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军费来源很广,拉赞助、讹人、开“军市”、省吃俭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决定战争成败的两大要素,一是比谁的钱多,二是比谁的人多。在钱与人之间,似乎钱显得更加重要,说到底战争就是烧钱的游戏。要不然史书中经常出现截粮道、烧粮仓的战术。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行军过程中没有粮食吃,士卒一个个都饿得打晃,就算张良在世也无济于事。曾经有人统计过,汉武帝时期常年对匈奴用兵,粮草辎重消耗巨大,从长安往屯田戍边的西域运粮食,运送一斤粮食需要十九斤的运输成本。汉武帝赶上盛世王朝,西汉在文帝和景帝的经营下,攒下不少财富,所以才敢跟匈奴比划,换作别的皇帝至少要掂量掂量。那么有人要问了,三国时期像刘备这种四处游走的军阀,没有强有力的王朝支持,照样割据一方四处征战,他们的军费又是从何而来。拉赞助和讹人拉赞助的方式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魏蜀吴起家的方式都一样,都是依靠拉赞助的方式起家。孙策起初依附袁术,说是依附,实际上是被袁术软禁起来,不让他离开自己的南阳地盘,但是孙策谎称回江东招募人马替袁术平叛,骗过袁术的戒备后,带着袁术给他的一千士卒、数十匹战马及相应的军需品和宾客百人,开始白手起家的创业道路。刘备更是如此。他先后得到多位大商人的资助,包括中山富豪张世平和苏双等人的支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刘备在涿郡一带贩卖马匹时,当地人都觉得他相貌奇特,举止不凡,纷纷被他的气质所折服,都愿意拿出钱财来资助他。得到涿郡商人的支持后,刘备才有实力招募一些跟随自己的人。后来刘备不再从事贩卖马匹的职业,干脆走向割据混战的人生道路,他遇上人生首个贵人,谁呢?河北公孙瓒!刘备流落到河北傍上公孙瓒后,他的人生才发生质的变化。公孙瓒任命刘备为平原相。在平原县那段时间,刘备一方面继续招兵买马、囤积粮草扩大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采取安抚百姓、休养生息的措施,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仁德形象,接受大量的饥民流寇,队伍因此不断壮大。有时候,人该当走大运,挡都挡不住。陶谦干脆把徐州都送给刘备,因为疏忽大意被吕布抢走徐州,刘备创业面临首次破产。天无绝人之路,刘备虽然把徐州给弄掉了,但在经营徐州期间,结识徐州大富豪麋竺。麋竺觉得刘备能够成事,不但出手阔绰资助刘备,还把自己的妹妹(糜夫人)嫁给刘备,双方结成姻亲,《三国志·蜀书·麋竺传》说:竺於是进妹於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直到参与赤壁大战,得到荆州南部州郡,刘备才算用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没过多久,曹操降伏汉中张鲁,让张鲁去攻打老邻居益州刘璋,刘备的人生迎来转机。刘璋是个懦弱的人,拥有天下最大的益州,被一个小小的汉中张鲁吓得寝食难安。在张松和法正的怂恿下,刘璋邀请族兄弟刘备来帮忙。庞统伺机向刘备建议,既然刘璋为防守益州而烦心,干脆咱们帮他一劳永逸解决这个烦恼,直接接管益州。刘备经过一年的深思熟虑,觉得此事可行。刘璋防住了张鲁,没防住自家人刘备。到此,刘备终于把天下最大的益州讹到手。益州对刘备和蜀汉意义非凡,蜀汉从建立到灭亡,只有益州一块地盘。翻看刘备等人的发家史,拉赞助和讹人是他们发家致富的主要方式。此外,他们在壮大的过程中,还用过不少赚钱的办法。发展“军市”贸易与刘备相比,吴国人的经商天赋不得不令人佩服,他们把一种叫作“军市”贸易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军市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贸易方式。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顾名思义是军营附近设置贸易市场。《三国志·吴志·潘璋传》记载说:征伐止顿,便立军市。吴将潘璋在行军打仗时,仗打完后便要开设军市,允许商人百姓到集市上售卖商品,士卒在军市上花钱买生活日用品,军营则依靠收租的方式来赚点钱财。蜀汉与曹魏发现吴国赚钱的方式非常不错,也相继开设军市,利用休战的时间,在军营附近开辟“军市”。不要小瞧军市的租税,一方面参与买卖的人数多,多则十多万人,少则也有万八千;另一方面征收的租税高,魏国开设军市的征税是十分之一,汉朝对农耕的赋税也不过是三十税一。实际上“军市”,就是一种军阀垄断商业的行为,用这种方式赚钱能不快吗。做外贸筹钱虽然汉末三国比较混乱,但为了搞到钱维持运转,各个军阀势力都没有停止做买卖。光靠一层层加重赋税的方式,来钱的速度太慢了。粮食是季节性的东西,不是天天都有,一年四季就春秋两季。魏蜀吴不约而同地想到对外做买卖,《梁书·诸夷传》中有过一段记载: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黄武五年是公元年,一个叫秦论的大秦国商人乘船走海路来到吴国的交趾郡。交趾太守吴邈立刻引荐秦论送到孙权那里。孙权与秦论聊得十分开心,秦论把大秦国的情况向孙权介绍一番。此处的大秦国不是华夏的秦朝,它应该是古罗马王国。