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梁书 >> 梁书评价 >> 历史上的白袍将军

历史上的白袍将军

要说读书之人能放下圣贤书,上战场杀敌无数,这个人该有多大的勇气?

些骁勇善战的将军们,时常被提及,而在历史上有一个将军,他弃文从武,他被称作"白袍将军",他就是陈庆之。

陈庆之北伐发生在公元年,在这之前近二十年的岁月里,南朝可以算得上是政治清平,国泰民安。但为什么会发生北伐呢?

北魏自宣武帝死后,胡太后执政,十几年间,北魏环境动荡不安,频遭大乱。政治昏暗,群臣朝堂离心离德,随后地方各地将领离心离德,已经不再听从朝廷命令。由此积蓄已久的隐患,爆发了六镇治乱。而当时北魏内部朝廷应对政策失当,导致北魏遍地狼烟。

最终,六镇之乱由尔朱荣平定。之后由于尔朱荣的谗言,胡太后因为轻信谗言,竟然毒杀了亲子孝明帝,但这已经无法阻止尔朱荣从肆州南下。在进入洛阳后,尔朱荣杀胡太后及以下洛阳公卿两千余人,是为河阴之变。

在尔朱荣制造河阴之变以后,公元年,北魏宗室元颢选择南逃,投奔萧衍(梁)。梁此时开国已经接近三十年,梁武帝萧衍接受了元颢的来投,并封其为魏王。

不久以后,北方大乱,元颢上表萧衍,请求北归。萧衍于是便命陈庆之领兵七千,护送元颢北归称帝。其实一开始并不是北伐。那为什么又是陈庆之去呢?

陈庆之出身寒门,最早是萧衍的侍从。他开始上战场的时候,已经40岁了——所以并不是白衣白袍的翩翩少年,而是中年。

之前,陈庆之随着豫章王萧综入镇徐州,结果萧综竟然投降了北魏。萧梁一方遭到大败,但陈庆之所部深陷其中却没有受到太大损失,因此受萧梁重视。

此后,陈庆之又随军出征,颇有一些战绩,并因此封侯。

也就是说,陈庆之在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前,已经上过战场,并且还立了些不大不小的功劳。萧衍如今派他去,看中的可能也就是他的能力。带着七千人就想去北魏当皇帝,即便北魏如今已经内乱衰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七千人很可能就是羊入虎口,有去无返。当时萧衍是怎么想的,已不知。

但超乎所有人的想象,陈庆之在这一路中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辉,不仅挑动了天下局势,还因辉煌的战绩而光耀历史,让后人赞叹不已。

陈庆之护送元颢北归,元颢称帝。此后,元颢与陈庆之一路北上,横扫中原,最终进入洛阳。

在此期间史书记录的战役一共四场。

第一场大战发生在睢阳。魏将丘大千率众七万镇守,并筑九城抵御梁军,但陈庆之一日之内攻陷三城,丘大千投降。

第二战是在考城。魏济阴王元晖业领兵两万,被陈庆之全歼。

第三战在荥阳,这也是史料记录中双方实力对比最为悬殊的一战。陈庆之方七千人,北魏方三十万人。此战,史载,陈庆之亲自擂鼓,一通鼓毕,梁军便登上了城墙

第四战发生在大梁。陈庆之进入洛阳后,北魏反攻,再次攻克大梁、虎牢关。陈庆之于是率部反击,在大梁击败元天穆,并收降虎牢关守将。

陈庆之所部从铚县出发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所过皆破。

在元颢进入洛阳以后,北魏开始进行组织力量反击。陈庆之谋求与魏军主力、尔朱荣大军决战,但最终却被击败,不久后,元颢遭擒被杀。

陈庆之部回撤萧梁,在途中遭遇山洪,全军覆没。陈庆之化装为和尚,只身逃回萧梁。回到萧梁,萧衍对陈庆之此行大加赞赏。此后,陈庆之镇守边疆,直至去世,享年54岁。

陈庆之真的有这么神吗?

南北朝史书首先要抱着当小说看的态度,然后参照着看,而且要注意的一点是,不仅仅是南北朝的史书互相参照着看,连相同的一本书里面不同人的列传都要参照着看,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答案。

举个例子,陈庆之七千人击败北魏三十万大军是不是厉害,但是有人比他更厉害。《魏书·尔朱荣传》记载尔朱荣以七千人的部队击败了葛荣的百万大军,诚然百万大军是葛荣自己号称,但真实兵力肯定也是有几十万人的,而且葛荣的部队多是六镇叛军,战斗力很强。所以如果我们按照尔朱荣传的记载,那陈庆之的战绩其实也算不得什么。不过前面说过,南北朝史书一定要参照着看,同样是魏书,《孝庄帝纪》里面记载的是尔朱荣七万人破葛荣百万大军,而且根据魏书其他地方的数据,七万人这个数字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陈庆之北伐陷三十二城,第一座城是梁国城,《南史》记载梁国城有守军七万,梁国城属于北魏的梁郡,根据《魏书·地理志》的记载,梁郡人口为两万九千五百九十五,整个郡只有两万多人,小小一座城驻扎守军七万人,是不是有点不合理?

所以说陈庆之的战绩,含有比较大的水分,至于为什么史书要描述这样一个神将式的人物呢?并非特意突出他,而是整个南朝的史书都是如此,赵翼评论南朝史:有美必书,有恶必为之讳。最擅长夸大其词,比如说在梁书上记载陈庆之北伐之前就有过两千人破敌两万的战绩。在南史上的记载是两千人破敌十万,不管按照两万还是十万,损失这么大的战役在魏书上却没有任何记载,可以看出南朝史书是多么浮夸。

无论如何,陈庆之以数千人北伐,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