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大将军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本文是《梁书》中记载的二十四史之一,也是南梁名将陈庆之的一首童谣,陈庆之因此有了“白袍将军”的外号。儿歌中也有这样一句歌谣,叫“将军”:到底有多神勇坚强的人,才能使千军万马为之而战?
事实上,陈庆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壮雄壮,力能扛鼎,相反,他是个文质彬彬的人,甚至不会骑马射箭,史书上记载他“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能当上千年留名的大将,陈庆之全靠他过人的才智、胆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公元年出生的陈庆之,家境平平,不是贵族,也不是豪绅。可是自己才智过人,雄才大略,18岁就入朝为官,成了名士,花了大笔金钱请出一位能人,期望有朝一日能真正为朝廷效力。
因为在梁武帝萧衍还没有立他的时候,陈庆之就为他效力,所以萧衍对他很信任,年将将军兵权交给他,命他与胡龙牙、成景俊前往北魏徐州接应刺史元僧。此战打得不容易,豫章王萧综叛变,导致梁军溃散,其余两位将军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陈庆之的军队在他的领导下斩关夜退,士卒得全。
由此看出陈庆之的军事才能,萧衍于次年派他与安西将军出征寿春,取得胜利。梁军队势如破竹,攻占52城,俘虏七万五千多人,陈庆之于是声名大噪,赐他关中侯。随后在涡阳之战中,陈庆之又出计,大败魏军,并赢了一场漂亮的战役,但让他真正“封神”的,还是后来北伐北魏的战役。
五十二年,北魏发生内乱,史称“河阴之变”。北海王元颢将南梁降下,请求梁朝出兵。次年,梁军在陈庆之的领导下北伐,护送元颢北归。梁将军一路北上,魏军望风而降,刚到荥阳,就因为荥阳难攻,打了好久都没有一个结果,梁将军不由得退却。
这时陈庆之站了出来,他一向懂得灵活用兵,而且极为注重士气和军机的控制,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他觉察到军心已有溃散的预兆,立即向战士们发表演说,成功地唤起了全体梁军将士的热情。接着陈庆之不失时机的指挥将士相率而攻,果然一鼓作气攻破荥阳。
从此以后,陈庆之的军队更加所向披靡,在他的领导下,梁军攻占了32城,历47战,竟无一败,确实是十分惊人的战果。以至敌军对陈庆之的军队闻风丧胆,又因为陈庆之及其部队经常穿着白袍,所以有了“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童谣。
难以想象这样一位身强力壮的儒将,能在两晋南北朝这段时间创造如此辉煌的战绩,梁武帝曾经评价他:“本非将种之人,亦非豪杰之人,以望风云,以至如此。可想而知,这件事是多么的奇特。打开朱门待宾客,以扬声名于帛,非大丈夫也。”
有人说陈庆之虽为将军,但生活朴素,常抚慰士卒,故能使其心悦诚服,能使其誓死效忠。他白袍将军的神话,看起来似乎与他的人格魅力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