《后汉书·西域传》曾记载,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象牙、犀角、玳瑁。”历史学家推算,范晔把大秦国编入西域传,说明它与华夏文明没有关系,大秦王安敦非常有可能是古罗马皇帝安东尼。秦论在东吴整整生活十年才返回归土。临走时,船队的数量达到“七帆”。秦论来的时候,带来“象牙、犀角、玳瑁”等珍贵物品,又从东吴购入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带回大秦(古罗马)。尤其是年,南京象山发掘的东晋王氏家族墓中,出土两件精美的玻璃杯,通过分析玻璃成分,极有可能是来自古罗马的舶来品。通过做外贸所得的收入虽然不多,但苍蝇腿也是肉,多多少的能够补贴家用,既然人家找上门做买卖,这样的钱不赚白不赚。从牙缝里“扣”一旦被卷入,能够保住命就不错了,就别想要求生活质量了,但是基本的饮食供应还是要满足,至少要给士卒吃得饱饱的才能上阵杀敌,要是人人都饿得晕头转向,军队还有什么战斗力。那样的话,士卒无异于移动的活靶子。农耕社会本来就相对落后,别说老百姓家里攒不下多余的钱财和粮食,就是朝廷的粮食储备也非常有限。为了保障前线的粮食供应,朝廷首先想到的是怎么从官吏身上扣钱。汉朝时期,已经具备完善的封建官吏体系,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奉常、博士、郎中令、卫尉、任尉、治粟内史等官职,那些大小的官吏享受朝廷给予的相应待遇,总得来说收入还算不错。朝廷中位居三公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们属于万石级别的俸禄,一个月领取斛粮食,再低一级是九卿,俸禄是中二千石,一月的俸禄是斛粮食,诸侯和国相属于真二千石,一月是斛的俸禄。《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大将军三公奉,三百五十斛。中二千石奉,月百八十斛。二千石奉,月百二十斛。比二千石奉,月百斛。三国时期,官吏的俸禄基本不变,属于什么级别的官吏依然沿用汉朝既定的待遇标准,但是发放待遇的质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汉朝的俸禄以粮食为主,简称禄米。前期禄米都是发放精米,到三国时期发放的是糙米。为什么要发糙米?就是因为糙米“量大”。发俸禄是用斛和斗作为计量单位,斛与斗的容量是一定的,糙米就是粗粮,脱壳后仍保留着一些外层组织,现在人的生活条件好了,知道吃粗粮是能够养生,古人连肚子都填不饱,吃粗粮纯粹是出于无奈。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相比于官吏群体,行军打仗所消耗的粮食无可计数。汉朝末年是从年到年,三国是从年到年,前后共96年的时间里,抛开边边角角的小规模战争,有史记载的战争18场,分别是:讨伐董卓(年)鲁阳之战(年)曹操统一北方战(年至年)武阳之战(年)兖州之战(年)定陶之战(年)官渡之战(年)徐州之战(年)白马之战(年)乌巢之战(年)白狼山之战(年)孙策平江东之战(年至年)曲阿之战(年)穰城之战(年)夏口之战(年)博望坡之战(年)江夏之战(年)赤壁之战(年)林历山之战(年)渭南之战(年)益州之战(年至年)皖城之战(年)合肥之战(年)巴西之战(年)汉中之战(年至年)樊城之战(年)江陵之战(年)夷陵之战(年至年)濡须口之战(年)广陵之战(年)诸葛亮南征(年)蜀汉北伐(年至年)街亭之战(年)吴平山越之战(年至年)魏灭公孙渊辽东之战(年)汉中之战(年)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年至年)曲城之战(年)东兴之战(年)姜维北伐(年至年)南安合肥之战(年)寿春之战(年至年)魏灭蜀之战(年)动辄十万大军,看似威风八面,实际上是十万张等着吃饭的嘴。一个士卒一天消耗三斤粮食来算,一天也得三十万斤粮食。不要说两千年的汉末三国,就是放在现在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为了节省粮食,行军打仗时只能省吃俭用,用糙米来代替。糙米与精米的换算比例是七成左右。同样是一斤粮食,糙米的出米率为六七两,相当于节省三成的成本。细心的小伙伴有没有发现,诸葛亮临死前,曾被司马懿准确地预测到。诸葛亮派使者前往曹营戏谑司马懿,司马懿假装关心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使者回答后,司马懿料定诸葛亮命不久矣,原文出自晋书: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这段文字一般理解为诸葛亮事必躬亲、事无巨细,累得自己吃不进去饭,最后把身体搞垮了。实际上还有一层含义,使者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饭量不到数升,升是计量单位,吃饭应该用碗才对,再者说诸葛亮是丞相级人物,更是文人雅士,就算打仗再艰苦也应该用杯盏碗筷才符合身份。只能说明一点,蜀汉的粮草辎重比较短缺,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十分简陋,基本上与士卒一样的待遇。假如说蜀汉的粮草充足的话,诸葛亮也不至于用升吃饭,或者说用升来形容他的饭量。关于军阀的经费来源,古往今来都一样。因为战争是一种投资,那些有钱人资助中意的军阀,不过是想着有朝一日成功后,自己也不失封侯拜爵的富贵人生,哪有什么江湖道义可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