梁红旭,从江县秀塘乡纪委书记,年1月,经组织安排负责结对帮扶从江县秀塘乡打边村7户贫困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凌忠云整理编辑朱登芳编审尹长东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