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人如玉,君子世无双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说的是六朝古都南京,在此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在南京城东梅花山上的梅花谷和南京玄武湖畔,就都存有萧统像和昭明太子读书处。

萧统生于年,他的父亲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在位时间48年,博通文史,曾亲令编纂《通史》六百卷,并且亲自做序。他才思敏捷,文笔华丽,儿子萧统,继承了他的文学天赋。

萧统自幼酷爱读书,博闻强记,五岁时就曾经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不忘。平时生活中,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因此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文章书籍。《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只可惜拥有如此绝世才华的昭明太子,只活了短短的31年,真是让人痛惜,叹息,惋惜;斯人已逝,唯有当年他在江阴顾山栽种的那颗生长了年的大红豆树,依旧年年岁岁,引人相思。

据《江阴县治》记载,这颗千年古树,每过数百年,主干就会枯死,但是附近马上就会生出新干,如此生生不息,前年不朽。这种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大概也来自于年前的绵绵情意。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昭明太子传》记载:萧统,美姿貌,善举止。才华横溢,风度翩翩,但是却不好色。有一次,他在后池泛舟,有人建议此间当奏女乐,萧统不答,却吟咏左思的《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梁书》记载,做太子二十余年,不续音色,不近女色。

据史料记载,在22岁左右,萧统到江阴顾山编纂《文选》,同时受笃信佛教的父亲萧武帝的影响,萧统也深爱佛教,来江阴也为修佛礼佛而来。无意之中,在此和一个叫慧如的小尼姑相遇了。慧如不仅貌美,而且十分聪慧,且精通佛经,二人一见如故。

此后在庵堂内,二人倾心交谈,彼此倾慕,慧如也知道了萧统的真实身份。日积月累二人日久情深,相约缘定三生。萧统称他不久就要返回京城,征得父母的同意后,就来顾山,从此不再分离。

临别之际,慧如送给萧统2颗相思红豆。后来或许是因为横亘在二人中间的宗教鸿沟,或者是因为世俗地位的落差,总之慧如离开了。但是无论如何,这样的结局给萧统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怀着巨大的感伤,萧统在顾山种下慧如给他的红豆,萧统只能把内心的伤痛默默的藏在心底,把对慧如销蚀入骨的思念融进对《文选》的采集当中。

在全力以赴编选完《文选》以后,如玉无双的昭明太子萧统不久就郁郁而终。唐代王维在《相思》说“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就是因为红豆那殷红的红色代表了深深的相思之意。

萧统逝后以一部《昭明文选》留世,是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只可惜天不假年,否则以他的文采,一定会有更大的文学成就流传后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