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六奇书札”正名:清初名臣
傅弘烈书札的新发现
赵灿鹏
赵灿鹏,云南洱源人,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宋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与古文献学研究。著有《汉宋相假: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梁书诸夷传异文比勘》,整理有《梁书》(中华书局点校本修订本)、《苦榴花馆杂记》《五代两宋监本考》等。
提 要:论文以文献内外双重证据,考证清初名将吴六奇传世稀见著作《吴六奇书札》题名之误,其作者实为清初名臣、三藩之乱中岭南战场的关键人物、忠勇殉职的广西巡抚傅弘烈。书札计一百六十三通,内容以傅氏与两广、江西官员及亲友的私人信件为主,为其宦海生涯与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是研究清初历史,特别在三藩之乱期间,两粤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吴六奇 《吴六奇书札》 傅弘烈 三藩之乱
清初名将吴六奇(-),是广东潮州海阳县丰政都汤田乡(今属梅州市丰顺县)人。他先仕南明桂王为总兵,清顺治七年(),迎降平南王尚可喜(-),授协镇潮州总兵,驻镇饶平,后实授总兵官,给左都督衔,加太子太保,晋少傅,卒赠少师兼太子太师,赐谥顺恪。他在为清廷平定全粤,取得粤东海防主控权,打击明郑集团势力方面,曾立下卓著功绩[1]。不仅如此,在《聊斋志异》等众多清代文学作品中,还记载着他与海宁名士查继佐的生死交谊传奇,堪称近三百年人间之佳话[2]。近今更有查氏后人、蜚声国际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在其名著《鹿鼎记》中,除查、吴交谊之外,将吴六奇描写为身在满营心在汉室,是一位具有高超武学与侠客风骨的大英雄[3]。此一传奇影响之长久深远,非比寻常,经三百年之层层累积,吴六奇大名之脍炙人口,可谓其来有因。
近年友人潮龙起教授撰写《吴六奇正传》(山东画报出版社,年),书中附录吴氏两部稀见著作《吴六奇书札》和《忠孝堂文集》,供读者进一步研究参考之用。受潮教授委托,笔者将文集和书札的点校稿拜读一过,不想却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吴六奇书札》的作者并非吴六奇,而是清初名臣、在三藩之乱中忠勇殉职的广西巡抚傅弘烈。
《吴六奇书札》原为抄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近年先后收入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广东人民出版社,年)与纪宝成主编《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影印出版。全书收录一百六十三通书札(其中失题十八通),卷首有聂崇一辑《记吴六奇将军》一篇,卷末有聂崇一《补记》、《吴顺恪之家传》二篇[4]。
首先引起我们疑问的,是其中致平南亲王尚之信(-)的两通书札。第一通《致王爷启》,言“溯自先太王骖鸾上乘,已经一载……盖由义海恩山,宛然如昨,遂致羹墙恍惚,靡刻难忘也……谨备祭品数种,伏望殿下叱致宝幢之侧”;另一通《致平南亲王启》,言“惟先太王勋超百代,忠炳千秋。升遐之日,山陬海澨,莫不悲号躃踊。某受恩深长,抱痛弥切。兹闻圣天子恸念前王,特颁御祭……某征师远涉,敬逢大典,弗克骏奔在庙,少效微劳,负咎如何。谨专员代躬叩候”。这里提到“先太王”云云,收信人当然是平南亲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背景为康熙十五年()十月尚可喜去世,次年()六月,长子尚之信袭爵,七月,朝廷特遣国子监祭酒宜昌阿等至粤赐祭之事[5]。按吴六奇于康熙四年()已经去世,他如何能在十余年后起死回生,写信给尚之信呢?
其次,书札中有一通《与金臬司》言:“……独是知己如老亲翁,……而乃从傍议论。不曰‘某老爷全不听我们言语’,则曰‘傅老爷不容我们说话’;不曰‘某老爷无一好将官’,则曰‘某老爷不善用人’;不曰‘我们不屑与随他’,则曰‘某老爷不容我们在身边’;不曰‘某老爷官兵全是乌合’,则曰‘傅老爷书生全不知兵’。弟每闻斯言,愧汗浃背……”如果书札作者是吴六奇的话,“傅老爷”三字从何说起?
第三,《复虞二球》一通,作者自述“弟文至巡抚,武至将军”,吴六奇职任饶平总兵官,“文至巡抚”云云,与吴氏的身份亦不符合。
那么,这些书札的作者会不会是另有其人呢?
