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年间起,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其中蕴含着许多真谛:真诚、清净、平等、慈悲、随缘、念佛等等。其本身描绘的美好愿景,吸引着历代的人们,广泛传播于中原大地。“慧根”也是佛教的一种说法,“慧根”越佳,也就代表修佛天赋越好。有这么一种现象:每逢大的战乱发生,佛教就有大的发展。当人们无法追求现实生活的美好时,往往选择礼佛作为精神寄托。
而追求佛家真谛的远不止受苦民众,王公贵族也不能免俗。他们享受着人世间的繁华的同时,也憧憬着佛家的“极乐”。梁武帝就是一个“慧根”极佳的帝王,半世纪的统治生涯中,他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半生不近女色,这在历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汉初三杰”萧何的后代,萧衍有着极强的权术手腕和治国之才。一步步走上了南齐政权的权力巅峰,在38岁那年,他通过“和平演变”的手段,继承大统,建立了南梁。38岁听起来不小,但二十多岁的进士都被世人称奇,三十多岁的开国皇帝也是屈指可数的。
最初的大半生,萧衍都是一个绝对的好皇帝。每天公鸡打鸣,他就起床处理政务;披星戴月之时,仍然可以看到他奋笔疾书的身影。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梁武帝穿着破旧的衣服,喝着稀粥素食,做着“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事业。
上天不会亏待每一个奋斗者,在他的带领下,南梁连年丰收,最终实现了“小康”。“小康”就是后世大家王夫之,对于南梁繁华景象的评价,至今仍是热点词汇。二三十年间,整个江南完全换了一幅景象,路不拾遗、家有余粮,那个时代人们可以想象的美好生活实现了。梁武帝统治下的南梁,在后世受到了极高的赞誉,代表着南朝的鼎盛。
但连续两件事彻底击垮了梁武帝,一代英主向往起了青灯古佛。第一件就是他的弟弟萧宏,连连违法乱纪,萧衍看在亲兄弟的面子上没有追究。可萧宏竟然和他的女儿私通了,两人还谋划要杀害梁武帝。虽然没有成功,但这深深的刺激了萧衍,自己的女儿和弟弟合起伙算计自己,换成谁都受不了。
第二件就是梁武帝年轻时欠下的风流债了,前朝皇室一个有身孕的女子吸引了他。这个女子不久就生下了一个遗腹子,也就是前朝血脉。梁武帝却很喜爱他,给了他慈父般的关爱,最终吴淑媛还是告诉了儿子萧综身世真相。萧综在徐州之战中,率军投降北魏,梁武帝深受打击。
这两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梁武帝的人生轨迹,他开始向往起了青灯古佛。晚年的梁武帝先后四次出家,可见其“慧根”极佳。每次出家,百官都要花“大价钱”请他回去。这些钱都被用于修缮佛寺,重塑金身。
你还别说,一代英主的才华当真不可小觑,梁武帝在佛学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僧人必须戒荤食素,就是他精研佛经,创造性提出的理论。在梁武帝的号召下,全国僧侣全部食素,甚至这一传统流传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萧衍以身作则,不再食荤腥,不再近女色。至少从这一点来看,他是真心礼佛的,而不是求浮名。
但梁武帝的举动影响是深远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绘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景象。整个南梁掀起了修建寺庙的狂潮,不仅耗费了巨额的财产,也占用了大量成年男子份额。更严重的是全国范围内掀起的礼佛狂潮,僧人有极高的地位和待遇,使朝廷法令松弛,国内开始动荡不安。
人们崇尚的佛教开始兴盛,但伴随着的却是生活质量下降。国强民富的南梁,渐渐日暮西山,各种矛盾交错,许多百姓流离失所。
不久后发生的“侯景之乱”,彻底毁灭了腐朽的南梁政权。最初的八百人,在侯景带领下劫掠粮仓,聚拢了大量乱军和百姓,一举覆灭了昔日风光无限的南梁。梁武帝结束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统治生涯,身死皇宫之中。
事实证明:萧衍的勤政爱民造就了繁华的南梁,而青灯古佛只能毁掉一代英主梁武帝。“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潜心礼佛的萧衍我们无可非议,可大兴佛寺的梁武帝,却造就了南朝的彻底衰败。他信奉的梵音,是无法解救天下百姓的,而他用家国破灭亲身鉴证了这一观点。
参考资料:
《梁书.武帝上》、《南史》、《资治通鉴.梁纪》
本文系汉史钩沉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