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作者司马迁(前-约前90年),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时间断限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年。全书篇(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2.《汉书》。又称《前汉书》。时间断限为汉高帝刘邦元年(前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4年)共年。《汉书》初成时为篇(帝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中记录为卷。《唐志》记载颜师古注《汉书》为卷,实际是颜师古从卷本中析增5卷。现在《汉书》的卷本(本纪13卷,表10卷,志18卷,传79卷)。《汉书》最早作者是班彪(?-54年),字叔皮,他为《史记》作65篇《后传》。《汉书》的主要作者是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他对班彪续作内容进行修订,和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一起完成《世祖本纪》一书。随后班固又撰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事迹,作列传、载记28篇。班固前后30年完成《汉书》中绝大部分内容,去世时还有8表和天文志没有完成。汉和帝让班固之妹班昭续修,挑选马融等十人协助工作,《汉书》中缺少的表、志,其中多是马续等所补。
3.《后汉书》。记载后汉时期光武帝至汉献帝年的历史。全书共卷(纪、传90卷,志30卷)。《后汉书》为南朝刘宋范晔撰写,其中30卷志为晋司马彪所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范晔广集学徒,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范晔死后,志稿被谢俨所毁,《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下来。现在所见《后汉书》中的8志30卷,是南朝梁刘昭在为范晔书作注时,从晋司马彪《续汉书》中抽出8志补齐。司马彪是晋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
4.《三国志》。记载东汉后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时间断限为年曹丕代汉称帝起,到年吴国灭亡止,共61年。全书65卷(《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西晋陈寿撰写。陈寿(-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人,师从于谯周。
5.《晋书》。全书卷(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记载整个晋朝从年到年共年的史事,还包括与东晋并存的五胡十六国的史事。《晋书》由房玄龄监修,修撰者21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翼、令狐德棻、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李淳风、辛丘驭、刘引之、阳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敬播、李安期、李怀俨、赵弘智。另说还有于志宁、孔颖达、卢承基)。唐太宗李世民为晋宣帝、武帝两篇本纪和陆机、王羲之两篇列传写后论。
6.《宋书》。南北朝沈约编纂。全书卷(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记事上自宋武帝永初元年(年)刘裕建立宋朝始,下迄宋顺帝升明三年(年)齐高帝萧道成篡宋止,共60年的史事。根据《宋书》递修过程,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都应该是作者,但最后出自沈约一人之手。
7.《南齐书》。萧子显编著。共59卷(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记事上起建元元年(年)齐高帝萧道成篡宋建齐,下迄齐和帝中兴二年(年)齐朝被梁武帝萧衍篡夺,共23年的历史。萧子显是萧道成孙子,齐武帝是其伯父,其父是齐朝的重臣豫章王萧嶷,作者本人也身历齐朝。
8.《梁书》。记载南朝梁代历史,全书56卷(本纪6卷,列传50卷)。由姚察、姚思廉父子历梁、陈、隋、唐四朝,凡70余年修成。姚察(-年),字伯审,本为江南吴兴人,入隋后移居关中。
9.《陈书》。记载南朝陈代33年(-年)历史。全书36卷。姚察、姚思廉撰。姚思廉,字简之。
10.《魏书》。卷(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部分内容分出后合计卷。北齐魏收撰。记载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包括北魏、西魏、东魏)。魏收(-年),字伯起,巨鹿郡下曲阳(今河北平乡一带)人,小字佛助。
11.《北齐书》。记载从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年)至北齐幼主高恒承光元年(年)共44年的历史。全书50卷(纪9卷,列传42卷)。唐代李百药在其父李德林《齐书》基础上编撰。
12.《周书》。全书50卷(纪8卷,列传42卷)。唐代令狐德棻撰。记录北魏永熙三年(年)东西魏分裂至隋朝开皇元年(年)共48年的史事。岑文本写了《周书》的史论,崔仁师做了一些辅助工作。令狐德棻(-年),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县)人。
13.《隋书》。全书85卷(帝纪5卷,志30卷,列传50卷)。记载隋朝38年的历史,是唐朝所修八史中最杰出的一部。隋史先由兼中书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主修,没有修成。后由秘书监魏征主修。参加《隋书》修撰的还有孔颖达、颜师古、许敬宗等人。其中的10志30卷,是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之志,故称《五代史志》,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称为“隋书十志”。
