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44-),南朝梁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江淹六岁就能作诗,十三岁时丧父。虽家境贫穷,但他很好学,性格内向不好交往。二十岁左右,教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此后转任新安王南徐州从事,不久转任奉朝请。
历仕宋、齐、梁三代。宋明帝时,任南徐州从事,后为建平王属官,因事下狱,上书自白,获释。入齐,升迁中书侍郎,后历任御史中丞、秘书监、侍中。入梁,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淹出身孤寒,沉静好学,早年以文章名世,晚年高官厚禄,才思衰退,人谓“江郎才尽”。
江淹为诗善模拟,缺乏独创性。今所存余首诗中,公开申明模拟别人作品的有《杂体三十首》、《学魏文帝》和《效阮公诗十五首》等。其中《杂体三十首》模拟自汉至宋29位诗人的名作,学一人,像一人,颇能显示各家的风格和长处。
故《诗薮》云:“文通诸拟,乃远出齐、梁上,尺短寸长,信不虚也。”又云模拟“魏文、陈思、刘桢、王粲四作,置之魏风莫辨,真杰思也。”然这种拟之作缺少个人的独创性,虽“亦能肖吻,究非其本色耳。”(刘熙载《艺概·诗慨》)江淹抒情赋成就较高,《恨赋》、《别赋》分写各种有志难伸和离别之情,文词工丽,委婉动人,为六朝骈赋之名篇。特别是“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别赋》)等句子,抒情气氛浓,很富有感染力。其文以《狱中上建平王书》较著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江文通集》。清代诗人施补华:江文通一代清才,神腴骨秀,其《杂拟》三十首,尤可为后人拟古之法。
江淹总共有诗歌一百四十二首,受当时主流文风和时代世风的影响,他在创作上努力追求新变,江淹正处于处于元嘉诗风向永明诗风的过渡时期,但其诗风既不追求古奥艰涩,又不崇尚浅俗艳丽,他自我标榜作家的文学创作要体现个性,应该有“惊魂动魄”的艺术功效,同时兼具真、善、美等情志。
另外,江淹善于摹拟,在他的一百四十二首诗歌中,有四十八首拟古诗。江淹的拟作在摹拟对象、语言、题材、思想内容、风格等方面都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摹拟的逼真,反映了其高超的摹拟技巧,也体现了其创作中尚奇求新的一面。拟古而意深,在诗中注入复杂的个人情感,别有一番新意。江淹的拟诗既传达了个人的文学观,也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与文艺批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江淹的作品,据《自序传》说有十卷,这是江淹在齐代时的记录。据《梁书·江淹传》的记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可知他后来又有新的作品,自己辑录为前后两集。《隋书·经籍志》记载:“《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旧唐书》记载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唐朝之后,大多记载为十卷。明人胡之骥著有《江文通集汇注》。据《梁书》本传,他还著有《齐史·十志》,今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