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年查良镛开始以笔名“金庸”书写武侠小说,一直到年金庸老先生正式完成了人们熟知的15部金庸小说。也正是这一年金庸老先生宣布封笔,开始对自己之前的武侠作品进行修订工作,人们耳熟能详的这句对联正是金庸老先生对自己武侠小说名字的总结,每一个字都代表了自己所写的一部武侠小说。
说起金庸开创的武侠世界,书中那些厉害的武功和各种大侠的名字人们总是最先想起,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水上漂”等绝顶轻功更是能让深爱武侠小说的读者娓娓道来。金庸小说对于很多父母一辈的人来讲,都是经典的童年记忆,金庸自然也就成为了打开他们武侠世界大门的人。相信不少父母童年看过金庸小说后,都曾幻想过自己是书中武功高强轻功绝顶的大侠。
在金庸笔下的那些大侠所会的所用武功里,轻功总是给读者一种,它是武功里最为简单的功夫,无论是飞檐走壁还是凌波微步,好像都比那些杀伤力极大的武功要简单易学。如果人们把目光放到现实中,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种飞檐走壁的功夫,如果有,那为什么现实中又很难见到。想要知道这个答案,人们只能回归到历史文献中去探寻个中奥秘。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一点的是,历史中关于轻功的文献记载的确是存在的,《梁书》就曾记载过一个叫羊侃的人“尝于兖州尧庙踏壁,至上至五寻,横行得七迹”。这里所记载的就是“踏壁”的功夫,踏壁可上可横,向上可借助助跑,横向既考验身体的反应力,也考验着个人的平衡力。这种功夫需要长时间练习,有点类似于小说里的飞檐走壁,只不过没有小说那么夸张。
其实从这一记载就能看出,真实的轻功并不是说像小说里那样可以违背地心引力那种,现实中不借助道具飞檐走壁不过是利用奔跑产生的力沿某个方向位移一小段距离而已。《清史稿》中也曾记载过此种功夫,“缘墙升木,捷如猱”,这里的缘墙所指的也是“踏壁”。“踏壁”其实可以看做是小说里飞檐走壁的原型,只不过现实中的“踏壁”是在利用腿部力量以墙借力并接力。
除了“踏壁”,诸如像少林的轻身术功等都是有过记载的,少林轻身术功也是轻功的一种,是历代武僧经常会去钻研的少林轻功之一。因此从各种历史文献也好,从各种武术圣地诸如少林寺,包括武当山等地,都能查看到关于各种轻功的记载。只不过人们在这些地方有幸能看到的轻功不会像小说中一纵身就数丈远那么夸张,毕竟这些轻功在小说里很多都被神化了。
既然轻功可以让人们身轻如燕,那为什么到了现在反而很难见到,有些甚至失传了,其实原因很简单,轻功随着历史的前进发展,失传几乎是必然的。古代的交通相比现代非常落后,虽然古代人也修路,但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同时马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的交通工具,都是富贵人家才能有的,因为马车依靠马,马要吃草料,越好的马养护成本越高。
因此古代人练习轻功,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身轻如燕,真遇到紧急情况,有没有马车,也弄不到马车,练习多年的轻功自然就派上用场了。但到如今就不一样了,人们有突发情况,就有多种交通方式,特快列车,高铁和飞机,哪一个都比轻功要快。除了时代发展带来的冲击,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轻功想要练到一定程度,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古人练习轻功尚且时不时可能会受伤,而且为了强筋健骨,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去练习,他们还需要每天锻炼且经常用到强身的上好中药。除了调节身体强身健体的中药,还需要时刻备着疗伤用的上好中药,这些都是一个巨大的成本。因此轻功的练习,无论是经济能力还是身体素质要求都是很多的,所以出于对孩子的疼爱,也很少有家长会让孩子去学轻功。
如今的短视频平台兴起,让人们也偶尔能看到几个轻功传人,不过现在仅存的几个轻功的传人,都是有很了解此种轻功师父,从小在师父的教导下去练习的。同时他们也是练习了不知多少年,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才在轻功上小有所成的。很多轻功其实都逐渐转变为了一种观赏性的功夫,因此还存在的轻功也非常少了,能达到像古代人那样程度的很难见到了。
参考资料:
《梁书》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