14.《南史》。年东晋灭亡到年隋统一全国,是南北朝时期。南朝从年刘裕代晋建立刘宋到年陈朝灭亡,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从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其后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又灭掉北齐,统一北方。隋篡周以后,又灭掉南方的陈和后梁,开皇六年(年)统一中国。记载南北朝历史的史书有南朝四史和北朝四史(“八书”),还有《南史》和《北史》。《南史》《北史》作者为唐代李延寿。李延寿,字遐龄,相州(今山东诸城)人。李延寿之父李大师有部分著述资料。《南史》《北史》较之南北朝“八书”,内容有增有减,总体是减多增少。如南朝“四书”合计卷,《南史》只有80卷。
15.《北史》。作者李延寿。
16.《旧唐书》。原名《唐书》,刘昫等编撰,全书卷(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卷),部分内容分立子卷,以子卷合计则为卷。记录唐朝(-年)共年的历史。后人为与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唐书》区别,将刘昫所著《唐书》称为《旧唐书》,欧阳修、宋祁等后修的《唐书》命名为《新唐书》。后晋天福六年(年),石敬瑭下令修唐史,令赵莹监修,次任桑维翰监修,末任刘昫监修,三任监修中以赵莹功劳最大,他离任时已基本纂修完成《旧唐书》。除监修外,先后参与《旧唐书》纂修的有9人,有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尹拙等。
17.《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经过17年修成《新唐书》。全书卷(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卷),部分卷为上下卷,故实有篇。
18.《旧五代史》。记载后梁开平元年(年)起,到显德七年(年)止,前后共54年的历史。包括契丹等政权情况,时间上溯到年,约85年历史。全书卷(本纪61卷[梁书10卷,唐书24卷,晋书11卷,汉书5卷,周书11卷],列传77卷,志12卷)。在范质卷《五代通录》基础上,宋初薛居正监修,成书初名《梁唐晋汉周书》,后改称《五代史》。北宋中期欧阳修私撰《五代史记》问世,《五代史》改称《旧五代史》,又称“薛史”。称《五代史记》为《新五代史》,又称“欧史”。五代是指北方地区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和山西地区先后出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即南平]、北汉等国,称为十国)。参与《旧五代史》编撰的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人,多是五代旧臣,有的是各代制定典章制度的主要参与者或制订者。
19.《新五代史》。欧阳修所修,原名《五代史记》。全书74卷(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10卷,年谱1卷,附录3卷)。
20.《宋史》。全书卷(本纪47卷,志卷,表32卷,列传卷)。纪事上自赵匡胤“陈桥兵变”,下迄陆秀夫背负幼帝蹈海身亡,记载宋朝年的历史。元顺帝下诏以中书右丞相脱脱为都总裁官,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中书右丞太平(贺惟一)、御史中丞张起岩、翰林学士欧阳玄、侍御史吕思诚、翰林侍读学士揭傒斯为总裁官,修《辽史》《金史》《宋史》。参与《宋史》编著的有中书右丞相、领三史事阿鲁图,左丞相别儿怯不花,都总裁脱脱,总裁铁木儿塔识、太平、张起岩、欧阳玄、李好文、王沂、杨宗瑞,史官翰玉伦徒、泰不华、杜秉彝、宋褧、干文传、汪泽民、张瑾、麦文贵、贡师道、李齐、余阙、刘闻、贾鲁、冯福可、赵中、陈祖仁、王仪、余贞、谭慥、张翥、吴当、危素,另外还有提调官纳麟、伯颜等23人。
21.《辽史》。全书共卷(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另附国语解1卷)。金朝所修辽史未刊行。元顺帝时以脱脱三为辽、金、宋三史都总裁,铁木儿塔识、太平、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辽史》总裁官,主要执笔者有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等4人。
22.《金史》。全书共卷(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附1篇《金国语解》)。元顺帝任别里怯不花为中书左丞相、三史都总裁,之后阿鲁图继任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兼任辽、金、宋三史都总裁。
23.《元史》。全书卷(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朱元璋洪武元年(此时元顺帝北逃,国号尚存)诏修《元史》,天速修完成。清代钱大昕认为“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朱元璋以中书左丞李善长为监修,翰林学士宋濂和待制王祎为总裁。
24.《明史》。一向被认为是继“前四史”及《晋书》《隋书》之后又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二十四史中,《明史》参加修纂的人最多,经历的时间最长,因其体例、内容较好,使此书享誉盛名。最后成书时由总裁张廷玉奉表上奏,因此署其名字。顺治二年(年)下令修明史,至雍正十三年(年)十二月完成,前后延续91年。乾隆即位后,下令交付武英殿刻板印刷,至乾隆四年(年)刊印完成。《明史》从开始编书到刊印成书,共用了95年。最早参与修明史的有洪承畴、冯铨、范文程、李建泰、刚林、祁充格、钱谦益等人。康熙派右庶子卢君琦等16人同为纂修,开始以徐元文为监修,叶方霭、张玉书为总裁,朱彝尊、尤侗、毛奇龄、潘耒、汤斌、施闰章、汪琬、倪灿、姜宸英、严绳孙、乔莱、张烈、黄虞卿等参与编纂。后来万斯同参与,在其间出力最多,发挥了总裁的作用。徐元文去世后,王鸿绪任总裁,万斯同继续参与一直到去世。康熙六十一年(年),王鸿绪在万斯同所定史稿基础上进呈《横云山人明史稿》,也就是王鸿绪《明史稿》。黄宗羲、顾炎武不肯直接与清廷合作,没有正式加入纂修,但在《明史》修纂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徐元文是顾炎武的外甥,就修史问题多次请教于顾炎武,黄宗羲后来命其子黄百家和学生万斯同参加修史。顾炎武、黄宗羲、全祖望等还参加了讨论修史理论和编纂方法。雍正时,以隆科多、王顼龄为监修官,张廷玉、徐元梦、朱轼、觉罗逢泰等为总裁官,孙嘉淦、汪由敦、杨椿等25人为纂修官。他们以王鸿绪《明史稿》为据,增删修改,于雍正十三年(年)成书。乾隆四年刻板刊行。《明史》记载明朝洪武元年至崇祯十七年共年的历史。全书卷(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卷)。