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立秋唐元稹立秋七月节详注赏析

《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

唐·元稹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不期然间,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在迎秋的时候,秋天的凉风悄然而至。

秋夜里夜空澄澈,星河灿烂,天河上的鹊桥已经搭成,美丽的织女应该正在玉楼上与牛郎相会吧。

寒蝉凄切的鸣叫喧声于耳外,似乎在提醒秋天已经来临;清丽的初秋早晨,白色雾气的笼罩下,露珠从树林的枝头滴落。

一叶飘落,惊动心绪,秋天到来了,怎么能够不愁呢?那就要珍惜时光,早作农事安排。

不期:不要求;不等待。《韩非子.五蠹》:“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梁启雄注解:“《礼记》注:‘期,要也’。‘不期修古’,谓不要求修行先王的古道。”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岂非疗饥不期于鼎食,拯溺无待于规行。”唐.柳宗元《乞巧文》:“不期一时,以俟悠久。”

朱夏:夏季。《尔雅.释天》:“夏为朱明。”三国.魏.曹植《槐赋》:“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况青春告谢,朱夏已临。”清.唐孙华《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

凉吹:凉风。“立秋三候”之一为凉风至。凉风,“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不经意间,此时的风已经不再是暑天的热风了,天气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另:唐.钱起《早下江宁》诗:“暮天微雨散,凉吹片帆轻。”宋.苏舜钦《暑中闲咏》:“北轩凉吹开疎竹,卧看青天行白云。”

迎秋: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秋和五方之西、五色之白相配应,故于立秋日,天子率百官出西郊祭白帝,迎接秋季到来。《后汉书.祭祀志中》:“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

天汉:天河。《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毛传:“汉,天河也。”三国.魏.曹丕《杂体诗》:“天汉迴西流,三五正纵横。”唐.张籍《秋夜长》诗:“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桥鹊:即鹊桥。

星娥:神话传说中的织女。唐.李商隐《圣女祠》诗:“星娥一去后,月姊更来无?”朱鹤龄注:“星娥谓织女。”宋.柳永《二郎神》词:“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飆轮欲驾。”

玉楼:传说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前蜀.杜光庭《莫庭乂青城本命醮词》:“洞里之玉楼金闕,尘俗难窥。”宋.张耒《岁暮福昌怀古》诗:“天上玉楼终恍惚,人间遗事已埃尘。”

寒声:寒蝉鸣叫的声音。“立秋三候”之三为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

白露:“立秋三候”之二候为白露降。清凉风来,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也就是说,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了。唐.韩愈《秋怀》诗之二:“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

一叶:一叶知秋;唐.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诗:“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牀。”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是我国古代节气诗歌中的典范之作,每一个节气都写了一首诗歌,每首诗歌的写景状物都会紧扣所写节气的物候特征,用词清浅直白,在咏物抒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诗歌的实用教化价值。

节气立秋有时恰逢七夕,这首诗歌就是把立秋和七夕结合在一起的佳作。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首联写的是节气的自然转换过程,不知不觉间,炎夏即将过去,晚上凉风习习,秋天已悄然而至。凉风至,立秋三候之一。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颔联不仅融入了七夕的美丽神话,更是秋夜里夜空澄澈、星河灿烂的真实写照。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颈联以简洁的语言,描写了立秋节气的物候特征:立秋三候之二“白露降”、立秋三候之三“寒蝉鸣”。白露,指的是白露降。寒声,指的是寒蝉鸣叫的声音。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尾联以叶落知秋写秋天的到来,“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劝导人们早作农事安排,秋收冬藏,珍惜时光。

元稹(年—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少有才名。贞元九年(年)明经及第,授左拾遗,管至尚书右丞、武昌军节度使,追赠尚书右仆射。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同倡新乐府运动,共创“元和体”,世称“元白”。他所创作的《莺莺传》被后人改编为《西厢记》,成为流芳千古的伟大艺术作品。有《元氏长庆集》传世,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

#立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