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叶落天凉,一首洒脱宋诗,感受王

寒露时节,天气愈发寒凉,令人生畏。当然,望着日渐泛黄的树叶和南飞的大雁,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旧静的古意。

当年,北宋宰相王安石曾写过一首诗,名为《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描写的便是寒露时节的景致和心境。不过,在这首诗中,读者感受不到秋日的悲凉,反而充满淡然、洒脱之感。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诗中的标题告诉了我们很多信息。在农历八月十九日,王安石在旧时的科举考试之地梦见了冲卿。冲卿,何许人也?他是王安石的好友吴充。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吴充的次子取了王安石的长女,从此结成亲家,两人的友情也日益深厚。

深秋时节,庭院中的草木凋零,落叶无数,似乎只剩下一个空庭。屋外长秋漫漫,颇有一种宋玉当年的悲秋之感。

寒露节气寒意浓浓,日暮时分水汽凝结,而此时王安石似乎还没来得及反应节气的变化,依然穿着单薄的衣衫。

一觉醒来已是清晨,天未大亮,但是院外却早已人声如沸,热闹非凡,如集市一般。诗中的“扶桑”,相传在碧海之中,乃是太阳之灵金乌休息之地。据《梁书·诸夷传·扶桑国》记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王安石一生,以兴国安邦为己任。曾经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令他毁誉参半,可以说他因变法而荣,因变法而损,而变法失败,理想落空,一切都如梦而逝。此时的王安石,已经成为垂暮之人,二次罢相之后,他绝望至极,内心没有了年轻时的执念,看透人世,反而变得愈发从容,只想安度晚年,与老友叙叙旧,哪怕是曾经的政敌。

公元年,昔日“政敌”苏轼便探望过王安石,两人曾在朝廷斗争多年,到了晚年,两人反而可以促膝长谈,一笑泯恩仇,并成为一段佳话。从这点看来,两人尽管观念不同,却都是真君子。

秋日的一抹斜阳,虽然清冷,却也颇有一种柔和舒缓之感,令人可以从容面对人世间的一切事,也变得更加包容。

王安石此时最大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能与故人重聚。在清风明月之下,两人闲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用戏谑的方式调侃曾经开心或不开心的往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