据上引书札《与金臬司》称“傅老爷”云云,另一通《致傅天生》,亦言“叔侄情深,多年阔别……贤侄有心仕籍,愚叔自当留意,惟是同宗,未便亲题”,这些信息提示我们,书札的作者有可能是一位傅姓人士。
我们对清初两粤的官员履历进行核查,发现最有可能符合这批书札作者身份之人,是傅弘烈。
傅弘烈(-),后世因避清乾隆帝弘历讳,改写作傅宏烈,字仲谋,号竹君,江西进贤县人。明末流寓广西,南明永历帝时任迁江知县。清顺治十四年(),降于两广总督王国光,荐授广东韶州府同知。康熙二年(),迁甘肃庆阳府知府。七年(),傅氏密奏平西亲王吴三桂逆谋,坐诬论斩,九年()特命减死戍广西梧州。十二年(),吴三桂反。十四年(),傅氏佯受伪职信胜将军,招募义勇,从中反间。十六年(),特擢广西巡抚,加授抚蛮灭寇将军,晋太子太保。十九年(),为叛将马承荫诱陷于柳州,执送贵阳吴世璠处,以不屈遇害。敕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谥忠毅。二十一年(),诏广西建双忠祠于桂林,祀巡抚马雄镇与傅弘烈。雍正二年(),入祀京师昭忠祠,乾隆年间入祀京师贤良祠。《清史稿》卷二五二有传。著作存世有《傅忠毅公全集》[6]。
我们检读《傅忠毅公全集》,在集中卷八发现有四通书札,与所谓“吴六奇书札”完全对应。为清楚起见,兹作对照表如次:
表一:《傅忠毅公全集》卷八书启与“吴六奇书札”对照[7]
在这些对应的书札中,除了上表备注中所记,《傅忠毅公全集》本删去书札末尾一些礼仪性的套语之外,全集本与“书札”本在文字方面也有一些小的差异,这说明“吴六奇书札”并非根据《傅忠毅公全集》抄成,应该是傅弘烈书札的另一版本,很有可能是根据傅氏底稿编成。
细读未见于《傅忠毅公全集》的其他书札,发现还有一些证据,可以徵实我们的想法。如《致靖逆侯》一通云“忆承乏庆阳,密依大树”,按靖逆侯指清初名将张勇(-),康熙二年()傅弘烈任甘肃庆阳府知府,同年张勇任甘肃提督,十四年()封靖逆侯。《致江右帅总漕》云:“某瘴岭飘蓬,渴慕紫芝玉树;乡园桑梓,幸依蔽芾甘棠。”《致江西佟抚军》云“宁仅里闾乡井,仰荷覆帱”,傅弘烈为江西进贤人,故有“乡园桑梓”、“里闾乡井”之说,书札中且有《与进贤县》一通。又康熙年间,“特封傅生母但太君一品夫人,赠第会城,敕和硕简亲王、两江总督董卫国、巡抚佟国桢、总兵哲尔肯加意颐养”[8],书札《答康亲王》云:“某以碌碌庸流,荷沐皇仁深重,耄年老母,复荷恩纶。子母宠荣,千古罕见,縻身百体,未足□酬。”《致南昌令》云:“启者,家慈眷口,移居省会,所望少垂青盼。”书札中且有《致江西哲总戎》一通,凡此皆与傅氏身份符合。
上文提出质疑“吴六奇书札”的三个问题,首先致平南亲王尚之信的两通书札,康熙十九年()傅弘烈才去世,犹及见康熙十五年()尚可喜去世之事,并可以在次年写信给袭位的尚之信;其次,《与金臬司》言“傅老爷”三字,为他人对傅弘烈的称呼;第三,《复虞二球》言“弟文至巡抚,武至将军”,傅弘烈任广西巡抚、抚蛮灭寇将军,身份亦符。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所谓“吴六奇书札”的作者为傅弘烈,而这批书札也可以正名为《傅弘烈书札》了。至于此书何以被误认作吴六奇书札,聂崇一何以在书之首尾增补吴氏传记资料三篇,具体情形已难以详察。
新发现的《傅弘烈书札》中《致平南亲王》等二十六通,与《傅忠毅公全集》卷八《启平南亲王》等十一通书启,收信人相同,而内容不同,具体情形见下表:
表二:《傅忠毅公全集》卷八书启与《傅弘烈书札》对照
对读之下,这些书札内容互为印证,相得益彰。
傅弘烈的著作有《易理须知》、《经教汇集》、《秦草》、《粤草》、《端鸣草》、《烬余集》、《庆阳诗歌》等,但“年远散失”,其后人搜拾丛残,仅得《粤草》残本二卷,复搜輯疏稿、启牍若干首,合钞成帙,至咸丰年间,始付梓刻成《傅忠毅公全集》八卷(又首一卷)[9]。《傅忠毅公全集》收录书札五十四通,新发现的《傅弘烈书札》总数多达一百六十三通,去除与前者复重四通,新见书札计有一百五十九通。
