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天监元年,南朝梁武帝萧衍受禅登基。
同年,义兴国山十八岁的平民少年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开始了他的秘书生涯,只不过这个秘书不一般,作为国家公务员的陈同学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陪皇帝boss下棋。
都说政权斗争如棋局,乱世出英雄,但往往欲速则不达,谙熟棋道的陈同学就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从不仗着自己的身份之便玩个毛遂自荐,反而安安静静的陪在皇帝Boss身边老老实实的下棋混脸熟。
陈庆之陪皇帝下棋,一下就是20年。
陈同学给皇帝boss下了一盘大棋,一下就是20年。
终于在小陈同学在41岁这一年得到了皇帝boss的认可。
公元年,南梁普通六年正月的一天,梁武帝萧衍正在为北魏降臣元法僧请求接应的事头疼不已。
陈同学就恰好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梁武帝这边正在发愁,棋局之上不免落了下风,黑白棋子纵横之间,武帝抬眼看了看对面正襟危坐的陈同学,一身白衣干净利落,四十多岁的人了还这么玉树临风。突然之间电光一闪,脑洞一开,谁说文官就不能带兵?
陈爱卿棋下的这么好,带兵也一定是个好手吧!
至此陈同学正式由文转武,开起了不一样的军旅(kaigua)生涯。
这一发不可收拾!
元法僧接应的不错,陈同学一回来又被派去护送豫章王,年还没过半又赶上魏军派了两万人前来搞事情。
陈同学此刻心潮澎湃,作为一军主帅,虽然他是个半路出家的武将,拉不开弓也射不出箭,但前半生跟在boss身边鞍前马后的职业生涯也不是白干的,既然兵法讲士气,那就凭借一手彩虹屁立flang大忽悠神功,让麾下的将士们士气高涨。
很快陈同学的古法团队建设就取得奇效,在被切断进军路线的情况下,陈同学的军队一举击溃了魏军的营垒,甚至在豫章王临阵投降梁军士气大损的情况下,陈同学依然能确保自己所辖的部队全部生还。
面对战场异常沉着冷静的陈同学仅在第二年就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获得了关中侯的爵位。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对于布局20年名不见经传的陈庆之来说,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公元南梁打通元年十月,陈庆之奉命进攻北魏涡阳。
这一次是南梁主动搞事情,北魏的热血鲜卑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孝明帝一出手就是15万军。
魏军先头部队抵达之时,至少也有五万兵力,且不说南梁这边兵力如何,光从数据上看也能把胆小的将军下破了胆,但陈同学不以为然,一个人是人,五万十五万也是人。
就这样陈同学只点了轻骑,在寻阳太守错愕的目光中,过家家一样出了门。
结局我们猜也能猜到《梁书》上寥寥八字却足以令后世之人为之震惊。
“破其前军,魏人震恐。”
魏人是如何震恐的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从那以后北方开始传唱一首响亮的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二百轻骑对阵五万精锐是个怎样的概念?相当于一人奸敌二百五十余人,即便在科技武器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一抵二百五依然会被视作战争史上的神话,更何况是在公元六世纪的冷兵器时代。
如此看来我们似乎可以理解魏人因何而震恐了。
涡阳之战后陈同学一战成名,名声之大震惊南北。然而如果只是涡阳一战,陈同学距离成为传奇还有很远的距离,但纵观陈庆之的履历表我们不难发现,其一生的战绩竟然都如这场成名战一样以四两之力扭转千斤之重。
公元年南梁大通二年,爱搞事情的北魏终于把事情搞砸了,一场内乱成为了北魏的浩劫,南梁借此趁虚直入。经过几年的混战终于在公元年中大通元年的五月里,北魏迎来了一次翻盘的机会,旗鼓相望的魏军沉浸喜悦中一次性集合了30万人,幻想着打败白袍将军的神话。
面对30万魏军的陈同学还是和当初配boss下棋时一样的镇定,尽管他手里只有少的可怜的人,但凭借古方团队建设大法陈同学又成功的燃起了这七千将士的士气。仅一鼓作气就拿下了荣阳的七万魏军,紧随其后又以精锐成功反围剿。
以一个打十个,这句话在现在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在那个时代的魏人看来却再正常不过,因为他们的对手是白袍将军陈庆之。
对于北伐一役《梁书》上是这样评价的“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四十七战无一败北,史书上没有记下的是这四十七战之中绝大多数是以少克多。
北伐之征结束后,南梁战事平缓,对于梁武帝来说下棋不算什么,因为他发现文官转武的陈同学实在是个宝藏boy。
公元年中大通元年十二月陈同学平定地方战乱,次年陈同学又安抚减免了义阳兵役,调养生息。此后的三五年内陈同学回归了文官的职责,且政绩斐然。
人生如若一直如此,那么陈同学很快就要走上封神的道路了,然而令北魏人闻风丧胆的白袍将军毕竟也是一个凡人,不败的战绩虽多却也无法永远维持。公元年南梁改元大同,与此同时北方政权正是进入了东魏时代,就像命中的注定,陈同学的宿敌尧雄出现了。
白袍将军的不败神话被打破了,其实和陈同学一生赫赫战功相比,与尧雄的两次败北其实并不算什么。
公元年大同二年,这是56岁的陈同学生命里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十月,陈同学没有等到武帝派前来的增援就击破了进军淮上的7万东魏军。也是在这个月里,他还开仓救济豫州灾民,又是在这个月里,将星陨落,天命难违。
年末上映的《琅琊榜》许多人看了都觉得琅琊才子梅长苏的原型似乎就是这位历史上战功赫赫的白袍将军,但事实上陈庆之的真实故事又远比琅琊榜更令人拍案惊奇。如果后世的文人愿意为陈同学略着笔墨,相信以他的传奇作为蓝本著书,其精彩程度绝不会亚于《三国演义》,可惜的是也许陈同学的战绩过于传奇,难免令人不信服,国内少有关于陈庆之的传记。
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史书实载的传奇将领竟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渐渐淡忘在史册中。纵观陈同学的一生,其看似顺风顺水的行军大战之路其实并不是因为幸运之神的眷顾,出生在乱世本身就是一种不幸,更何况要挨过前半生二十余年的安闲与平淡,可见所有的功成名就都不是偶然。
白袍将军陈庆之,写得了文章,陪得了皇上,上得了战场,治得了地方。
最后的最后,我们用梁武帝萧衍的对这位毕生棋友的评价作为结束语。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