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渊明辞官的故事,历来流传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来看他辞官的过程就知道了。
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曾组织编纂了一部《昭明文选》,这其中就有一篇《陶渊明传》,全文讲述了陶渊明真挚淳朴、高洁脱俗的人格以及一生的经历。这其中就有记载其辞官的过程:“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问题来了。既然陶渊明早就有辞官的打算,任何时候走都可以,为何偏选择春节前离职呢?而且还偏等督邮来了再走?走时为何又要大发感慨一番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当时官员俸禄发放有两种方式:可以按月发放,也可以在年终领取,发一部分粮食,一部分现钱。《晋百官注》中记载,当时县令的年薪是“四百斛,钱三万。“啥概念呢?《梁书·何胤传》中何胤传曾自称“吾年已五十七,月食四斗米不尽”,一斛在当时是十斗。另外还有那么多的现钱,作为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工资待遇几何,大家心里有数了吧。
另外在其《归去来辞序》的自述中,我们也能发现端倪。
他在辞官前,曾“犹望一稔”。啥意思?言下之意就是等“占田”里的谷物成熟后,全收下来再走吧。这里的“占田”是朝廷发给官员的田地,官职高低不同,田地的大小也不一样,所有权是朝廷的,但田地里的收获归个人,实际上也是工资的一部分。
《陶渊明传》中对此同样有记载:陶渊明的占田是三顷,他想全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秫(糯米),可是他老婆不同意,非要种粳(大米),最后两人一商量,决定“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所以陶渊明之所以选择春节前离职,多半还是想领了工资再走。毕竟他还不是神仙,饭还是要吃的,生活还是要过的,辛苦为朝廷打工一年,空着手走太不划算了。
接着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倘若陶渊明招呼都不打一个就走,势必会使彭泽县出现权力真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不管是上对朝廷还是下对百姓,都是极为不负责任的,陶渊明自然做不出来。
选择春秋前辞官,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平时上级领导是很少会下基层的,下面的官员想见他们一面都难,可春节就不一样了,按照惯例会有领导下来视察工作,正好可以有个交接,然后屁股一拍,光明正大地离职。
最后一个问题其实也很好理解。
我们看岁末谁来了?督邮!这个官职的主要职责是啥呢?“凡传达教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等,无所不管。”简单来说有点儿类似今天的纪检委。有意思的是,不少资料显示,历史上但凡是以督邮官职下基层的人,几乎没一个好人。
也就是说,他们完全就是借视察工作下基层捞油水的。有好处送他们,一切都好说,可如果没有的话,立马就给你穿小鞋。《三国演义》中的“张飞鞭督邮”就是因为刘备没向督邮行贿,便被其怀恨在心,想要陷害刘备,结果被张飞发现,狠狠抽了一顿。
不过历史上真正抽这督邮的可不是张飞,而是刘备本人。
所以当不畏权贵,追求精神自由的陶渊明面对督邮时,应该也是十分愤恨的。可他没刘备那样的好身手啊,只会吟诗作赋,不会打架,真要动起手来怕是只有挨打的份。怎么办呢?文人自有文人的办法,动口不动手,于是就发了一通感慨,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