《傅弘烈书札》内容以傅弘烈与两广、江西官员及亲友往来的私人信件为主,其中谈论军政时事,记述生平活动,表达人生感慨,为傅氏宦海生涯与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是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蕴藏着清初历史的许多丰富信息。根据我们粗略的考证,《傅弘烈书札》的收信人有平南亲王尚之信、尚之孝兄弟(十通),平南藩下总兵王国栋(二通)、时应运(一通),水师总兵张瑜(一通)、谭升(三通)、杨国泰(一通),和硕康亲王杰书(二通),两广总督金光祖(十一通),广东巡抚佟养钜(三通)、冯甦(四通)、金儁(三通),广东提督严自明(一通)、王可臣(一通),广西巡抚陈洪明(一通),广西提督马雄(一通)、广西左江镇总兵马承荫(三通),南赣总兵哲尔肯(一通),福建总督姚启圣(一通),甘肃提督张勇(一通)等等,凡此皆为清初三藩之乱期间的重要人物。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能逐一列举每通书札的内容。可以预见,《傅弘烈书札》与《傅忠毅公全集》二者合观,将成为研究清初,特别是三藩之乱期间,两粤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料。
就傅弘烈生平的研究来说,《傅弘烈书札》尤其能表现傅氏的心理状态与精神世界。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傅氏与释、道二氏人物往还的书札多通,包括海幢寺阿字和尚(三通)、丹霞乐说大师(一通)、澹归大和尚(一通)、熊僧(一通)[10]、逍遥观黄道人(一通)、张天师(一通)等。
海幢阿字禅师,法名今无(-),为广州海幢寺住持,著有《光宣台集》、《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等。丹霞澹归禅师,法名今释,字澹归(-),俗名金堡,为粤北丹霞山别传寺主持,著有《徧行堂集》、《丹霞澹归禅师语录》等。丹霞乐说禅师,法名今辩(-),历主丹霞、海云、海幢諸寺,后主持福州长庆寺,著有《四会语录》、《菩萨戒经注疏》等。阿字、澹归、乐说,皆为岭南高僧函昰天然禅师(-)弟子。天然于清初创建番禺雷峰山海云寺(亦称雷峰寺),后归此终老。康熙十七年(),傅弘烈捐资刊刻天然撰《首楞严直指》十卷。澹归与乐说书云:
豁大来,得手书,极慰老怀。竹君自是快人,可爱可敬也。《直指》每卷后列衔,但今释已作前序,吾弟当作一后序为缘起,具述竹君高雅爽拔之风,更有情致。刻成装订,与豁大赍送也。[11]
今本《楞严经直指》卷首乐说撰《刻首楞严直指缘起》,有“大中丞傅公竹君,遂捐资全刊流通……公昔守庆阳,今抚粤西,识度超卓,指麾敏捷,一举止间,悉不落寻常蹊径”云云,每卷之末皆有“太子太保抚蛮灭寇将军巡抚广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进贤傅弘烈捐资全刻”牌记[12]。豁大为澹归之使者。《傅弘烈书札》中《与澹归大和尚》一通,云:“昨得豁大到梧,备悉道履清喜,始慰鄙怀。”澹归与傅弘烈书亦云:“豁大归,具感护持成就之雅,已留数行于敝法弟,嘱其专使陈谢矣。”[13]二者若合符契,此亦为《傅弘烈书札》可信性之一证。澹归集中有为傅弘烈撰寿序一篇,往还尺牍五通,诗六首,词三阙[14]。现珍藏澳门普济禅院的澹归日记手稿,亦载澹归于康熙十二年()十月廿九日,“又为雷峰作傅竹君书……”云云[15]。据云傅弘烈本人为穆斯林先贤[16],他与释、道二氏人物的交游,是值得思想史研究者进一步探讨的题目。
傅弘烈是清初三藩之乱中岭南战场的关键人物,《傅弘烈书札》――这份一度被“张冠李戴”的珍贵史料的发现,相信将引起清史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咸丰年间,傅氏后人刊刻《傅忠毅公全集》时曾感慨:
呜呼!公生平心切报国,奋不顾身,栉风沐雨之余,两粤全复,功已垂成,而出师滇黔,复为降将所害,卒死于难,命亦蹇矣!乃翰墨留贻,从余烬中,而得其一二,犹遭家多故,不克速付枣梨,岂命蹇而文亦因之而厄耶?抑开雕之早暮,亦或有数存乎其间耶?[17]
如今《傅弘烈书札》的发现,上距傅氏故世已三百余年,虽一时“张冠李戴”,以至隐晦不彰,然其书历劫犹存,且有影印本暨点校本相继行世,化身千万广布人间,作者问题又水落石出,堪称一大幸事,孰謂一代名臣“命蹇文厄”哉!
