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对江淹只有个“江郎才尽”的印象,把他当反面教材看。可事实上,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悲剧。相反还是个人生赢家。
有一种励志,叫做你猜得中开头,却猜不到结局。
01
虽然江淹被扣上了“才尽”的帽子,但他的才华毋庸置疑。
他六岁写诗,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却刻苦好学,二十岁就因为才华出众步入仕途,去教宋始安王读“五经”了。堂堂一个王爷,能让这么个年轻人去教,可不能随便含糊,必须有真材实料的。
他作品不多,就十卷,还失传了一部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只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句,但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一些评论家对他评价很高:
比如《梁书》和《金楼子》的作者就说,江淹的文采在当时堪称绝妙,可以说是杰出人才了。
魏征也认为,济阳的江淹、吴郡的沈约、乐安的任昉把天下的文章都学尽了,文章中的华彩比云霞还要璀璨,字句的铿锵比金石发出的声音还要响亮。
江淹厉害的是赋,是和鲍照齐名的大家,他的《恨赋》、《别赋》都是南朝时期的绝佳之作。但他的诗也不差。
他擅长拟古诗,模仿阮籍、陶渊明、谢灵运等人模仿得惟妙惟肖,还时常让后人错认。
冯班在《钝吟杂录》中对江淹的《拟古三十首》作出了“如抟猛虎,捉生龙”的评价,认为如今写拟古诗的人气韵都不如江淹。
江淹的文笔甚至可以让他在危难中化险为夷。记得有一次有个叫郭彦文的县令因为贪污受贿被抓,不知是不是因为嫉妒江淹有才受宠,在供词中写了些话连累了江淹。
江淹一个悲愤交加,便在牢里写下了妙语连珠的《诣建平王上书》:
“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於燕地,庶女告天,振风袭於齐台,下官每读其书,未尝不废卷流涕,何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信而见疑,贞而为戮,是以壮夫义士,伏死而不顾者以此也……”
大概是这篇文章把建平王惊艳到了,觉得这是个人才,还是留在他身边做事比较好,二话不说,直接将江淹从牢里放出来了,并且委以重用。
可见,江淹的文学造诣远比我们想象得要高。
02
江淹还特别有性格。
齐武帝之后,文坛流行起了一种叫做“永明体”的新体诗,对声律的要求简直苛刻,并且追求华丽的辞藻,导致大家写文章都像个扭扭捏捏的小姑娘,看上去都一个样。
可是这是新潮流嘛,大家都想跟过去蹭热点、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