[1]参见马楚坚:《试析吴六奇之保土捍民及其对明郑集团的打击》,《明清人物史事论析》,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年,第-页。
[2]据近人研究,查继佐、吴六奇交谊传奇中有讹传、附会者,不尽合乎史实,参见陈慧星:《大力将军、铁丐、雪中人――潮州吴六奇考述》,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等编:《潮汕文化论丛》,初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第-页。
[3]金庸:《鹿鼎记》,香港:明河社出版公司,年,第一回,第27-37页,第三三回,第-页。
[4]聂崇一(-?),字子才,广东恩平人。清光绪三十年()毕业于两广将弁学堂,奖五品顶戴;后派往安徽招募新军,驻广州北较场新军营任军官,训练新军;宣统元年()任水师巡防营第七、八营教练;民国初年任广东陆军第一师副官,后一直于军中服役;晚年解甲归隐,抗日战争期间去世。聂氏喜藏书,能诗善文,惜遗稿大半散失,编著有《恩平县志补遗》行世。
[5]释今释撰次:《平南王元功垂范》,《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第68册,第页。
[6]参见吴伯娅:《傅弘烈与尚之信――兼论康熙的平藩策略》,《清史论丛》,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年,第61-77页。
[7]资料出处:傅弘烈:《傅忠毅公全集》,清咸丰元年()刻本;《吴六奇书札》,影印钞本,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年,第二四册。
[8]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年,第一册,恩遇类,“圣祖加恩傅忠毅生母”条,第页。
[9]傅猷著识语,载《傅忠毅公全集》书末,清咸丰元年刻本,页码另起,1a-2b。
[10]此札内容为“老年台”云云,上一通《复丹霞李》则云“一则晨钟晚磬,心与白云俱闲;一则东征西讨,身随汗马同劳”,疑有错简。
[11]释今释:《与丹霞乐说辩和尚》,《徧行堂续集》,清光绪间释惟心钞本,明复法师主编:《禅门逸书续编》,台北市:汉声出版社,年,第六册,卷一〇,第页。
[12]明函昰疏:《首楞严经直指》,《明版嘉兴大藏经》,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年,第三七册,第、、页;参见汪宗衍:《明末天然和尚年谱》,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年,第87-88页。
[13]释今释:《与傅竹君抚军》之一,《徧行堂续集》,卷一一,第页。
[14]《傅竹君中丞寿序》,《徧行堂续集》,卷二,第39-40页;《与傅竹君太守(三则)》,《徧行堂集》,清光绪间释惟心钞本,明复法师主编:《禅门逸书续编》,第五册,卷二六,第页;《与傅竹君抚军(二则)》,《徧行堂续集》,卷一一,第页;《芙蓉山下行赠别傅竹君郡丞擢守庆阳》,《徧行堂集》,影印清乾隆五年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年,集部第一二七册,第-页;《寄别傅竹君太守之庆阳》,《徧行堂集》,《禅门逸书续编》,第五册,卷三二,第页;《寄韶州傅竹君郡丞》,《徧行堂集》,《禅门逸书续编》,第五册,卷三五,第页;《傅竹君招晤相江》、《留寄竹君中丞(二首)》,《徧行堂续集》,卷一四,第、页;《蝶恋花 寄傅竹君太守》、《风流子 酬别董苍水兼寄傅竹君》,《徧行堂集》,《禅门逸书续编》,第五册,卷四三,第页,卷四四,第页;《大圣乐 寄贺竹君》,《徧行堂续集》,卷一六,第页。
[15]转引自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清初岭南禅学史研究初编》,上海:学林出版社,年,第页。
[16]马明龙等收集整理《广西回族族谱家谱资料·傅氏宗谱》(载马建钊主编:《中国南方回族谱牒选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年,第60页;此谱为怀德堂族众编订,年木刻本)云:“自吾始祖弘烈公由江西进贤县游宦来粤,……”参见马文清主编:《回族谱序与宗源考略》,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年,第-页,序列六一傅氏。傅弘烈殁后葬江西进贤县六都北岭(今凰岭乡北岭,参见江西省进贤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进贤县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年,第-页),傅氏又有墓在广西桂林市临桂县旧村滚子岭回族墓地,有乾隆五十八年()立碑,上部为阿拉伯文,中以汉文书“清故显考耄寿傅公之墓”(陈育宁等编著:《中国回族文物》,宁夏人民出版社,年,第页)。但据学者近年研究,临桂县傅公墓与傅弘烈似无关系(参见蒋桂英:《临桂县“傅公墓”与清代广西巡抚傅弘烈关系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文集》,第十一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17]傅猷著识语,载《傅忠毅公全集》书末,页码另起,1b。
注:本文发表于《文献》年第2期,此据作者word排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赵灿鹏老师授权发布。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